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桐城富家王員外有女名叫王桂英,自幼許配李家公子,完婚時王員外陪嫁無價之寶玉镯一對,外加稀世珍寶烏金四塊,這富人嫁女豪華氣派,那排場驚動了整個桐城!
太湖生意人雷龍當時在桐城販賣紅花草籽,其人一身惡習,嗜賭成性,輸光了身上的所有銀兩。他聽說了王員外嫁女如此闊綽,便起了歹心,想乘機發點洋财,就化妝成轎夫混在迎親的隊伍裡。
就在王桂英的丈夫李公子招待滿堂賓客的時候,這惡人雷龍乘機溜進了王桂英的新房,冒充新郎向王桂英索要箱子鑰匙,說想見識一下烏金寶貝,哪有新婚之夜就要查看嫁妝的,王小姐心中很是不爽,不肯拿出鑰匙。
那賊人一心想得到寶貝,見索要不成,便使了個激将法,說王小姐要是不給鑰匙,就是娘家根本沒有陪嫁烏金寶貝,王小姐一聽此話雖然心裡很生氣,但還是經不住賊人的刺激,就賭氣的把箱子鑰匙扔給了他,此時的王小姐頭上有蓋頭,就在她等着“夫君”看完寶貝會去接她的蓋頭之時,她萬萬沒有想到“夫君”打開箱子後竟然走了。
再說賊人雷龍拿着寶貝出房門時,剛好碰見了回新房的李公子,賊人雷龍自知事情敗露,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竟将毫無防備的李公子殺害滅口。王小姐正納悶丈夫招待客人怎麼一夜未歸。沒成想李母早上起來發現了兒子的屍體,便斷定是王小姐勾結奸夫謀害了自己的兒子。
此時王小姐方才如夢初醒,知道了昨晚要鑰匙的原來是歹人,但她此時什麼也不能說,要是說出新婚的晚上有人進了新房,那就是奇恥大辱,新媳婦再也沒臉見人了。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王小姐選擇了沉默。
恩師周明月,是父親為王小姐請的教書先生,對王小姐如兄如父,曾經送過一把折扇給王小姐,出嫁時王小姐就帶到婆家以作紀念。
案發後桐城縣令看到了婆家人拿出的折扇,就問王小姐折扇何人所贈,王小姐如實回答,是先生所贈,于是縣令僅憑一把折扇,就判定周明月與王桂英有私情殺害了李公子。
周明月的妻子陳氏,也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知書識禮,娴良淑德,且夫妻恩愛情深似海。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被冤枉的,并告知鄉鄰案發當晚,丈夫一直在家,沒有出門。
她去監牢用碎銀買通獄卒探視蒙冤的丈夫,沒成想丈夫周明月架不住桐城昏官酷刑拷打,屈打成招簽字畫押,承認自己和王桂英有私情,殺害了李公子。
深明大義的陳氏,決心一定要為蒙冤受屈的丈夫洗清罪名。正在夫妻二人因無人相助而一籌莫展之時,周明月突然想起趕考之時結識了一個好友,名叫吳天壽考中文魁副榜,在南京專門代理訴訟替人打官司告狀,人送外号大筆刀。此人正直仗義名望很高,即便是政府官員也都敬他三分。
桐城到南京路途遙遠,周明月不忍心三寸金蓮的小腳妻子受長途跋涉之苦,陳氏發誓為夫伸冤死不足惜,在監牢用背當桌讓丈夫寫狀紙,即刻起程為救夫不顧抛頭露面。
出桐城五裡店,前三天翻山越嶺走廬江到巢湖,後又走全椒到含山,一路奔波到浦口,不分晝夜到江邊,船家老闆心腸好,免費渡她過長江。一路來到南京城,經人指點來到吳天壽文魁府。
整衣冠撣灰塵進吳府,細說原委遞上丈夫的書信,吳天壽看罷大罵桐城昏官盜案當作奸案審,屈打成招草菅人命。有心幫她打官司,又一想桐城縣令是南京總督張柏齡的得意門生,再說周明月已畫押招供,平衡利害關系,無證翻案如搬山,無奈吳天壽備碎銀勸說陳氏回家中,備好酒好菜讓周明月這個冤屈人不做餓死鬼。
陳氏哭訴吳天壽不近人情,接過碎銀出吳府,心不甘返身回頭,質問吳天壽冤死之人,身首異處吃飽何用,退還銀兩跪地再求吳天壽幫忙救夫君,指天發誓若是吳天壽不相幫,自己豁出性命,哭訴整個南京也要為夫鳴冤。
吳天壽本就處在幫與不幫的兩難境地,幫吧,周明月已畫押,赢的希望渺茫。不幫吧,明明知道好人蒙冤受屈,卻不能出手相助于心不忍。他被陳氏冒死為夫伸冤的壯舉所感動!
