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而對于學寫格律詩的人來說,在保持詩意順暢的同時,遵行格律詩的對仗要求,是一大難題。
不過,隻要我們學會了當句對,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一、什麼是對句對宋代洪邁的《容齋續筆·詩文當句對》中說:“ 唐人詩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
當句對就是在本句中出現了兩個語法結構相同的詞或詞組形成對偶,格律詩中的當句對,就是在上下聯相同的位置上,在各自的句中出現了兩個語法結構相同的詞或詞組。
二、狹義的當句對狹義的“當句對”,不僅要求句中出現兩個語法結構相同的詞或詞組,還要求兩個詞或詞組中有一個字相同。
錢鐘書先生
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說:“此體創於少陵,而名定於義山。少陵《聞官軍收兩河》雲:‘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曲江對酒》雲:‘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白帝》雲:‘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義山《杜工部蜀中離席》雲:‘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睛雲雜雨雲’;《春日寄懷》雲:‘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又七律一首題曰《當句有對》,中一聯雲:‘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乾。’”
錢鐘書先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狹義“當句對”中最經典的詩句了。我們用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來分析:上聯“巴峽”與“巫峽”對,“峽”字相同,下聯“襄陽”與“洛陽”對 ,“陽”字相同,上聯“巴峽”、“巫峽”與下聯“襄陽”、“洛陽”在句中的位置相同,這就一副極為工整精妙的當句對。
不過錢鐘書說“此體創于少陵”,并不正确。
在杜甫之前,沈佺期的“喜氣迎冤氣,青衣報白衣”、武則天的“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等,都是狹義當句對的形式,甚至在南梁之時的詩人何遜,有“可聞不可見,能重複能輕”,就已經出現了狹義的當句對的形式了。
不過,将狹義當句對的對仗形式引入七律的,确實就是杜甫,而将其發揚光大并定名的,就是李商隐。
三、廣義的當句對狹義的當句對,雖然讓我們多了一種對仗形式,但要求有相同的字,還是較為嚴苛,這樣的妙對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廣義的當句對,就要簡單許多了了,它不要求有相同的字,隻要句中出現兩個語法結構相同的詞或詞組就行,這是對初學寫律詩的人最為實用的對仗方式。
李商隐雕像
我們就以李商隐為“當句對”定名的詩作《當句有對》來分析。
當句有對
密迩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
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幹。
但覺遊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鸾。
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
李商隐的這首詩,每一句都出現了語法結構相同的詞。
第一句“平陽”和“上蘭”都是道觀名,是相對的,第二句“秦樓”和“漢宮”都是建築地名,是相對的。第七句“三星”與“三山”對,第八句“紫府”與“碧落”對。不過第一聯與第四聯中,相同語法結構的詞,在上下聯中的位置不一樣,所以它們上下聯是不相對仗的。當然這是因為格律詩的第一聯和第四聯,本來就不要求對仗。
第二聯已經出現在錢鐘書所舉的例子中,它的上下聯在相同的位置上分别出現了“光”、“氣”兩個相同的字,因此是狹義的當句對。
而第三聯,上聯“遊蜂”與“舞蝶”對,下聯“孤鳳”與“離鸾”對,它們都處在句中相同的位置上,但沒有相同的字,所以是廣義當句對。
杜甫雕像
再舉一例,杜甫的《詠懷古迹五首(其三)》詠王昭君的詩中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上句“紫台”與“朔漠”是地理名詞,彼此相對,下句“青冢”與“黃昏”,由于“青”與“黃”是顔色詞,也彼此相對,從而形成了廣義當句對的形式。
如果我們要求上下聯每個詞都相對,就會發現“黃昏”與“朔漠”是對不上的,但有了當句對的形式,就對上了。
如此一來,格律詩對仗的形式就靈活多了,我們可以不必去糾結于上聯和下聯的一句一詞的對仗上,而可以在上下聯中分别使用兩個相同的詞和詞組,再保證這相同的詞與詞組處在同樣的位置上就行了。
這樣的對仗形式,是不是大大地降低了格律詩的對仗的困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