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月二龍擡頭簡介

二月二龍擡頭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23:30:23

二月二龍擡頭簡介?“二月春風江上來,水精波動碎樓台”今天是農曆二月二,春節、元宵節的喜慶還餘味缭繞,二月二又如期而至古語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氣溫回升,大地解凍,乃萬物複蘇的季節中華民族精心培育了偉大的農耕文明,對于農業的重視非同尋常,龍擡頭就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時令的直觀反映,這預示着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将拉開大幕,真正的春天終于到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二月二龍擡頭簡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二月二龍擡頭簡介(青史斑斑二月二)1

二月二龍擡頭簡介

“二月春風江上來,水精波動碎樓台。”今天是農曆二月二,春節、元宵節的喜慶還餘味缭繞,二月二又如期而至。古語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氣溫回升,大地解凍,乃萬物複蘇的季節。中華民族精心培育了偉大的農耕文明,對于農業的重視非同尋常,龍擡頭就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時令的直觀反映,這預示着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将拉開大幕,真正的春天終于到了。

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春龍節”“踏青節”。中國人認為,龍是祥瑞之物,主管雲雨,這一天是龍登天的日子,從此雨水逐漸充沛增多,隻要老天風調雨順,再加上自己的辛勤耕作,就可以期待豐收,因此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

之所以稱為龍擡頭,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古時人們将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标識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勾勒出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四象”。“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條龍的形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在每年二月二晚上,蒼龍逐漸出現在天際,角宿代表龍角,先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亢宿作為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擡頭”的過程,不得不佩服古人仰望蒼穹所捕獲的浪漫與神奇。後來,這一天被賦予更多含義和寄托,慢慢便衍化成龍擡頭節了。

二月二這個日子很早就與農業活動聯系起來了。據古書記載,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重農桑、務耕田,在二月二這一天,要率領各個部落首領“親耕”,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産,别耽誤農時,所以百姓也都會在這天開始下田勞作。後世的黃帝、堯、舜、禹紛紛效仿、相沿不辍,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周武王将此當作一項重要國事來進行,會舉行盛大儀式,号召群臣都要參與親耕。這一傳統反映了古人對農事的高度重視,堪稱是中國古代的“勞動節”。

二月二發展到唐宋,除了舉行親耕儀式外,又多了賜尺、踏青、挑菜、迎富等内容。“尺者,紀度之數”,農曆二月晝夜長短接近平分,唐朝君主将“镂牙尺及木畫紫檀尺”賞賜給大臣,意在順應天時,勉勵為政者要校正鈞衡、秉公辦事。宋代的二月二頗為時興挑菜,婦女結伴而行,沐浴着明媚春光,到郊外挖取野菜,既煮嫩嘗鮮,滿足了口腹之需,又活動筋骨,親近了大自然。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記載:“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月盡為窮,月新為富,二月二不僅是月初,還是剛探出頭的早春,一切都充盈着新生的希望。

遵天時,守地利,謀人和,從二月二的由來與演變的脈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潑隽永的中國味道,這種自強不息、務實肯幹的精神世代傳承,成為天人合一、正中明德等傳統智慧的落腳點。

特殊日子的樸實風俗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傳統節日,二月二浸潤着熱騰騰的泥土味。在這個真正接地氣的日子中,有一些有趣的風俗,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風俗,當有同情之理解。

因為龍是鱗蟲之長,人們期盼龍能降伏百蟲。這一天,有些人家會點燃蠟燭,照着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元代熊夢祥的《析津志》有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擡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之所以不掃地,其實是為了更好發揮石灰驅害蟲的作用,還有民謠道:“二月二敲房梁,蠍子蚰蜒無處藏”;“二月二拍瓦子,蠍子蚰蜒斷爪子”,這也是日常經驗的總結,可見古時人們二月二開春時對滅蟲殺毒的注重。

中國人過節總是離不開美食,二月二這天人們無論吃什麼大多會冠上“龍”的頭銜。吃面條好說,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便稱為“龍耳”,吃炸油糕,用“龍膽”倒也形象,連吃米飯,都叫吃“龍子”,有的地方幹脆蒸條“懶龍”,吃了有解除春懶之功效。其實,這皆是為了喚醒龍興雲布雨、便利農耕,當然也有讨個好彩頭的意思在内。

俗語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有神秘色彩的靈物,祈望龍擡頭降下甘霖、滋潤蒼生,由此延伸開去,這一天也有了“孩子大人要剃頭”的說法。這大概是由于以前有正月不剃頭的禁忌,便有了二月二剃頭的需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諺語中包含着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關于二月二的風俗,還有南北之别。一些北方地區有“圍糧囤”習俗,人們早上起來之後,會在鍋竈底下掏一把草木灰,用草木灰在地上畫出一個又一個圓圈,然後把糧食放在中間,祈願今年大豐收。南方地區則有祭土地公之俗,這可能是由古代的春社演變而來,燒香祭祀、敲鑼打鼓,為土地神祝賀生日,祈請這一年能夠五谷豐登、平平安安。

民俗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中,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永恒不變,這些習俗和故事,不僅是傳統與文化,更重要的是承載着一種精神财富,在無聲地給繼承者以啟發——不負春光,未來可期。

詩歌裡的二月二别有情調

春天是屬于詩的季節,雖然二月二時綠柳才黃半未勻,但在詩心的渲染下,新春清景顯得格外迷人。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白居易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寫下這首《二月二日》,首句就寫到了天氣,春雨是珍貴的,它象征着春天初來的腳步,輕輕地走過,草木便蘇醒了過來,一夜工夫便傳來萌動聲響,吐出飽滿的枝芽。這是一個踏青賞春的好日子,少年們急不可耐地脫去臃腫冬衣,換上潇灑的輕衫,呼朋引伴騎上駿馬,談笑之間顧盼生姿,行走在春水長堤兩岸,原來,在白居易眼中,最美的不是春天,而是春天裡青春盎然的少年。

更為細膩感傷的李商隐與白居易心境相異,他筆下的《二月二日》寫盡江上春色,卻寫不盡胸中愁思:“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學者顧随品讀此詩認為,“東風日暖聞吹笙”一句一讀便覺到暖風拂面而來,并點出這詩意中透着詩人細緻的觀察,因為“笙内有簧,與笛、箫不同,簧如笙之聲帶。據說笙最怕冷,在三九吹不響,冷氣一入則簧結而不動,故吹笙必天暖。”這是很有意思的解讀視角,對于李商隐而言,花、柳、蜂、蝶洋溢着生命活力令人豔羨,卻不經意間又逼出自己懷鄉幽情,憶歸不得,江邊浪潮聲便似雨夜心潮聲了。

宋代詩人王庭珪的《二月二日出郊》中描繪了一幅田園畫卷:“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态石披衣。煙村南北黃鹂語,麥垅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山村煙霭飄渺,鳥鳴清脆翻飛,兒童的笛聲更是讓人無憂無慮,所有看到的聽到的都是那麼生機勃勃,如此悠然自得之樂,誰能不留戀呢。

“向人草樹有佳色,帶郭江山皆勝遊。”詩人平平仄仄的詩詞妙句,仍比不上高高低低的山川來得生動,也比不上袅袅婷婷的花木來得鮮嫩,因為二月二龍擡頭代表的是天地同春,帶來的是雨水,帶來的是東風,帶來的是耕耘,帶來的是生機勃勃。(蔡相龍 趙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