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熱搜:“要不要每天找喜歡的人聊天?”
有人說:
既然喜歡對方,當然要找對方聊天,不然對方怎麼感受到你的喜歡呢?
也有人說:
太頻繁找對方聊天,也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并不利于兩個人的感情發展。
這讓我想到了一段話:
如果對方喜歡你,即使你說話很少,他也能找各種話題跟你聊;
如果對方不喜歡你,你跟他說100句話,他都不願意理你。
追求喜歡的人,重點不在“聊天頻率”,而在于帶給對方的滿意度。
這是我的觀點,至于原因,一點點跟大家分析。
第一:無意義的聊天,隻會消耗彼此的“激情”
“無意義聊天”,也可以稱之為“無效交流”。
異性相處,哪些對話屬于“無效交流”?
“吃了嗎?”
“吃了”
“吃的什麼?”
“在外面吃的”
到這裡,說明什麼?對方答非所問,就是失去了跟你聊下去的欲望和興趣。
如果面對你的追問,話題,對方表現得很主動。
比如:
“吃的什麼”
對方回答你:“今天吃了紅燒肉,不過不好吃;我跟你說,我之前吃到的一家飯店,裡面做的紅燒肉實在是太好吃了,簡直是我人生中吃過最好吃的紅燒肉。大概是心中有了對比的标準,所以我今天吃的紅燒肉一點也不好吃。”
這說明什麼?
說明對方喜歡你,根本就不需要你抛出太多話題,隻需要你簡單引導,他就會主動表現自己。
而這種區别的本質就在于:“喜歡的程度”。
他喜歡你,自然願意跟你聊下去,并且越聊越多;他不喜歡你,才會敷衍你。
對方本來就不喜歡你,你卻“沒話硬聊”,那豈不是自找沒趣?
第二:聊太多,不利于感情的發展
舉個例子:
追求喜歡的人,每天跟他聊天,目的是什麼?
最終的目的,一定是:跟對方确定戀愛關系。
而正常的過程是什麼?
聊到一定程度,對彼此的感覺還不錯;然後進行線下約會,互相了解幾次,基本上就到了“給出答複”的階段了。
如果你們聊天很多,聊到了頂峰,這個時候依舊沒有見面。
那聊天産生的激情與好感度,就會迅速降低。
到了這個時候,你們對彼此的“好感度”就降溫了。
對方在你心中占據的感情,就跟普通朋友沒有太大的區别了。
第三:聊太多,顯得你“無所事事”
比如:
男生每天都會找女生聊天,而且聊特别多。
開始的時候,出于尊重和禮貌,女生會回應這個男生。
可每次女生回應完,男生的表現就更加熱情了。
這就容易帶給女生一種錯覺:
“這個男生,不用上班嗎?他每天除了跟我聊天,就沒有别的事情要忙嗎?”
明白了嗎?
太頻繁找對方聊天,隻會顯得你無趣,無聊,沒有事業心,沒有自己的生活,甚至沒有朋友。
上文中提到了。
你要明白你們聊天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加深感情,見面約會;目的是确定戀愛關系。
該如何去做呢?
有個概念,叫“西紅柿法則 ”。
意思是:
當我們買西紅柿的時候,往往會關心3個方面:
西紅柿的成熟度,外硬裡軟,個頭差不多。
在親密關系裡,意味着什麼?
成熟度,意味着你們倆的感情走到了哪一步;
外硬裡軟,說明對方心中對你的感情;
個頭差不多,說明你們倆在這段關系裡,是平衡的,平等的。
第一:關注但别過度關注
你知道嗎?
嬰兒在3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學會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開始的時候,嬰兒并不知道如何吸引父母的注意;所以,嬰兒會通過哭聲,鬧騰,不斷試探父母的反應。
嬰兒逐漸長大,變得越來越聰明。
到後來,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嬰兒就會哭鬧喚起父母的注意。
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是嬰兒一哭,就把嬰兒抱起來哄。
小的時候可以,但孩子越來越大,就不能每次都哄。
可以關注,但不能過度關注。
這句話,适用于任何關系裡。
第二:可以關心,但别過度關心
什麼是關心?
女生說:“鼻子不透氣,好像有點感冒了。”
正常關心:“那你一定要注意,多喝點熱水,注意保暖。”
過度關心:“天呢,難受嗎?你等着,我買藥給你送過去。”
明白這中間的區别了嗎?
前者,保持着克制和理智;後者,失去了理智,就會變成“舔狗”。
第三:聊天的質量,大于聊天頻率
什麼是高質量聊天?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這個問題。
總結就是:
提供情緒價值,帶動對方情緒波動;
制造精神契合度,讓對方越來越依賴你;
不經意展現自身價值,讓對方意識到你的能力和條件。
明白了嗎?
如果你隻追求聊天頻率,聊也聊不好,自我價值又不高,那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隻會引起對方的厭倦和反感。
追求喜歡的人,真的沒必要每天聊天。
間歇性強化,做到每一次聊天時,都給對方帶去很多驚喜和情緒波動。
你覺得,追求異性,需要每天聊天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