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書香門第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文化景觀,這些家族依靠自己家庭教育的力量,連續幾代甚至幾十代為社會培養出許多傑出的人才。 較為著名的有古代的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劉向、劉歆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一家,蔡邕、蔡文姬父女,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顔之推、顔師古祖孫,王通、王勃祖孫,杜審言、杜甫祖孫,杜佑、杜牧祖孫,蘇洵、蘇轼、蘇轍“三蘇”……
近現代有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祖孫三代,錢鐘書家族,俞平伯家族,馮友蘭家族,梁啟超家族,傅雷、傅聰父子,湯用彤、湯一介父子,楊武之、楊振甯父子等。
書香門第教育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裡?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從中應該得到什麼啟示呢?
人們常用這樣兩句詩來形容這些書香門第:“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書香門第始終把讀書做人作為家族的傳統、家族的表征,并把這條規則代代相傳。正是因為有了“特殊家庭環境”的熏陶,書香門第出來的孩子才會變得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氣質高雅、行為得體、成就驚人。具體來說,書香門第是怎樣培養下一代的文化素養、精神氣質、濟世情懷和安身立命的智慧的呢?我們以幾個著名的家庭為例——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除了自身取得的成就之外,他還通過言傳身教和悉心培養,使九個兒女各有所成。他的教育秘訣就在于對孩子進行深厚的人文底蘊熏陶。幾個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充實子女們的國學、史學知識,梁啟超聘請他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桢來做家庭教師,在家中辦起了補課學習組,課堂就設在飲冰室的書齋裡,課程包括:
國學方面: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有的還要背誦。史學方面:從古代至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書法方面:每天臨摹隸書碑帖拓片,寫大楷二三張。每周有半天休假。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兄妹幾人國學、史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學習經典并不意味着就要培養國學家,而是為了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蘊,對于這一點梁啟超有着深刻的認識。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當他把梁思成送到美國讀書的時候,他專門告誡梁思成:“要分出點光陰學習文學,或人文科學中某些科目,稍為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 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堕落之根源。”科學用來做事,人文用來修身,直到今天,梁啟超的見解依然對人們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甯也是在良好的家教下,打開了智慧之門。他的父親楊武之先生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教授,雖然楊振甯很小就表現出卓越的數學天賦,父親卻并不急着讓他專攻理科,而是有條不紊地讓兒子接受了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在楊振甯很小的時候就背下了很多古詩,背下了大量的經典。除了楊振甯自己學習,楊武之還專門請雷海崇教授的得意門生丁則良對楊振甯進行正規的“涉古教育”——讀古書,受古訓。楊振甯讀初中的所有假期都由丁則良帶他背誦、講解《孟子》等儒家經典和曆史知識,在中學時代,楊振甯背誦了很多中國的經典著作。
一個人永生不忘又受益無窮的,便是父母在他孩提時代播撒的智慧種子,這一點在楊振甯的身上得到了印證。後來,楊振甯回憶說:“現在想起,這是我父親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時,最容易發生的事情,是極力把孩子朝這個方面推。但當時我的父親沒有這樣做。他卻要我補《孟子》,這對我這一生有很大意義。”
傅雷,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幾乎譯遍法國重要作家如伏爾泰、巴爾紮克、羅曼·羅蘭的重要作品。他的譯作成為中國譯界備受推崇的範文,形成了“傅雷體華文語言”。長子傅聰,是第一位享譽全球的中國鋼琴家。
在傅聰的教育上,傅雷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希望傅聰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因此,除了請人教傅聰學鋼琴外,他親自教傅聰學習中國的古典詩歌和大量古文,這種教育進行了6年,奠定了傅聰厚實的東方文化根底。
音樂是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一種工具,如果對人類的精神世界沒有高度的理解,就不可能用鋼琴傳遞自己的心聲,也不可能賦予一個個音符以生命。正因為有了“琴外”的功夫,傅聰才能獨具慧眼地吸收西方文化,年紀輕輕就成長為享譽國際的鋼琴家。
這些書香門第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都有一種智慧的眼光,他們知道從浩如煙海的人類典籍中幫助孩子選擇最重要的書、最有影響的教材,在孩子“童蒙養正”的關鍵階段,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最優秀的經典著作給孩子做了啟蒙教育。因為他們知道為了讓孩子成為社會卓越人才,必須讓孩子盡早接觸人類文明的精華、那些流傳千年的經典名篇,即使是為了培養一位科學家,也同樣需要如此,因為文化之根紮得越深,成就之果才能結得越大。
這,就是書香門第能夠不斷培養出傑出人才的秘密。
無獨有偶,西方貴族教育也同樣重視對經典的學習,16世紀英國的貴族子弟從小就要學習拉丁文、法文,讀古希臘的哲學著作和《聖經》,探讨阿奎那的神學問題。這種家庭教育一般要持續到14歲左右。貴族子弟們從這些經典著作中獲得教誨,而且學到了普遍的價值觀念,從而奠定了深厚的教育根基。
我們再以列夫·托爾斯泰和泰戈爾為例,看看他們童年時學習經典的情況——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童年和少年時代受過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的内容就是《聖經》和經典詩歌的誦讀。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讓他讀普希金的詩歌《緻大海》《拿破侖》,他立即音調铿锵地朗讀了出來,這使父親大為驚訝。父親高興地說:“讀得好啊!”随後叫他又讀了一遍。幼時對經典和聖經的學習培養了托爾斯泰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敏銳的藝術感受力。
回顧自己的童年,托爾斯泰這樣寫道:“我難道不是在那一時期裡獲得了我現在賴以生存的一切東西嗎?那時我獲得了如此多的東西,并且如此的迅速。在我一生的其餘歲月中所獲得的東西都及不上那時所獲得的百分之一。從五歲的我到現在的我之間隻是一步的路程,從新生兒到五歲之間則是巨大的駭人的距離,而從胎兒到新生兒之間卻是無底的深淵。”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市的貴族家庭。還在泰戈爾五六歲時,他就已經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梵語經典《吠陀》和文學藝術。《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被印度人視為宗教“聖典”,“吠陀”一詞原為“知識”和“學問”的意思。通過誦讀《吠陀》,泰戈爾獲得了詩歌創作靈感的來源、思想的來源,甚至習俗民風的來源。
書香門第或者貴族出身的孩子潛移默化得到的教育要比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好很多。書香門第家庭在引導孩子讀書時,更能從上一代讀書的經驗中,把握哪些書可以讓孩子修身養性,哪些書可以讓孩子安身立命,哪些書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經國濟世的大人才。
我們普通人沒有書香門第的背景,也不是貴族出身,我們的孩子沒有“先天的土壤”,我們後天唯一能彌補的就是營造書香門第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從人生的起步處就站在全人類衆多原創性巨人的肩膀上,讓孩子從小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高起點展開創造性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