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2018年GDP達到9.7萬億元,如果按經濟總量排列的話,在全球國家中可以排到第13位;然而,1978年廣東GDP總量僅有185.57億元。
今天,中國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工廠”,“MADE IN CHINA”标簽成了廣為人知的中國符号;撫今追昔,有必要追溯一下過去那段“三來一補”曆史,還有誰記得東莞太平手袋廠?還有,全國第一個出口編号“粵字001”。
“三來一補”開山鼻祖:001來了!
“三來一補”開山鼻祖、太平手袋廠張子彌
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從1978年開始,廣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風向标。“東南西北中,發财到廣東”,是那個時代最為流行的話,很長一段日子裡,廣東成為經濟發達的代名詞。
事實上,回望中國現代家族企業曆史的成長進程,也離不開廣東改革開放這一頁。與江蘇、浙江很多家族企業從鄉鎮企業蛻變而來不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80年代大批外資、港資、僑資的湧入,已成為早期廣東民營經濟一股主導力量,最強大的催化劑。
特别需要指出的,與改革開放早期蘇商、浙商主要關注内需市場不同,廣東民營經濟的起步,相對起點高,“兩頭在外”,與外部接軌,追趕世界潮流。改革開放初期,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東部,事實上已成為香港制造業外遷的集中地。“世界工廠”騰飛的起步點就在廣東、在珠三角、在深圳東莞。
1978年,時年四十多歲的香港信孚手袋廠老闆張子彌,來到東莞,簽下300萬的合同訂單,成為内地改革開放引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的第一人,他也被譽為“三來一補”鼻祖;他投資的太平手袋廠也為東莞成為“世界工廠”埋下了伏筆。
投資太平手袋廠時的張子彌
多年以來,誰是中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一直有争議;比如,有人說是“順德大進制衣廠”,也有的說是“太平手袋廠”,2011年,時隔33年,當年投資太平手袋廠的港商張子彌,再次出現在東莞,而對于誰的“第一”,他一笑置之。
張子彌回憶說,辦廠之初,包括他本人在内也不知道有“粵字001”的存在。據他介紹,當年生産的産品要出口時,都要通過廣東省輕工進出口公司來挂鈎出口,因為當時縣、鎮兩級都不具備出口權,也沒有這個資格。簽合約時,須先找找廣東省輕工進出口公司簽。
一天,他到廣東省輕工進出口公司辦事時,有一名科員見了他,笑着迎上來,喊道:“001來了,001來了。”當時,張子彌并不曉得“001”是啥意思,那位科員告訴他,他的太平手袋廠出口編号是001,并在他申請的業務單上填寫了“001”字樣。
張子彌回憶:“這個‘001’,好像說是省外資進來的編号,第幾個進來就是第幾。他說我是第一個。”而從他的話語推斷,太平手袋廠确實拿到過全國第一個出口編号。對于誰是“第一”之争,張子彌淡然地說:“第一怎樣,第二又如何?”
