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智能交通改變未來出行

智能交通改變未來出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5:12:18

智能交通改變未來出行?來源:經濟日報6月14日,2019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在北京開幕為期3天的大會中,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諸多成果集中亮相行業大咖及專家們齊聚一堂,帶來他們對未來交通的新構想,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智能交通改變未來出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智能交通改變未來出行(智能綠色引領未來交通)1

智能交通改變未來出行

來源:經濟日報

6月14日,2019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在北京開幕。為期3天的大會中,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諸多成果集中亮相。行業大咖及專家們齊聚一堂,帶來他們對未來交通的新構想。

大國重器 提速升級

中國高鐵讓“說走就走”成為可能。截至2018年底,我國鐵路裡程達13.1萬公裡,其中高速鐵路運營裡程2.9萬公裡,居世界第一,用實力诠釋着新時代的又一張“中國名片”。

350公裡/小時會是高鐵速度的極限嗎?未來高鐵将如何做到更快更高效?對此,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表示,輪軌高鐵運行速度的進一步提升,受到輪軌關系、弓網關系、流固耦合關系、運行環境等因素制約,未來高鐵技術若要實現速度上的突破,可将高速磁懸浮或低真空管(隧)道高速磁懸浮鐵路作為研究方向。

2016年7月,鄭徐高鐵承擔的中國标準動車組試驗任務曾跑出了420公裡的時速交彙試驗,創造了動車交彙速度的世界最高紀錄。“但是我們仍要清楚認識到,目前運行環境的制約是輪軌高鐵提速難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噪音和振動值超标或接近限值。”何華武說,提速一直是輪軌高鐵的技術發展方向,進一步升級完善400公裡級輪軌高鐵成套技術及裝備,對于輪軌高鐵更快、更好地運行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來講,民航客機的運行時速為800公裡至1000公裡。那麼,航空與輪軌高速鐵路間的空白地帶該如何填補呢?何華武透露,中國工程院正牽頭開展相關重大課題研究,拟對不同制式高速磁懸浮,結合低真空管(隧)道技術路線及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充分論證,并對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通道建設高速磁懸浮鐵路先行路段,開展工程預可行性研究。

要想進一步開出超高速列車,輪軌分離的磁懸浮技術已未來可期。5月23日,我國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預計将于2022年完成對該樣車的高速考核。“廣深港高速磁懸浮鐵路也已有4條備選方案。”何華武說。

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工程院還在研究時速800公裡的低真空管(隧)道超高速磁懸浮列車,探索利用管道技術減少對空氣的阻力,實現高速運行。

智慧交通 引領未來

随着人工智能、物聯網、高性能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的腳步加快,傳統交通方式還将會被多元重塑——智慧交通将在不斷成長中引領未來生活。

“智慧交通是以智慧賦能交通,采用了最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以數據為中心提供服務,促進整個交通體系的高效運行。”提及智慧交通未來将如何發展?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表示,從技術單向突破到系統融合,智慧交通将形成從科技引領到全面的應用導向——核心就是交通智聯網。

張軍解釋稱,智聯網就是通過物聯感知、泛在網絡、知識圖譜、智能服務作為核心技術,實現信息、知識與實體間的交互,做到自感知、自決策、自學習、自自治。

“航空預售從過去的1.5天發展到現在的一年,高鐵則可以提前20天售票,正是通過考慮氣象、實時路況等諸多因素,開展多元化的計劃融合與分級,使得出行時間分辨率由小時級精确到分鐘級。”張軍說,智慧交通将經由天空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建設和大數據分析,不斷優化人與載運工具間的交互,為公衆提供便捷的智能交通服務。

那麼在未來,能否破解換乘中“最後一公裡”問題,使得步行空間分辨率由千米級進化到米級?自動駕駛将何時實現大規模運營?點對點、門到門,個性化、定制化的智慧立體交通将如何照進現實?

“從硬件來說,世界最長橋梁和最大隧道都出自我國;但在‘軟’的方面,我們下一步仍需下功夫,為人流、物流、商流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蘇交科集團總裁李大鵬認為,充分利用好基礎設施,搭建智能運營管控系統,将極大提升人們的出行效率和交通服務水平。拓展智慧交通已經成為科技業巨頭保持領先、開拓新機遇的主攻方向之一。

本屆大會期間,高德地圖便聯合阿裡雲推出了智慧高速解決方案,即通過視頻設備、物聯網産品、互聯網産品等渠道獲取海量交通出行大數據,并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融合技術,快速識别出高速公路的路況、事件信息,一方面提醒管理方及時處置,另一方面及時通知用戶,實現高速、安全、暢通出行。

目前,安全和擁堵是我國高速公路出行面臨的主要痛點,主要由路網利用不均衡、數據價值挖掘不夠、協同管理平台缺乏、事故預防和處置效率不足等原因造成。對此,車路協同将成為全球交通領域智能化與網聯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甯認為,建立高速路網、車流數據的充分連接,使所有信息在一個雲端開展全局視野的調度,通過“智能 ”科技手段實現高速出行的人、車、路全面協同,讓路網更聰明,将有效解決現有高速交通出行問題。

綠色出行 創新為先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大會主旨報告中坦言,交通事故、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仍是困擾交通運輸發展的世界性難題。新時代,我國要着力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并把創新放在打造交通強國的核心位置。

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IPCC全球升溫1.5℃特别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溫升最快将超過1.5℃。而一旦升溫到達2℃時,将帶來更具破壞性的後果,如栖息地喪失、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損害。

為應對氣候變化嚴峻局勢,各國政府需在氣候治理上加快行動。“過去的一萬年,氣候變化僅為1℃,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安全運作的空間,得以建立起農業、城市和文明。但全球正在暖化,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将形成巨大風險。”IPCC報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教授彼得·紐曼表示,人類必須采取措施發展智能交通、綠色交通,這是目前的迫切需要。

面對國家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需要,交通運輸有條件做綠色發展的先行官。對此,彼得·紐曼提出了兩個關鍵概念:一是去耦合化,二是實現颠覆式創新。

去耦合化,即在創造财富的同時,盡量減少依賴化石燃料。彼得·紐曼告訴記者,在歐洲,例如丹麥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起,每年減少石油和煤炭消耗,但财富仍在上升。而中國作為後來者,展示出新興市場國家也可以在财富增長的同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但總體來說,我們的速度還不夠快。”他介紹,IPCC還提出了一個綠色發展日程:一是強調使用智能技術、智能城市設計;二是強調以太陽能、風能等替代以炭為基礎的技術燃料。

綠色出行,要抓住颠覆式創新機遇。“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車每年的增長速度約為40%。可以想象,未來柴油和汽油車将逐漸退出市場。”讓彼得·紐曼印象深刻的,是在蘇州看到一款由中國鐵建創新性研發的無軌電車,它可運載350人至500人在街上穿梭,“隻有通過一系列颠覆式的創新技術,才能真正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記者 郭靜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