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中進士有多難?
我們總說高考之慘烈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其實古人科考進士的激烈程度也不遑多讓。
科舉制度始于隋唐,完善成熟于宋朝,形式上有點類似于現在的高考 公務員考試。
在參加科考之前,應試者得先通過“政審”,隻有良民、富紳、士族才有資格參加考試。
而後,應試者要先後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才到禮部會試這環,最後是殿試。
考試的内容也非常多,詩、賦、論、策、帖經、墨義等多個科目。
也就是說,應試者不僅要滿腹經綸還得博古通今,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厮殺”中脫穎而出。
即便科舉如此艱難,古往今來,凡是有資格參加考試的無一不削尖了腦袋往科舉之路上擠。
特别是在宋朝,因為文人地位崇高,大家紛紛視科舉為唯一出路。
1057年,曾鞏第三次科考時就帶上了弟弟和妹夫5人,而且一家六口全都中舉了!
這個奇迹前所未有!放榜之後,整個朝廷為之嘩然。
曾鞏一家是如何做到的?
除了才情與機遇,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歐陽修。
01 根正苗紅的“官五代”
曾鞏出生于1019年,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五代。
高祖曾洪立和曾祖曾仁旺都是唐朝的官員。
祖父曾緻堯曾官拜太常博士,是剛正不阿的能臣。
父親曾易占也做官做到了太常博士,隻是因為性格剛直,政治生涯起起伏伏。
出生于官宦之家書香門第,曾鞏才學自然也不差。當普通孩子還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曾鞏已經顯現其“神童”本質了。
12歲那年,父親曾易占想試試兒子曾鞏究竟才學幾何,決定讓他嘗試下超綱高考題《六論》。
沒想到,曾鞏下筆如有神,不一會兒就把題全都答出來了,而且文采斐然。
曾易占一看,高興壞了:“這孩子是家族之光啊!曾家光耀門楣的希望就靠他了。”
自此以後,曾易占就時常把曾鞏帶在身邊,親自教導。父子倆還因此留下了一段轶事。
1032年,曾易占被調往泰州如臯縣任七品縣令,曾鞏也被帶在身邊。
當時,如臯學風濃厚,學士雲集。
曾易占怕衙門的雜事侵擾到兒子學習,就沒有把曾鞏放在衙門照看,而是把安置在了安靜的中禅寺東廂房。
曾鞏也很争氣,如父親所期望的那樣,沒有四處遊玩,而是整日在寺内用心苦讀。
每天,寫完文章的曾鞏都會到住所旁邊的小池邊清洗筆硯。
日子久而久之,一池水都被洗成了墨黑色,這個小池子也被後世稱為“洗缽池”。
02 因為偏科,應試落選
18歲至20歲是曾鞏起起伏伏,悲喜交加的兩年。
1037年,曾鞏和哥哥曾晔一起到都城汴梁參加科舉考試。
這是曾鞏第一次參加科考,自小便才華橫溢的他,本以為此次中舉是闆上釘釘的事。曾家所有人也這麼認為。
可是,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是——自小便才華橫溢的曾鞏竟然名落孫山了!而且,曾晔也同樣沒考上。
兄弟倆雙雙落榜的事情傳回南豐,有人幸災樂禍地作詩嘲笑他們: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兄長曾晔在落第的打擊下,一病不起,不久便病故了。
與之相比,曾鞏的心理素質就強大許多,他沒有被流言所中傷,而是相信以自己的才能總有一天能登榜。
曾鞏分析總結了自己落榜的原因,發現原因是自己“偏科”的緣故。
北宋的科舉制度沿襲于唐制。而晚唐盛行骈文,崇尚辭藻華麗。
北宋的科考也是如此,以詩賦科目成績為主,而且注重文章的對仗、押韻和華麗,卻不太重視文章内容,以至于士人所作文章大多華美而無用。
這些都與曾鞏所擅長的科目和文風相反。曾鞏更擅長古文、策略,喜歡針對時政陳述自己的見解。在文風上,更加奔放灑脫。
那麼,是堅持自我還是随波逐流?曾鞏犯了難。
03 得遇偶像兼貴人——歐陽修
1039年,20歲的曾鞏跟随父親進京,并到京師的最高學府太學進修。
正是這一年,曾鞏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在太學進修期間,曾鞏不僅以文會友,跟範仲淹、王安石等人成為了好朋友,還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及偶像——歐陽修。
