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生活自古以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除操持正業外,總不忘玩樂,而且講究玩出水平,樂得痛快。
就拿養鳥迷來說,十之八九因入迷而精通,因精通而自得其樂,因自得其樂而長壽。
老北京鳥迷是一支龐大的男士隊伍。各府王爺、朝廷重臣、文苑名士乃至販夫走卒無所不包;由古稀老翁、壯年大漢、翩翩少年乃至黃口小兒無所不有。
這成千上萬的鳥迷連同他們各有絕唱的小鳥以及來曆不凡的種種鳥具,足足為北京的文化寶庫蘊蓄了一串串燦爛的明珠。
鳥迷們所精心飼養的小鳥,可分為鳴叫、觀賞、技藝、狩獵四大類。
鳴叫類如百靈、紅子;觀賞類如鹦鹉、靛颏兒;技藝類如撲雕、交嘴;狩獵類如黃鷹、伯勞。
其中,以鳴叫類最為普遍,最富樂趣,最受鳥迷青睐。而迷醉于鳴叫類之鳥者,因其身份不同而各異,一般而言,文人多喜養百靈,無須天天遛鳥亦鳴叫不已;即使遛之,亦不必擺動籠子。
武夫則多喜養畫眉,不僅每日須起早遛鳥,而且要腆着胸脯邁着黃瓜架的步子将籠底擺動起來,透出十足的尚武精神。此即俗謂“文百靈武畫眉”者是也。
鳥迷們地位差異雖大,但隻要提着鳥籠一路同行或坐在茶館裡,便“肩膀齊是弟兄”,彼此暢談養鳥之道,氣氛活躍而祥和,感情豐富而真摯,絕無高低貴賤之分。
既然是鳥迷,故對其所養之鳥無不視為掌上明珠。鳥迷中之富人,為“架”過來他人一隻好鳥或一堂名罐兒,花五六百塊大洋在所不惜;鳥一旦死亡或失盜,其憂憤之情如喪考妣。
鳥迷中之窮人,甯肯自己挨餓也不能給鳥斷食;甯可将破家盡其所有當賣一空,也絕不輕易撒手籠中之鳥。更有長年累月與鳥為伴而終身不娶者;雖不可思議,實則不乏其人。
鳥具的考究,是鳥迷們另一精神寄托。籠子講究合竹(竹皮相合)細條,工精而美觀;籠鈎講究銅銀合金,出自首飾樓,光澤而柔潤,經久不生鏽斑;烏杠講究紅木或金星烏木,華麗而顯富貴氣質;蓋闆兒(籠頂上之圓銅片)講究精雕細刻吉祥圖案,古色古香,耐人尋味;鳥食罐講究薄胎細瓷,彩色純正,畫工精美之官窯出品。
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這“一提溜”(鳥迷用語),金碧輝煌,皆能工巧匠之傑作,凡得之者無不格外寶之以圖争奇争勝。
老北京的鳥迷們,無一好睡懶覺者,當一般人還在夢鄉時,他們已然提着鳥籠穿街過巷閑步十餘裡,并不約而同地聚會于茶館,各自沏上一壺小葉茶,一來歇歇腿兒,二來互相聽聽鳥叫,或彼此欣賞一會兒對方的鳥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清晨的茶館,既是人的樂園,又是鳥的樂園。茶桌上,屋檐下,窗戶前,入眼皆是鳥籠,入耳均為鳥鳴。黃鳥的“七字炸”,紅子的“腔腔音”,百靈的“家雀噪林”,畫眉的“學小孩器”,藍靛颏的“鴛鴦音”:……種種妙啭之音,此起彼伏,争鳴不已。
鳥樂不已,其主人更樂而不已。于是借着興頭兒,互相談談茶經,論論鳥道,讓讓鼻煙,叙叙家常,訴訴苦衷,聊聊新聞;無論相識者與不相識者,多年的老友還是初交,隻要是養鳥者,相見總是滿面春風,有一股發自内心的親熱勁兒。
深谙鳥道的茶客,在衆人中享有極高的威信;茶館掌櫃為圖赢利,更對其百般奉承,見面必點頭哈腰,開言必稱“某某爺”。凡精于鳥道者,其所養紅子、百靈等鳥不僅有好音兒,而且全是“套子活”。
就百靈而言,以能叫“十三套”者為上品,其順序依次是:家崔噪林、山喜鵲、紅子、公雞打鳴、母雞下蛋、胡肖、小燕、小貓、家喜鵲、鹞鷹、靛颏蕊兒、葦柞子、黃鳥套與畫眉絡兒、胡伯勞交尾兒。無論模仿哪一種鳥叫,均有一系列變化之音調,故曰套和套子活。
每年春秋雨季,茶館掌櫃均以花箋紅封請帖邀請養有套子活鳥者莅臨茶館,輪流主持“串套”,為衆人所養之一般鳥“押音”(亦稱“押口”)。串套前三日,茶館門口即貼出大紅告示,如同戲院門前的海報一般,以工工整整的楷書寫明日期、被邀請者姓名以及鳥之品種。
屆時,鳥迷紛至沓來,茶館内外座無虛席,每人面前一張鳥籠,一壺香茶,既給各自的小鳥押音,又可同時大飽耳福。平素人聲鼎沸的茶館,此進此刻竟無敢喧嘩者,無論老少皆靜心細聽每一套叫音的内容與微末的變化,咀嚼其中的韻味,從羽族世界中撷取人間生活的溫馨。
鳥迷若獲得一隻成套鳴叫的好鳥,真比得個兒子或孫子還高興。“君子勿奪人之美”這句古訓,對鳥迷來說并無絲毫約束力,隻要看到或聽到别人有好鳥,就必須出高價求購;對方倘若愛不釋手,則亦必多方求助朋友從中說合,并慷慨解囊,請對方及說合者下館子吃飯。花二三百塊大洋弄一隻好鳥,對老北京的鳥迷們來說,實為尋常之事。
