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道是,《詩經》的地位太高太特殊,古來對它的過度解讀或銳意附會一直是個問題……今人還要如此讀下去嗎?時代變了,《詩經》早已從“文化憲法”的位置上下來,我們盡可以把它作為文學文本或史學文獻對待。
很多讀者直接把《詩經》的作者等于“無名氏”。當然不能算錯,但不夠準确。“無名氏”大約指的是既無“相對身份”更無“絕對身份”的人。《詩經》的大多數作者的确“查無此人”,但至少看得出他們的“相對身份”,如丈夫、妻子、戀人;而最普遍的情況是,此兩種身份都看得出,如軍人丈夫、貴族情郎、小吏的妻子——其相對身份如丈夫,絕對身份如軍人,唯有具體的張三李四不可知之。
周朝軍士複原圖
更有一類作者,不僅身份非常明确,具體是誰也非常明确。如此,“無名氏著”更應改為“某某、某某等著”,如《全唐詩》為“李白、杜甫等著”(《全唐詩》裡也包含了很多“查無此人”的情況)。——那,有沒有貨真價實的無名氏呢?當然有,《詩經》的一些篇章真的搞不清作者,蓋因詩的主旨本就搞不清或其作者可以是當時的任何一人。——本文僅就以上的三種情況略做一梳理,挂一漏萬。
先看最普遍的情況:作者雖然無名,但有較為豐富的身份信息。
一、第一類作者:無名有身份這類作者太多了,名篇《關雎》、《蒹葭》便說不清具體是誰寫的。
但可以說,《關雎》乃出自一名墜入愛河的小夥子——此人家在南土,因《關雎》所在的《周南》即“南土歌集”(《呂氏春秋》);家境小康甚至更好,因“鐘鼓”諸語看得出一定的禮樂教養……《蒹葭》的作者畫像至少也能到這種程度,不再贅述。——《國風》以地域分章節,且多言男女情事,爰以畫得出作者的大概;《雅》、《頌》的作者輪廓更清楚,蓋因此二篇多言廟堂事,作者身份更為特殊。
西周時期的虎蓥(音“赢”),既可為日常盛器,也可為祭祀禮器。
——以下主要看幾位身份特殊的作者,不是戀人、官員那種一般情況。
(一)《國風·行露》的作者:史上第一位維權者
此篇的作者怕是我國最早的“維權者”。詩中女子堅決反抗惡霸闊少的“強娶”,将其比喻為“長角的鳥雀”、“呲着大牙的老鼠”,不惜吃官司也要反抗命運的不公。可惜,大概率失敗了。詩中情事應發生于西周初年,距今三千年左右,我們來看這位奇女子竟能有多堅決:
誰謂雀無角?(“長角的鳥雀”)
何以穿我屋?
……
誰謂鼠無牙?(“呲着大牙的老鼠”)
何以穿我墉?
……
雖速我訟,
亦不女從!
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中的老鼠
西周初,官方或為增加人口,設“媒氏”,強制适齡男女結婚——這就給了詩中這種有權有勢的男方以“強娶”的依據。強娶就夠可惡了,竟還不理儀軌,等于直接抓人;無禮、抓人還不算,見女子不願意,竟還聯合墨吏陷害女方,整是一出如假包換的“窦娥冤”。
為何女子大概率失敗了?
折子戲《窦娥冤·法場》
首先,男方有“媒氏”的法理依據。更直接的,男方乃一有“産業”甚至“封地”的絕對強勢者(詩中的“家”)。即便女子掙開第二條枷鎖,官司得以打到當時的最高院,僅以第一條,維權還是得不到什麼支持。——但《詩經》傳頌至今,這場官司跟着被念叨了三千年,這一意義上,蓋無有比《行露》更成功的維權了。
(二)《國風·綠衣》的作者:千古第一有情人
這是一首悼亡詩,作者作此篇懷念過世的妻子。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妻子走了,我隻好反複看她留下的衣服;“絺兮绤兮,凄其以風”,越看越細緻,一針一線啊,皆滲透了你的氣息,都沾着你的影子;“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唉,唯有你懂我,唯有你能擁有我的心。化用魯迅先生的話,這是一位有情有義的真豪傑。
《邶風·綠衣》畫意
的确,曆史上多的是薄情寡義之徒,但看看這首《綠衣》,看看蘇轼之悼王氏、賀鑄之悼趙氏、陸遊之悼唐氏……即便在“最是無情無情帝王家”,亦有唐太宗——鋼鐵硬漢啊——至死念着長孫氏;還有明太祖一直念着馬皇後,明成祖自徐皇後身故便再未立後……
明太祖孝慈高皇後馬氏
——絕不能因為有“陳世美”的存在就籠統地宣判中國男人無情無義。起碼自《綠衣》,中國人便有尊重妻子、珍重夫妻感情的傳統。《詩經》既已被尊為《五經》之一,這一傳統便被等同于道德上的硬杠杠,成為無可争議的公序良俗,迄今影響着我國的立法和司法。
——無情無義即無德,我彬彬中華的共識。
(三)《國風·考槃》的作者:史上第一位隐士……的朋友