歐陽修是曾鞏的童年偶像,自小,曾鞏就時常背誦他的文章,對歐陽修的才情文學仰慕不已。
“如果能得到歐陽修大大的賞識,成為其門下的學生就好了。”曾鞏暗想。
可是,歐陽修不僅名氣大,學生也多,想拜入其門下的人不可勝數,自己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
當時擺在曾鞏面前的無非兩種辦法:一是找人寫信引薦;二是自薦,以自身才華打動歐陽修。
曾鞏與父親商讨許久,決定選擇後者。
一番準備之後,曾鞏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在信裡,曾鞏把偶像猛誇了一番,将之比作孟子、韓愈,而後闡明自己的立場和求學目的:
“我不是奔您的名聲而來,而是想跟着您學習聖人之道。您願意收我為徒嗎?”
與此同時,曾鞏還附上了雜文、時務策這兩篇精心寫的文章。
果然,惜才的歐陽修一看到曾鞏寫的文章,大為驚喜,果斷收其為徒:
“你就是那百鳥之中軒然而立的鄂鳥啊!我門下學徒不下百千,卻唯獨你讓我歡喜!”
學富五車且虛心求教的曾鞏很合歐陽修心意,因此歐陽修不僅高高興興地收下了曾鞏,還特地給好朋友餘靖寫信炫耀:
“嘿,夥計,你知道嗎,我最近收了個叫曾鞏的學生,他的學識可不得了!聽說他曾經還跟着你學習過一段時間呢……”
對于科舉内容,歐陽修和曾鞏意見相同,認為務實,才是對國家真正有用的。
所以得知曾鞏的郁悶和疑惑後,歐陽修勸曾鞏一定要堅持本心。
在歐陽修的指點下,曾鞏堅定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文章學問日進千裡。
文風也由早年的“奔放、雄渾”慢慢收斂含蓄起來。
04 再次名落西山按理說,曾鞏本身有真才實學,後來又得到了文學泰鬥歐陽修的親手點撥,應試及第應該不難。
然而,曾鞏卻再次碰上了釘子。
1042年,23歲的曾鞏再次信心滿滿地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考試,然而,曾鞏再次落榜了!
這結果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這次,曾鞏止不住自我懷疑起來。
而歐陽修更是憤憤不平:
“國家這個科舉制度錯失了多少人才啊!按我說,這個科舉制度早該改革了!”
有人對曾鞏落第沉默不已,有人明嘲暗諷,而歐陽修依然力挺這個自己非常中意的學生。
擔心曾鞏回鄉後,在輿論和失敗的打擊下一蹶不振,便時常給曾鞏寫信,勸勉他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你隻需努力專研文章。隻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看到老師沒有就此放棄自己,還一直寫信鼓勵,曾鞏大為感動。
也因此,曾鞏抗住了所有壓力,沒有變得頹廢,而是聽從老師的建議在文章上更加精進刻苦。
慢慢地,曾鞏的才名被傳播了開來。
05 歐陽修改革科舉,一波三折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被“黃袍加身”得的天下。
為了防止哪天再出現一個被同樣黃袍加身的将軍。此後,宋朝基本都遵循了“重文輕武”的執政思想,宋朝的文人地位達到了曆史頂峰。“與士大夫治天下”就是宋朝的政治特點。
所以,士大夫不僅奉行以天下為己任,自身參政意識也非常強烈。
1043年,範仲淹、歐陽修等人重回朝廷,再次身居高位。
這一年,範仲淹上書宋仁宗積極推進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優化國家選舉進士一條。
在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的推進下,宋朝的新政逐漸展開。
與此同時,曾鞏雖然未被授予官爵,但作為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時常與歐陽修、範仲淹等政治核心人物通信讨論,為新政出謀劃策。
曾鞏不僅向歐陽修提出了“聽賢、裕民、力行”等治世良方,還舉薦了自己的姻親兼好友王安石。
然而,新政的推行觸動了部分權貴的利益。
沒過多久,新政遭到反對派瘋狂反撲,範仲淹被罷官外放,連歐陽修也受到了牽連。
這期間,曾鞏的日子也不好過。
當時,父親曾易占正被人誣陷,被罷官在家。
而自己作為家中長子,不得不一邊侍奉父母,一邊讀書研習,一邊操心家事撐起整個龐大的家族。
内憂外患之下,長此以往就是個鐵人都頂住啊!
