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本章老子指出,善于攝生,不在于物質上如何注意、享受、厚待有形身體,如《道德經》章句:厭飲食、服文采、财貨有餘;而在于:德全不危、不入死地。
【正文】
出生①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動②之死地
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③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④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⑤
【保存微學卡到手機,方便背誦巧學習】
【注釋】
①生:生地,安全的地方。
②動:遷移。
③厚:厚待自己。
④兕:[sì],犀牛。
⑤死地:危險的地方。
【直譯】
離開安全的地方,就會進入危險的地方
在安全地方活的很好的人,占了十分之三
在危險地方走向死亡的人,占了十分之三
本來在安全地方活的好好的
卻走到危險地方的人
也占了十分之三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他太過重視自己的養生
我聽說善于維護生命的人
在陸地行走,遇不到犀牛老虎
在戰争之中,不會被兵器傷害
犀牛沒地方用上它的銳角
老虎沒地方用上它的爪牙
兵器沒地方用上它的鋒刃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他沒有死地
【繹讀】
出生入死:離開安全的地方,就會進入危險的地方。
萬物皆有對待,地方也是如此,不是在安全的地方呆着,自然就是進入到危險的地方,這是可以理解的。也說明,在老子那個年代,危機感很強,到處都是危險。
生之徒十有三:在安全地方活的很好的人,占了十分之三。
老子對生之徒的比例有個估計,為30%。
死之徒十有三:在危險地方走向死亡的人,占了十分之三。
老子對死之徒的比例也有個估計,也是30%。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本來在安全地方活的好好的,卻走到危險地方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三種情況加起來才十分之九,那還有十分之一是什麼情況呢?應該是包含了各種意料不到的情況。老子給自己留了餘地。
夫何故: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為什麼本來能活的好好的,卻走向了死亡?這是什麼原因呢?
以其生生之厚:因為他太過重視自己的養生。
隐含的意思是,不要把有形生命,看成是孤立的存在。《黃帝内經·素問·保命全形論》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大道巨系統包含了天地人,故要把個人生命放在天地系統與大道系統之中來思索長生久視的内涵。
太愛惜自己生命也是一種自私。隻考慮自己的養生,不去考慮他人、天地;隻看重有形身體,太過厚待自己的身體,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反而達不到養生的目的,結果走向了反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益生曰祥。可見,老子對厚生也是不看好的。
蓋聞善攝生者:我聽說善于維護生命的人。
攝,本意收斂、整饬,這裡應有節制的意思,與生生之厚形成對比。
陸行不遇兕虎:在陸地行走,遇不到犀牛老虎。
兕,古書上所說的雌犀牛,有一個獨角。《說文》:如野牛而青,象形。
入軍不被甲兵:在戰争之中,不會被兵器傷害。
這兩句講,善于攝生的人,會自然規避危險,遠離危險的人和地方。
兕無所投其角:犀牛沒地方用上它的銳角。
所,在這裡是現代漢語“地方”的意思。
虎無所用其爪:老虎沒地方用上它的爪牙。
兵無所容其刃:兵器沒地方用上它的鋒刃。
夫何故:這是什麼原因呢?
以其無死地:因為他沒有死地。
無死地一語雙關。
一個理解是:德全不危。德行完美沒有瑕疵,所以,野獸、兵器沒有地方可以逞兇;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可與“無死地”相互啟發印證。
一個理解是不入死地。那如何做到不入死地?
在識神上,就要對可能危險的地方預判,遠離危險的人、事、地。比如,不見陌生人、不做危險動作、不去危險地方;具體如:坐不垂堂、遵守道路交通規則、按照信号燈走路、不坐黑的士,等等。
在靈感上,當内心特别不想做某個事情的時候,這可能就是玄覽的作用,反應到識神上,形成一種直覺的判斷。這時,要聽從心音,而自然規避危險。
【旁通】
《莊子·達生》: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懾。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聖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