容奇大進制衣廠舊址
有必要介紹一下“順德大進制衣廠”,1978年成立時,名稱為“容奇大進制衣廠”,國内第一件牛仔褲就是這家工廠生産的。
大進制衣廠的舊址,位于順德容桂的容桂工業路上,離第二工人文化宮不遠;制衣廠原本是一間加工廠,港方是香港旭日集團。交代一下,真維斯,就是香港旭日旗下的品牌,旭日企業是著名港商楊钊、楊勳兄弟的家族企業;楊钊,原名楊振鑫,被譽為“牛仔褲大王”,祖籍廣東惠州。
1978年改革開放,楊钊是第一批進入内地辦廠的港商,其最早開辦的工廠,就是順德大進制衣廠。1978年5月23日,經順德外貿進出口公司牽線,香港客商楊钊通過羅湖口岸來到順德,商量合作辦廠。工廠開張後,作為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之一,大進制衣廠的牛仔褲出口,拿到的海關出口登記證是“順德01”。
到底是太平手袋廠的“粵字001”早,還是順德大進制衣廠的“順德01”更早,有待有關方面進一步查證。
無論是張子彌,還是旭日的楊钊兄弟,他們均是“三來一補”曆史的最早見證人,是他們這一批人,叩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
美少女包包風靡全國,工人們賺了錢卻不敢花
太平手袋廠創始人張子彌2011年回香港參觀
八年前,2011年4月28日,當時外界以為“人間蒸發”的太平手袋廠創始人張子彌,再度回到他30多年前投資的樂土——東莞。
張子彌,祖籍上海,作為第一批敢吃螃蟹的港商,于1978年到東莞虎門,創立太平手袋廠,這是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1993年,他與太平手袋廠結束合作,轉而在中山、深圳、佛山、廣州等地建起7家工廠。
為什麼他會被認為“神隐”起來?原來在1995年,張子彌被确診為心髒病,他不得以選擇了退休,并移居澳大利亞、泰國等地,過起了長達18年的隐居生活。
我們之所以重提太平手袋廠,是因為這家公司曾創造多個“第一”: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率先在内地工廠引入香港的管理模式、引入了全國第一輛贈送車、較早在“三資”企業使用了電梯、空調等先進設備。
另外,這也是外資客戶最早提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倉;在全國沿海開發地帶較早從“來料加工、補償貿易”轉變為“進料加工、正常貿易”;而且還是較早從外銷轉為内銷,從“三來一補”轉為自主品牌。
當年太平手袋廠的生産車間
改革開放後,從一個落後邊陲省份成為世界級制造業基地,廣東制造業的蛻變,是從東莞開始的。
1978年,當香港信孚手袋廠老闆張子彌,在東莞簽下300萬的合同訂單時,他也成為内地改革開放引入“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的第一人,為東莞成為“世界工廠”埋下了伏筆,這也是今天再回溯太平手袋廠興與衰曆史的重要原因。
曾有一段時間流行這樣一句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從一個側面表明東莞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的地位和影響力。事實上,改革開放的“三來一補”模式的誕生,揭開了東莞利用外資的序幕。
所謂“三來一補”,指的是中國内地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發展對外貿易的企業組織形式,主要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并負責全部産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
1978年7月15日,國務院頒布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規定廣東、福建可以實行來料加工試點。當年9月,太平手袋廠獲得中國工商總局頒發的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牌照,編号為“粵字001号”,成為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9月15日,東莞虎門鎮太平手袋廠在位于虎門解放9号原廠址正式投産。
太平手袋廠的工人
張子彌日後回憶說,他是1950年到香港謀生的,20多年經營後,在香港已擁有二家工廠。原先到内地隻是想捐點錢,但捐款僅是“杯水車薪”,于是想來内地投資,幫助内地年輕人自力更生。
剛開始,很多香港的朋友勸他“當心”,張子彌說,當年自己在香港有兩家工廠,先搬一家幹着再說。他告訴朋友,如果我成功了,你們也跟着來。當時考慮在東莞設廠,主要考慮東莞地理位置優越,用地廉價。
至于1993年為什麼要終止合作,張子彌日後也揭開了其中的秘密。一是太平手袋廠發展空間受到了限制,附近又沒有土地,再加上手袋行業競争激烈;二、太平手袋廠的劉銀廠長已經去世了。不過,張子彌并未就此止住在内地投資的步伐,太平手袋廠是他在内地投資的第一家工廠,日後他相繼在廣東珠三角投資了8個工廠。
2007年5月,因城市改造,原太平手袋廠廠房拆除。
說起當年創業,張子彌說,自己最怕東莞下雨!當年,東莞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備,很多道路坑坑窪窪,一下雨就是一片泥濘,拉貨送貨經常要下車推着走。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當年太平手袋廠給工廠發的薪水,比國家幹部還高。“時間就是金錢”,太平手袋廠,是最先采用了計件工資的薪酬機制。當年,手袋廠的一款“美少女”包包,曾風靡全國,廠裡經常要求加夜班趕貨,并支付加班費。
太平手袋廠設計的手袋
張子彌日後回憶當年手袋廠的經營情況說,當年國内的包,多是軍用帆布包,上面印的都是固定的頭像和圖案。“我們用的則是尼龍布,都有印花,例如美少女之類的圖,内地都是沒有的,很新鮮。”
張子彌說,他們廠學生背的包上,印着娃娃等圖案,一下子生産10萬個,用一個集裝箱運到上海,4天就賣光光了。
由于業務量充足,又采用計件工資,太平手袋廠一度是很多當地年輕人求職的首選。當年的太平手袋廠,月工資70元在廠裡是“稀松平常”的事,但當年縣(團)級幹部的月工資才60元。當時,媒體曾報道說,“人們開始托關系批條子,拎着雞鴨走後門,想方設法進入太平手袋廠”,不過,張子彌澄清說,當年确實很多人想進太平手袋廠,不過沒有拎着雞鴨走後門的。
張子彌還透露了當年一些趣事,他說,工人們賺了錢,卻不敢花錢。有一天,他問工人,咋不敢消費?當時有人回答,以前領導每個月工資才60塊錢,工廠如今每個月發給我們70塊錢,如果花了,工廠以後再把錢要回去,該怎麼辦呢?