《詩經》之中,身份如《綠衣》、《行露》的作者雖不多,畢竟還有比較接近的,但《考槃》的作者真是獨一份——此詩是迄今最古老的隐士之歌,作者應為隐士的好友。自此詩,“考槃”成“歸隐”或“随遇而安”的代名詞,王安石、蘇轍、張栻、唐寅等太多大家以之入詩。
“史上第一隐士”什麼形象?我們直接看:
考槃在澗,(一說盤桓,一說鼓盆而歌)
碩人之寬。
……
考槃在阿,
碩人之薖。(音“科”,貌美)
獨寐寤歌,
永矢弗過。
……
——“碩人”既可指“大個子”,也可指“美人”或“品德高潔之人”;“寬”、“薖”與此略似。這位“大人先生”隐居世外,一會兒在山澗裡溜溜(“澗”),一會兒在山坡上轉轉(“阿”),孤零零一個人睡一個人唱歌(“獨寐寤歌”),誓不走出這隐居之地(“永矢弗過”)。
古今不少人為這首詩加上其他的涵義,“諷刺衛莊公”雲雲(《詩序》),但更多的讀者或學者認為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不在此做什麼考證,就想問:若《考槃》說的不是隐士,那些山澗、山坡算怎麼回事?“獨寐寤歌”又怎麼回事?那些以“考槃”喻“随遇而安”的鴻儒都是誤讀嗎?
唐寅《畫盆石菖蒲·其二》:“早起虛庭賦考盤,稻田新納十分寬。 呼童摘取菖蒲葉,驗到秋來白露團。”
隻道是,《詩經》的地位太高太特殊,古來對它的過度解讀或銳意附會一直是個問題,如某些“紅學家”拿着半部殘書硬套清史。古人倒也罷了,今人還要如此讀下去嗎?時代變了,《詩經》早已從“文化憲法”的位置上下來,我們盡可以把它作為文學文本或史學文獻對待。
二、第二類作者:有名有身份如上文,無名、有身份的作者占了《詩經》作者群的絕大多數:其尋常的一類,如寫下《關雎》的男青年或寫下《頌》篇的朝廷官員;其非常的一類,如寫下《行露》的“西周窦娥”或寫下《考槃》的隐士之友。——相比之下,身份和名号都很明确的作者少得多的多了。
——且這種情況有時裹着争議。
(一)作者是……周公?
如著名的《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音“必”)
二之日栗烈。
……
古人多以此詩為周公親制,而明清以來的學者多認為它是對古豳地民歌的改編(《七月》來自《豳風》)。當然,都有可能,隻是從文本上看,後一種觀點更可靠些——畢竟詩中多的是“馌彼南畝”這種農業生産的細節,更應出自一位更接地氣的基層官吏的創作或改編。
古人勞作場景
以周公為作者的詩篇還有《豳風》裡的《鸱鸮》,這回卻基本沒法反駁,因最早記載此事的是中華文明的另一部基礎性、綱領性經典——《尚書》。《尚書·金滕》篇有雲:“……乃流言于國曰……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乃得。于後公乃以詩贻王,名之曰《鸱鸮》。”
“周公恐懼流言日”,遂作此詩以明心智;且從文詞看,《鸱鸮》的作者确乎不像《七月》似的鋪排細節,而是高屋建瓴,用語委婉:
鸱鸮鸱鸮,(音“吃消”,惡鳥)
既取我子,
無毀我室。
恩斯勤斯,
鬻子之闵斯。
……
——你這惡鳥啊!已經抓了我的孩子,能不能放過我的家啊?養育孩子多不容易,時時擔憂,切切愛撫(“恩斯勤斯”)。——是的,這是一首“寓言詩”,委婉之不能再委婉。周公他老人家容易嗎?保着王室護着百姓,還被小人時時嫉恨,惟以這種剖白勸大侄子成王别多心。
周公畫像
(二)那些大人物作者
何止周公,古籍中還記載了《詩經》的其他作者,且古今目之無異議,如《載馳》的作者許穆夫人、《渭陽》的作者秦康公。——無一例外,這些作者都是大人物。《大雅》有一首《抑》(通“懿”),作者也是大人物,但此人比秦康公他們更了不得。《國語•楚語》雲:
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也矣……聞一二之言,必誦志納之,以訓道我……于是作《懿》戒以自儆也。
——衛武公九十多歲時還在輔佐周平王,作此篇勸導平王和同僚好好幹,也為自己加油,莫重蹈西周的覆轍。雖說《國語》不如《尚書》的地位,但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籍;更重要的,看詩的内容,的确來自一位憂國憂民又深具智慧的長者,恰如九十多歲的衛武公:
庶人之愚,
亦職維疾。
哲人之愚,
亦維斯戾。
無競維人,
四方其訓之。
……
——不同于《七月》的“田園風格”,《抑》是一種“格言風格”,發黃鐘大呂之音。引文的前四句講了一個古今通用的道理:普通人犯糊塗,社會如害小病;當權者犯糊塗,國将危矣。并因以推導出“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即所謂:強國莫大于用賢,用賢則四方順從。
