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們目前發現了很多奇怪的“漂流行星”,它們在太空深處漫遊着,不依附于任何恒星。
我們曾經認為行星是必須圍繞恒星旋轉的,而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宇宙中的“孤兒行星”。一項新的研究正在使用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來識别其他在太空深處獨自漂流的星際行星。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員Eamonn Kerins在報告中說,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實現了它從未想過能達到的目标,它對地球質量大小的流浪行星在宇宙中的存在數量提供了更近一步的證據。
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說,研究組使用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2016執行K2任務的兩個月内所收集到的數據。
在這兩個月間,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每30分鐘就能夠在接近銀河系中心的區域探測到數百萬顆恒星。在分析數據時,研究組希望能夠看到罕見引力微透鏡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由于前方有一個巨大物體所産生的引力像放大鏡一樣使遠處的恒星或類星體對光線發生折射,從而能夠讓科學家們看到遠處較難觀測到的天體。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發現了27種不同長度的,持續時間較短的微透鏡信号,這些信号短則可持續1小時,長則10天。
這些信号中的其中一部分,曾經在地面上的其他數據中捕獲到。然而,我們可以在數據中看到,持續時間最短的4個引力為透鏡事件與地球質量大小的行星是并存的。
如果開普勒望遠鏡通過引力微透鏡事件發現了一顆主恒星,或者是一顆有行星環繞的恒星,科學家們可能會期待捕獲到時間更長的信号。所以,當科學家們發現行星存在的證據,但卻沒有發現與主恒星相關的持續時間較長的信号,研究組就會推測這顆行星是一顆流浪行星。
研究報告中說,如果這些行星确實為宇宙中的流浪行星,它們可能在過去形成于一顆恒星的周圍,之後因為受到了其他大質量行星或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彈出了原本的恒星系統。
然而,發現相關的信号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設計本不是用來進行微透鏡探測的,同樣也不是用來探測密集的恒星區域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太空中工作了近十年,于2018年11月正式停止使用。它使用“淩星法”來探測行星,當行星從主星的表面經過時,主恒星的亮度會一定程度的下降,這樣就能夠發現行星的存在。)
“這些信号是非常難以找到的。"曼徹斯特大學研究者Ian McDonald在同一篇報告中寫道,“我們的這項研究,是在運用一台老舊的,模糊的望遠鏡探測天空中恒星最密集的區域,那裡有數千顆明亮的恒星,以及從我們的視線中掠過的小行星。”
McDonald說,從刺耳的雜音中,他們試圖去探測由行星射出的有特征的暗淡光芒,他們在這種信号消失之前隻有一次機會去發現,這樣的操作,就如同用一部手持電話在高速公路中央尋找螢火蟲眨眼的信号一般。“
研究報告中說,為了完成這項研究,研究組必須為其發展新技術來分析數據。雖然他們的發現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也非常激動,但他們并沒有證實這些流浪行星的存在。未來依舊有其他的探測任務會進行,比如NASA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所進行的觀測,以及歐洲航天局的歐幾裡德任務,都可以對微透鏡事件的信号進行探測,從而确認這些奇怪的行星的存在。
相關知識
星際行星(英語:Interstellar planet),又稱為流浪行星(Rogue planet)、遊牧行星(nomad planet)、自由浮動行星(free-floating planet)、孤兒行星(Orphan planet)、孤獨行星(Lonely planet),粗略地說是不繞任何恒星公轉的行星,或隻圍繞星系公轉的行星[1]。雖然其不圍繞任何星體公轉,卻隻具有行星質量[2]。它們可能是受到其他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抛出原本繞着公轉的行星系統的行星,或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的原行星,以緻流浪于星系或宇宙之中[3]。
2011年科學家利用重力微透鏡法首度證實星際行星的存在,并推測銀河系内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數量有恒星的兩倍之多[4]。雖然它們在星際中流浪,但不代表它們不能支持生命——盡管如此,其上存在的生命可能也隻是如細菌般的微生物。另外有一些巨大的星際行星是以恒星形成的方式誕生,而非被抛離行星系的行星。這種星際行星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定義為次棕矮星[5],如隻有8個木星質量的蝘蜓座110913-773444[6]。
BY:Chelsea Gohd
FY:阿炜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