事實證明,這樣的顧慮是多餘的,既然發了錢,自然不會再收回去,于是大家也敢花了。事實上,當年很多事情,今天看起來簡直“匪夷所思”,可曆史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太平手袋廠的産品
事實上,太平手袋廠的興與衰,也是産業轉移、市場變遷及行業變動的結果。
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張子彌的生意也面臨着生存困境,其在香港荃灣的兩間工廠,遭遇着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被逼到瀕臨破産倒閉的邊緣;相比之下,内地有巨大市場潛力,又有人力、土地等成本比較優勢。
張子彌在東莞投資的成功,更在于他引入香港先進的管理經驗,付出更合理的薪酬機制,另外就是産業制造能力的升級;當年,太平手袋廠引入進口衣車等大批的先進設備。
由于曆史條件的限制,特别是政策因素,也從某種程度束縛了太平手袋廠的進一步發展,步入衰落也是必然。當年,經過一番談判後,張子彌和當年東莞縣二輕局簽訂的是一份為期五年的合同。當時談合作,主要是這樣設計的:港方張子彌負責原料、設備、技術并協助管理,而服裝廠出廠房和工人,且工廠的自主權仍然歸屬于服裝廠。根據合同規定,手袋廠每月賺到的加工費的20%,償還給張子彌。
家族企業治理的基石,是股權結構的治理。事實上,當年的投資方張子彌,更像是合作項目的一方,而非工廠的所有人,他并不占有工廠所有權。而所有權、控制權、經營管理權是一個現代企業的基礎權益,有機統一,“尴尬”的身份及角色,自然注定了當年張子彌無法将太平手袋廠帶到更遠更長久的地方。
原太平手袋廠唐志平接受央視《國寶檔案》訪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太平手袋廠結業時,不少員工相當不舍,有的還将工廠的進口衣車買回家,一直用到現在。
當年手袋廠成立四年後,手袋的出口量已經接近八十萬個,職工每人年平均工資已達到了一千多元,是其他工廠工人收入的十幾倍,甚至十幾倍。很多人因為收入高,購置了使人羨慕的“大件”,比如洗衣機、電視機、電風扇等。
太平手袋廠巅峰時,工廠工人數量曾有近700人,1983年與港商張子彌合同期滿時,還清了港方所有的設備款,還積累了大筆資金。進入自主經營後,工廠曾是廣東省輕工業出口公司的主要生産基地,還自創“金虎牌”等自主品牌。日後,工廠相繼辦起了皮塑商行、職工托兒所、餐廳等,短短幾年成為虎門效益最好、首屈一指的大工廠。
1996年,太平手袋廠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自此從公衆視線裡消失。
事實上,與太平手袋廠同樣創造曆史的“順德大進制衣廠”背後的旭日企業楊氏家族,也曾創造輝煌。上世紀90年代,旭日企業旗下服裝品牌真維斯,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專賣店時,開業的盛況至今仍讓創始人之一楊勳激動不已,他說:“那不是買衣服,簡直就是搶衣服。”
不過,昔日榮光的真維斯,近年來業績不斷下滑,虧損接連不止,五年關店1300家,累計裁員6000人。面對激勵市場競争、電商崛起沖擊,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是創始人楊钊、楊勳兄弟面臨的不小挑戰。
本文内容為一波說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