1046年,27歲的曾鞏終于倒下了,大病一場,也因此錯過了當年的進士考試。
煩悶羞愧之下,曾鞏去信向恩師傾訴。
歐陽修看了很是心疼曾鞏的遭遇,可是自身難保,也庇護不了他,隻好寫信回複安慰說:
“錯過應試沒什麼大不了的。如今眼下最要緊的是你的身體。把病養好,這才是我最希望的。”
06 歐陽修主持科考,全家吃新政紅利
1047年,父親曾易占的冤假錯案得以平反,曾鞏再次跟随父親奉诏入京。
不過父子倆行到金陵時,曾鞏選擇跟父親分開,自行渡江到滁州去拜見恩師歐陽修。
這是闊别多年後,師生兩人的首次重逢。
兩人一起談人論事,切磋文章,好不惬意!
當時,歐陽修新修建了“豐樂亭”和“醒心亭”兩個亭子。亭子落成之後,少不得題字作詞才完滿。
歐陽修先提筆寫了《豐樂亭記》,而後邀請曾鞏寫另一篇《醒心亭記》。
二十多天後,曾鞏惦念起前行的父親,兩人依依作别。
分别時,歐陽修讓曾鞏捎信給當時的宰相杜衍。
曾鞏不知道的是,歐陽修不知道自己何時能東山再起,于是在信中向杜衍極力舉薦曾鞏:
“曾鞏好古文,有學識明道理,不是一般的鄉鎮少年舉子所能比的。況且這幾年,他的學識更加精進了。就是進士中這樣的人才也不多見。聽說你廣羅天下英才,這個明珠你可千萬别遺失了啊!”
可惜的是,還未等曾鞏到達京師一展抱負,父親曾易占也未能入京述職。在途經南京時,曾易占意外病逝了。
也幸好有恩師的舉薦信,宰相杜衍雖然之前從未見過曾鞏,但出于對歐陽修的信任,在曾鞏遭遇變故之際毫不猶豫伸出援手。
面對窮困的曾鞏,杜衍不僅出錢請人幫忙收棺,上下打點,之後還幫助曾鞏扶靈南歸。
1054年,歐陽修被調回京師,而且再次受到皇帝重用,負責修撰《唐書》。
老師的回歸,讓曾鞏看到了希望。
很早之前,曾鞏就知道歐陽修有改革科舉的願望,雖然新政受阻,但這并不影響老師的決心。
如今,老師重新得到朝廷的重視,就是自己打入朝廷的絕佳機會。
于是乎,曾鞏開始領着家人們北上應試。同行的是自己的三個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和兩個妹夫王無咎和王幾。這些年這幾個人都跟着自己學習,有老師罩着,一舉上榜的可能性極大!
幸運的是,曾鞏賭對了。
1057年,聖恩正濃的歐陽修任主持貢舉。
這也是歐陽修所期盼的,因為,這次他終于可以改革不合理的選拔制度了!
