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倉鼓樂是哪裡的

東倉鼓樂是哪裡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00: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東倉鼓樂是哪裡的(講述東倉鼓樂的傳承故事)1

東倉鼓樂社表演唐代宮廷燕樂《鼓》 東倉鼓樂社供圖

流雲飛鶴的屏風前,文飾绮麗的坐鼓端居正中,兩位花钿蛾眉的豐腴仕女分别手持碰鈴、懷抱琵琶側身前坐,身穿圓領袍衫、頭戴垂腳幞頭的鼓師揚槌起勢,随着一聲渾厚的鼓點,笙笛鑼樂音并作,鼓铙相和,或肅穆清雅,或大氣磅礴,一曲傳統曲目《殿前喜》回腸蕩氣,餘音繞梁。這是“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抖音直播間的日常場景。自今年4月開播以來,直播間累計觀看量已超700萬人次,抖音平台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1200萬次,不少網友在直播評論區贊歎“如聽仙樂”“夢回大唐”。

樂手們表演的西安鼓樂,始于漢,盛于唐,是我國迄今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東倉鼓樂社曆史悠久,明清時為皇家糧倉所屬的官辦鼓樂社,上世紀60年代末解散。76歲的東倉鼓樂社社長範炳南回憶,1978年他拜師西安鼓樂大師趙庚辰,為恢複東倉鼓樂社,和師傅一起四處奔走聯系民間藝人,收集保護古樂器、樂譜等。1981年,樂社終于恢複活動,趙庚辰在街坊間傳授鼓樂。但随着街區變遷,演出減少,東倉鼓樂社後繼乏人。2004年,範炳南出資,和趙庚辰嫡系傳人趙筱民共同免費招收少兒學員,兩年間有百餘人參加學習,最終有18人堅持下來。2006年,東倉鼓樂社入駐大唐芙蓉園紫雲樓固定演出。去年,融合大唐樂舞與東倉鼓樂的創新舞台劇《鼓》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綜藝秀》舞台,向世界講述東倉鼓樂的傳承故事。

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鼓樂社演出時間、場次不确定,樂手收入減少。現任樂社主管齊興峰留意到短視頻平台上有關《鼓》的視頻播放量已達上百萬,便萌生了直播表演的想法,去互聯網主動尋找觀衆。

出鏡樂手劉亞紅還記得4月5日首次直播的情景:“我們有上萬場演出的經曆,能很快适應面對小屏幕表演,但演出空檔時我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和粉絲互動。”當天同時在線觀看人數最多時才180人。直播結束後,齊興峰便同出鏡樂手們商量如何調整演出節目内容,加強與觀衆的互動。

“完整的傳統坐樂演奏最少需要90分鐘,觀衆很難有耐心聽完。我們要适應線上表演的特點和要求,加強互動性和靈活性,豐富表演内容。”齊興峰說。于是樂社将表演曲目分為三類:首先是曆代樂工口傳心授的《霸王鞭》《朝天子》等傳統曲目;其次是近年融入古筝、琵琶、編鐘之類樂器元素的《霓裳羽衣曲》等創新曲目;還有觀衆耳熟能詳的《佳人伴孤燈》《女兒情》等影視劇插曲。一場直播中,三類曲目交叉呈現,既可以讓觀衆聆聽到純正的宮廷雅樂,又兼具趣味和新意。在齊興峰看來,“演奏影視劇插曲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古老的西安鼓樂。”

相較于線下表演,劉亞紅認為線上直播打破了線下演奏的固定模式,樂手有了自由發揮和互動的空間,“比如演奏《金蛇狂舞》時,大夥兒緊挨着,表演像用樂器對話一樣,你一言我一語”。曲目表演間歇,樂手們嘗試用網絡熱梗介紹各自的樂器,普及東倉鼓樂知識,使直播間氛圍輕松有趣,逐步達到與表演無縫銜接。

優質的演出讓樂社的直播熱度驟增,第三次直播的同時在線人數就超過1.6萬人,賬号粉絲數由最初的4000增長至近35萬。許多粉絲在後台私信表達學習鼓樂的意願。令齊興峰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來自台灣的母親留言說:“在紛繁的短視頻中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表演,立刻分享給兩個孩子觀看,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粉絲的反饋讓齊興峰感慨:“作為2004年首批學員,我深知傳承東倉鼓樂留下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一顆顆熱愛民族文化的心。”

面對當下樂社直播的熱度,範炳南為更多人重新關注東倉鼓樂而欣慰,但他也時常提醒社員:“熱鬧落幕後更需潛心修習,用心傳承非遺藝術。”在他看來,守住西安鼓樂的正音,才能讓這千年華音綿延不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