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4:11:54

在中國,但凡成年人都知道的一道經典語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根本,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我們傳承民俗文化、發揚民俗文化、探究民俗文化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傳統民俗文化被誤解。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

在探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孝的本質、孝的目的、意義和境界。

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聖人的寥寥數語,道明了孝的本質、目的、以及意義。

孝道的本質:“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孝的本質在于仁德。

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由此可知,一個内心沒有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的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壽、祭祖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是說,遵從孝道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如果身體受到毀傷,會令父母傷心難過。因此,人們愛惜身體的真正意義并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皮囊,而是在于培養自己的仁德之心,進一步說,就是要自重自愛,不能邪淫,不能違法犯罪等等。

孝道的目的:孔子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就是說,遵從孝道在于使自己成為有道德、被後人所學習和效仿的聖賢,這樣也等于彰顯了父母的德行,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通過這個道理也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違法犯罪、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和奉養的多麼好,給先人的墳墓修的多麼豪華,也不能算做孝。

孝道的意義:孝的意義在于“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人無德不立,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堕落腐化。對于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隻知吃喝享樂、危害社會的敗類。

孝道的境界: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對此,孔子在《孝經》中将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衆生為孝道的;作為普通百姓,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孝養父母為孝道的。

盡管每個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從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去除私欲,順乎天理。因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難以做到的。

君子所遵從的孝道,并非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懷天下,仁慈博愛,把天下所有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為這種孝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的仁慈和博愛,而不會變得自私和狹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

如果人人遵從這樣的孝道,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會再有戰争和矛盾沖突,如此天下一家,人類社會也就實現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們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維護某種狹隘的私利,那麼,這種孝道就違背了聖人的思想,此不僅不能稱為孝,反而是一種罪惡。

綜上所述,孝道實是個人立身處世、成聖成賢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2

下面進入今天的重點,探讨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确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

《孟子·離婁上》中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循守後輩之責為大。”也就是說,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輩的責任。

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才将“無後為大”曲解成為: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3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孝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随之産生了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诠釋,導緻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隻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4

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兒女确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精髓中的精髓,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