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鄭闆橋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鄭闆橋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1 09:14:20

鄭闆橋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鄭闆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轼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闆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二是疏,關于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根“夠”,兩枝“湊”,三枝“成”有人說鄭闆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畫的題款中寫道:“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疊疊”,不需要畫很多竹子,竹葉也不用多,自然有一股清風在紙上飄;三是竹葉的畫法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看上去幹脆爽利,感覺葉葉發于枝上,不管是表現風晴雨露的意境,還是新生竹篁的朝氣,筆筆不亂;四是畫竹時,多與石、蘭相配,鄭闆橋對“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心向往之,他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勁如竹、清如蘭,堅如石”,就像他畫的《竹石圖》,寄情于竹石,簡勁的筆鋒勾勒出堅硬的岩石,在瘦石折裥處略施以劈皺技法修竹數枝,傲然挺拔竹濃石淡,既瘦且硬;五是集詩書畫于一體,畫上多有以“闆橋體”題寫的詩句,書畫本同源,這一點在鄭闆橋身上發揮到了極緻,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風吹竹葉的飒飒聲,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則讓我們看到一個耿介的“硬骨頭”形象,這都是體現人竹品性相輝的名句,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鄭闆橋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鄭闆橋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寫取一枝清瘦竹)1

鄭闆橋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鄭闆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轼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闆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二是疏,關于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根“夠”,兩枝“湊”,三枝“成”。有人說鄭闆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畫的題款中寫道:“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疊疊”,不需要畫很多竹子,竹葉也不用多,自然有一股清風在紙上飄;三是竹葉的畫法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看上去幹脆爽利,感覺葉葉發于枝上,不管是表現風晴雨露的意境,還是新生竹篁的朝氣,筆筆不亂;四是畫竹時,多與石、蘭相配,鄭闆橋對“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心向往之,他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勁如竹、清如蘭,堅如石”,就像他畫的《竹石圖》,寄情于竹石,簡勁的筆鋒勾勒出堅硬的岩石,在瘦石折裥處略施以劈皺技法。修竹數枝,傲然挺拔。竹濃石淡,既瘦且硬;五是集詩書畫于一體,畫上多有以“闆橋體”題寫的詩句,書畫本同源,這一點在鄭闆橋身上發揮到了極緻,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風吹竹葉的飒飒聲,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則讓我們看到一個耿介的“硬骨頭”形象,這都是體現人竹品性相輝的名句。

準确地說,鄭闆橋畫的是“瘦竹”,而不是簡單的“細竹”,“瘦”和“細”不一樣,“細”是形,“瘦”是神,鄭闆橋是通過大膽的變形,提煉一種精神性的内在氣質。猶如詩詞中有很多帶“瘦”字的名句,比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卷簾西風,人比黃花瘦”;秦觀的“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蘇轼的“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辛棄疾的“人共青山都瘦”。這些詩句裡面的“瘦”字,帶有更多那個時代詩人的無奈和落寞之情。

“瘦”在鄭闆橋的詩句中則是和“瘦勁”“清瘦”聯系在一起,少了一點惆怅,多了一些堅毅卓絕!比如鄭闆橋72歲時的題詩:“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幹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淩雲,不為俗屈”,這裡的“瘦勁”背後是“孤高”,更強調作為一個君子的堅守。“兩枝痩竹葉無多,何處移來小節科。須知地下龍孫勁,穿透石根爬薜蘿”,表面看上去,就隻有兩竿瘦竹,幾片葉子,但你要知道在地底下,看不見的地方,它的根脈卻能夠穿透岩石,深厚的積蓄、沉澱是竹之力量的源泉,又何嘗不是一個人能有後勁的原因呢!而在另一首《題畫竹》中鄭闆橋寫道:“且讓青山出一頭,疏枝瘦幹未能遒。明年百尺龍孫發,多恐青山遜一籌”,一時的精瘦、弱小,又有什麼關系呢?看看來年怎麼超越你呢!時間是一條長河,有一段是涓涓細流,但隻要不斷積累,總會有奔騰不息的時刻。鄭闆橋61歲罷官回鄉時,他畫竹告别濰縣紳士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為官一方,問心無愧,雖然兩袖清風,沒有攢下什麼家當,但至少還可以畫一杆“清瘦竹”,來日當作獨釣寒江的用具,這是何等灑脫的人生态度呀!

最能夠說明畫理的是鄭闆橋晚年在一幅《竹石圖》上的題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光是畫竹,前面有多少名家、大師站立在那裡,不論是學古人,還是師造化,就是要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畫竹之道,日思夜想,鄭闆橋深悟的結果就是,簡化,再簡化,直至“冗繁削盡”,直取精神内核,更加堅定了“留清瘦”的決心!

“瘦”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骨氣,喜歡畫“瘦”,也是鄭闆橋做人風骨的映照。鄭闆橋為官清正廉明,離開濰縣時,鄭闆橋隻雇了三頭毛驢,想悄然離去,不料城内前來送行的百姓不計其數,“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這樣的畫面就是對他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秉性最好的肯定。

鄭闆橋作為一個以鬻藝為生的人,照理應對買畫的人來者不拒,當年揚州一帶富商雲集,想用他的畫裝點門面的大有人在,但他卻不趨風迎雅,而是抱定“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創作宗旨,鄭闆橋認為農夫辛勤勞動,耕種收獲,應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鄭闆橋曾書“蘭有嘲芳、竹有勁節”八字自勵,不管風吹雨打還是處于嚴寒烈日中,都要像竹子一般身闆挺直!竹子有“節”,人更要學它經得起磨難不“變節”,無論是畫畫,還是為官,竹子的品格與鄭闆橋的脾性契合,早已物我交融!

鄭闆橋愛竹,“舉世愛栽花,老夫隻栽竹”。竹子是中國人的文化符号,也是精神符号。畫竹,與其說是對客觀事物形象的描繪,不如說是畫家潔身自愛的表現。千百年來,人們賞竹、畫竹、詠竹,就是崇尚竹子般的風骨。鄭闆橋畫竹四十餘年,他的“瘦竹”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通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轉化,形成注入畫家情思後的“精神之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