與之前偏重詞賦不同,歐陽修将古文、策論作為了科舉考試的重點科目。而且在文風偏好上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當時,文辭華麗,内容卻不切時務的“太學體”盛行。而歐陽修和曾鞏主張丢掉浮誇無用的華麗,而是思考如何将古人智慧用于現世。而科舉,就是要選拔出關心時政、心系百姓的人才。
所以,在考試前歐陽修就公開說:“凡使用太學體的,都将被廢黜。”
此言論一出,士人紛紛嘩然,一時怨怼四起。畢竟,他們之前學的都是太學風,一時難以改變。
但歐陽修硬是抵住各方壓力,堅持進士以古文、策論的成績為主,詩賦為輔。
而師承歐陽修的曾鞏直接站在了風口,帶領着家人一口氣拿下了當年的進士。
從18歲到38歲,痛苦彷徨了20年的曾鞏和曾家終于熬出了頭。
世人再也不敢嘲笑曾家,看扁曾家。
畢竟,一家六口全中進士,不僅轟動南豐,就連偌大個朝野也驚訝于這個奇迹。
況且後來曾鞏弟弟曾布,還一直沖到了丞相的高位。
07 以性命擔保,力薦曾鞏
歐陽修對曾鞏的知遇之恩還不止于此。
及第後的曾鞏後來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參軍,官職并不高。
不忍心看學生蹉跎歲月,嘉祐五年歐陽修再次向朝廷力挺曾鞏,這次,歐陽修直接下了軍令狀:
“要是曾鞏成績不佳,我甘願與之同罪。”
有師如此,夫複何求?!
在歐陽修的保舉下,曾鞏便被召入京,到館閣任職,與自己一起編校史館書籍。
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是,歐陽修以為自己給愛徒曾鞏安排了一個富貴清閑的好差事,卻未曾想倒是自己親手把他推向了政治鬥争中。
1065年 ,朝臣圍繞如何稱呼英宗的生父“濮安懿王”掀起了“濮議”之争。司馬光 “台谏派 ”主張稱皇伯 ,歐陽修等“執政派”主張稱皇考,雙方引經據典,争論不已。
表面上看似禮制之争,但實質上蘊含着政治鬥争的複雜因素。英宗傾向于歐陽修這邊的執政派,而曹太後支持台谏派。
在這場政治風波中,最終曹太後勝出了。
曹太後先是把執政派問責一通,後來又罷黜了部分台谏派。
在這場論争中,歐陽修成了衆矢之的,被視為首倡邪議的罪魁禍首。
歐陽修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引經據典,從容應對,并向曾鞏咨詢“為人後之禮”。
曾鞏針對“今世議者紛紛,至于曠日累時,不知所決者,蓋由不考于《禮 》,而率其私見”的現狀,據經以斷衆惑,寫成《為人後議》。
不過,曾鞏此文當時并未上呈,也未公開,直到1071年歐陽修為避開王安石鋒芒而辭官隐退時,曾鞏才給歐陽修寫信說了這件事。
“當年老師相問,其實學生當時就寫好了《為人後議》。隻是當時朝廷都在盯着這件事,而我不在其位,不敢多嘴。文章寫好了也不敢給您,怕您再遭非議。如今老師不理朝政了,才敢寄給您。”
曾鞏當年把文章瞞下,是真心為了恩師歐陽修着想,還是不想自己受到牽連?
答案無從而知。隻不過,有個很明顯的事實是,歐陽修對曾鞏悉心栽培,盡力提攜,但曾鞏并未“回報”過。或許,不是曾鞏不想,而是他沒那個能力。
1069年,自己的至交好友兼姻親王安石成為政權中心人物,開始主張變法。同年,深知王安石為人的曾鞏知道自己勸不了王安石,早早申請外調把自己摘出去。第二年,歐陽修也被外放到了蔡州。
在齊州的曾鞏沒能用自己影響力“保住”歐陽修,而是去信說老師一定會東山再起,自己願意過去追随左右。歐陽修以“聚集怕會說成結黨起事”為由拒絕了。1072年8月,歐陽修去世。曾鞏得知噩耗後痛哭不已。
歐陽修去世後,曾鞏多年輾轉于外郡,召還京師後當了三年修撰、舍人就去世了,政治上并沒有太大作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