當即為她寫狀紙,并為陳氏出計策,讓她頭頂狀紙遇人訴說冤屈,遇轎攔轎喊冤,若有清官過問還則罷了,若是無人過問,待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南京七十二道衙門通宵不關,與民同樂之時,借機進衙門擊鼓鳴冤,别的衙門不要去,要去就去南京總督府。
接罷狀紙,陳氏不顧饑餓勞累,跪罷長街跪衙門,文官見她催轎走,武官見她打馬行,卻沒有遇到一個青天大老爺。無奈等到八月十五中秋節,來到總督大堂前。
八月十五本是萬家歡樂團圓之節,擊鼓鳴冤定有冤情,南京總督升堂審案,陳氏手托狀紙,細說冤情的時候,總督張柏齡得知這個人就是早已聽說的陳氏,在南京大街小巷逢人哭訴,衆目睽睽之下遇馬攔馬遇轎攔轎擾亂人心。他斥責陳氏在他管轄之内,光天化日之下胡攪蠻纏擾亂秩序,影響官府形象。然後生氣的揮手退堂。
陳氏口說且慢,随即快速訴說真情,案發當晚丈夫在家中從未出門,陳氏有理有據的訴說,老總督聽後欲言又止,似有接案之意,但有衙役提醒他要保重身體,總督借機退堂,要将陳氏拖下大堂。
隻見陳氏激情訴說,王法條律有規定,不得拖押喊冤人,民女鬥膽問總督,桐城縣令與你是何親?我千裡奔波來申訴,你隻顧退堂不問津,桐城縣令昏又惡,你自稱青天頭也昏,何處真正懸明鏡,哪來的清正與廉明。陳氏這些義正詞嚴的話語激怒了總督,可憐陳氏隻落得皮開肉綻一頓打。打得昏死拖出府門。
恰逢吳天壽來探望陳氏在總督府告狀的情況,見衙門内一片漆黑,隐約聽見有人在門外呻吟,走近一看陳氏已被打得遍體鱗傷不省人事。欲帶她回去不再告狀,被總督激怒的陳氏,此時已經傷透了心,決意拼死告到底。
要告隻有今晚,平時衙門緊閉甭想随意進來。正好看鼓的衙役來查夜,吳天壽借機誘來衙役的鼓槌,助陳氏擊鼓鳴冤。吳天壽叮囑陳氏,這次擊鼓就是一賭,要是總督動了憐憫之心,重審周明月案,那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你可以歡歡喜喜回桐城。
要是你有什麼不測,我要他為你操辦法事,南京大小衙門為你披麻戴孝,封你為貞烈之女立牌坊。其實吳天壽心裡很明白此案要翻,隻有一命換一命。隻是這話他不能說也不願說。
氣憤至極的陳氏哭訴着敲起了鼓槌,如訴如泣的鼓聲,驚天地 泣鬼神,打得南京不安甯。張柏齡隻得升堂,他看到已經打得奄奄一息的陳氏,還如此堅決的要為丈夫伸冤,動了恻隐之心。
拿起狀紙本想重審此案,想到桐城知縣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此案一翻,自己的弟子必受牽連,自己顔面何存,再說如此大案錯判了,百姓必然議論紛紛衆口難平。
想到這他為了維護官府的形象,随即下令此案已定不審。誰知已經是怒火中燒的陳氏,聽到總督的決定,頓時情緒失控大鬧總督府,而此時的總督張柏齡見場面失控,試圖再施淫威鎮住陳氏,忍無可忍的陳氏一個箭步撞死在總督府案上。
總督張柏齡一看壞了,總督府大堂之上出了人命,這怎麼得了,欲叫衙役偷偷掩埋了卻此事,誰知早已躲在角落裡的吳天壽,大聲喊冤而至,并嚴詞斥責總督為官不正,逼死告狀的民婦,總督府内二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總督自知吳天壽不會善罷甘休,隻得與吳天壽妥協,重審周明月案。吳天壽提出南京城大大小小的七十二道衙門包括總督張柏齡在内,都要為陳氏忠貞烈女披麻戴孝,要用檀香棺木厚葬陳氏,并要桐城縣令撫靈柩回桐城,南京府為陳氏做法事超度,立貞烈牌坊。
若是總督不答應他要寫狀紙印出一萬張,九千九百張發民間,還留一百張送朝廷,吳天壽甯願告老還鄉也要為陳氏烈女伸張正義。總督張柏齡被迫照辦,并下令桐城知縣陳林,四十天之内找到真兇。
陳林自知武斷昏庸,釀下大錯連累恩師,隻好帶着書童喬裝打扮走訪民間尋找真兇。在江西境内一家小飯店,與店老闆合謀設局開賭,賭徒雷龍輸光了身上的銀兩,拿出烏金翻本,當即被抓獲。雷龍如實供出殺人盜寶的全部事實,至此案情真相大白。
此乃是桐城民間真實故事,人們為了記住義勇貞烈之女陳氏,把故事編成黃梅戲傳唱,因劇中有罵桐城官府的很多語句,桐城官府覺得有失顔面,下禁令桐城不唱烏金記,悠悠衆口豈能禁得住,桐城不唱烏金記,還有很多地方都仍然在唱。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父輩們經常講述烏金記的故事!前幾日閑暇時點開網絡翻看黃梅戲烏金記,覺得劇情與父輩們所講的故事大緻相同,隻是删減了不少,桐城烈女冒死救夫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欽佩!故而古事今說,重述一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