周平王畫像
至此,有人會說:周公、衛武公這種作者也不能100%确信啊!沒錯,那麼多權威古籍都寫了,古今也無異議,但時間隔得太長了,周朝啊……此外,你也說了,《詩經》如“文化憲法”,古人免不了把能貼上邊兒的好人好事都往上招呼……但以下兩位作者,真的毫無争議。
(三)最無争議的作者:孟子、尹吉甫
之所以這兩位不可能有争議,因詩裡直接寫了作者是誰。
《小雅•巷伯》的結尾是:
寺人孟子,
作為此詩。
凡百君子,
敬而聽之。
——我是内官孟子,敬請大家仔細聽我說。作者名号曰孟子,身份曰寺人,一如唐朝的王之渙,生平雖不甚詳盡,但既有名号又有身份。
《詩序》雲:“《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于讒,故作是詩也。巷伯,奄官兮。”班固以“巷伯”稱司馬遷。
再就是尹吉甫,此公留給我們兩篇大作,一者,《大雅·嵩高》:
吉甫作誦,
其詩孔碩。
二者,《大雅·烝民》:
吉甫作誦,
穆如清風。
——這是兩篇絕對意義上的大作:其一,體量宏闊,皆至64句,于唐詩中尚不多見,“其詩孔碩”當之無愧。其二,寫得真好,《嵩高》開篇即拔地而起,“嵩高維嶽,駿極于天”,喻此詩所歌頌的申伯功德太大(申伯對平王東遷有大功),此種寫法大大啟發了杜甫諸公(方玉潤)。
至于《烝民》,我們今天還在用裡面的“明哲保身”、“愛莫能助”、“不畏強禦”、“穆如清風”……說它是一座“詞庫”并不為過。僅以尹吉甫的這兩首詩,便須完全認可孔老夫子的教誨:“不學《詩》無以言”。往小了說,不學好一門語言裡的精華便不足以用好一門語言。
——往大了去說,不把語言中最好的部分傳承下去,則整個語言乃至整個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都會沒落,全人類通用。
中華詩祖,實至名歸。
三、第三類作者:真正的無名氏如本文的題目,這類作者看似最多,其實不多。
上文說了,我們至少知道作者是哪裡人;結合詩意,乃更能為其作一大概畫像,基本不會不知道作者的性别、社會地位、情緒狀态、寫作緣起……故而,真正的無名氏也是相對的,不是一點信息都沒有(至少知道籍貫),而是因詩意的模糊而不能給出更多的身份信息。
如《衛風》裡的《河廣》,全詩很短:
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
跂予望之。(音“起”,踮起腳尖)
誰謂河廣?
曾不容刀。
誰謂宋遠?
曾不崇朝。
——誰說河水寬?一根蘆葦就能過去,一葉小舟都能填滿它。宋國遠嗎?踮起腳就能看到,不需一個清晨便能到達。——作者隻說了“宋國離衛國近”這件事,他想表達什麼?錢鐘書先生言此詩“蓋人有心則事無難,情思深切則視河水清淺”(《管錐編》),亦即是說,他也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
黃河邊的蘆葦
話說回來,這首詩固然沒什麼曆史信息,但,不好嗎?“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如錢先生所言,作者實用情極深,表達得卻那麼疏闊。類似的事,李商隐也經常做。“滄海月明珠有淚”,哭誰呢?誰在哭?想起一些現代詩,一樣看不懂,但詩意遠不如《河廣》或《錦瑟》。
另有一類無名氏之作,乃“作者可以是任何人”的情形,如《召南》裡的《甘棠》,為懷念召穆公而作,題目“甘棠”即是一株召穆公曾經歇息過的棠梨樹。這首詩可以是任何人寫的,其作者:周朝人民。不似《河廣》,《甘棠》的主旨非常清楚,但其中的情感太博大太普遍了。
——如“我愛我的祖國”沒有作者。
甘棠
四、小結本文将《詩經》的作者分為三類:其第一大類,亦人數最多的一類,有身份信息但無具體名号;次之一類,有明确的身份和名号,這類作者一概為大人物,其作品的史學價值很大;第三類作者,直觀上最多卻并不很多,即真正的無名氏,史學價值不大,但文學上真的好。
何必要寫《詩經》的作者?
不說什麼大話,就是想從這部經典身上盡量多收獲一些。
【主要參考文獻】《詩經》,《尚書》,《國語》,《呂氏春秋》,朱熹《詩集傳》,方玉潤《詩經原始》,牛運震《詩志》,陳僅《詩誦》,錢鐘書《管錐編》,劉毓慶《詩義稽考》,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等。
寫于北京家中
2022年10月24日星期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