北京養鳥曆史悠久,從清朝建立便已興起,至今幾百年而不衰,俨然成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影響到天津等周邊地區。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鳥文化區域。
我的家鄉天津薊縣,地處京畿要害之處,受到北京文化影響頗多,我從小喜愛養鳥,至今對鳥的喜愛日深,對鳥文化也頗感興趣,在此淺談北京養鳥的一些習慣,不周之處敬請各位指正。
北京作為清王朝的都城,養鳥自然随便不得,北京人養鳥講究的很少養雜鳥,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八旗子弟,養的鳥都是那麼幾種。
到如今,北京人養鳥範圍漸廣,很多雜鳥也受到了京城玩家的喜愛,但是傳統籠鳥仍然是北京鳥界的主流。畫眉,百靈,點頦,黃雀,紅子是北京最傳統也是最主流的鳴鳥。
畫眉本為江南所産,然而因其婉轉的鳴聲而享譽全國,北京人遛畫眉講究鳥籠見底,遛起來大有北京爺的範兒,百靈可以說全國北京養的最多,也最受北京人喜愛,百靈不用天天遛,方便,善鳴,若是一隻十三套的百靈,那身價可就不一般了。
在老北京有文百靈,武畫眉之說,說的是文人愛養百靈,這是在北方。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有文人養繡眼之說,但北京人很少養繡眼,這是鳥文化在地域上的差異。
點頦是宮廷鳥類,以前都是皇宮專門有人飼養,平常百姓是抓得到養不起,呵呵,到現在點頦也是最費錢的鳥,養的好得喂肉啊。
紅子可以是北京鳥文化中的特色,感覺别的地方養紅字的很少,而在北京,紅子是養鳥愛好者的最愛,這在北京人藝的話劇《鳥人》中的三爺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
有人養紅子是給黃雀壓口,而很多人養紅子是專為聽叫,北京養紅子講究有音,因此河南紅字尤其受到北京人的喜愛。
再來說說黃雀,現在正是黃雀遷徙的時節,北京的黃雀愛好者麼早就躍躍欲試了,黃雀是北京人最喜愛的籠鳥,黃雀好養,愛叫,還能學口,在北京的寒冬,屋裡水仙盛開,再聽着黃雀的鳴叫,那真是一種别樣的享受。
現在北京人養黃雀要求三大叫口的已經不多了,但是北京人養黃雀的熱情卻始終不減,就像北京人對京劇的感情一樣,忘不了這個音兒。難怪茶館裡的松二爺甯可自己餓肚子也不虧待了小黃雀。
北京人訓鳥主要是梧桐和交嘴,訓銅嘴的不多,可能認為梧桐要比銅嘴更好訓,更聰明一些吧。
京韻,京味,北京的鳥文化是中國的北派鳥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深厚,醇正,深深地沁入了北京人的心裡,曆經百年永不退色。
簡單談了老北京的鳥文化,多有不到之處。承蒙廣大鳥友支持,再抽空和大家聊聊我的家鄉天津的鳥文化傳統,希望大家尤其是天津鳥友批評指正,不周之處敬請大家補充。
天津地處九河末梢,京畿咽喉之地,有着六百年的建衛史。天津衛是一個移民城市,各地的百姓聚集于此,清末又開埠通商,外來文化在這裡與傳統文化交融,形成了天津中西融彙的獨特文化氛圍。
天津人喜愛養鳥的風俗由來已久,基本上繼承了北京的鳥文化傳統。同時又具有其自己的特點。天津人喜養畫眉,百靈,點颏等傳統籠鳥。
尤其是紅藍點颏,每逢秋至,大批點頦在天津鳥市上市,各地鳥商和養鳥愛好者也不遠萬裡來到天津選購點頦,天津也因此成為點頦在全國的集散地,究其原因,點頦為候鳥,秋天遷徙至南方越冬,而且其遷徙路線沿海且喜平原地帶栖息,這正與天津的地理位置不謀而合。因此天津點颏數量多質量好,而且價格便宜,在南方幾十塊錢的網貨在天津隻要幾塊錢。
悠久的點頦文化和衆多的點頦玩家注定了天津鳥籠文化的繁榮。天津鳥籠是北方鳥籠的代表,與南籠代表蘇州鳥籠,廣式鳥籠,川派鳥籠一起享譽全國。天津鳥籠制作精細,堅固耐用,尤其以點頦籠聞名全國。北京養點頦的籠具基本是天津籠,天津制籠名家的作品如今也是價格不菲。
天津人對山雀情有獨鐘,紅子,黑子,貝子,點子天津人都喜歡養,也有一套獨特的飼養技巧,籠具也十分講究,性格豪爽的北方人喜歡小巧的籠鳥,喜聽輕柔的鳥叫,說來也是一種奇特的文化景觀。
北京人喜歡拎着鳥籠到茶館閑聊,鳥籠挂滿茶館,鳥語茶香彙集一堂是北京特有的景觀。天津人喝茶喜歡聽相聲,因此鳥籠挂茶館的景象恐不多見,然而天津特有的景象是:清晨的薄霧中,五大道小洋樓林立,期間又有幾位老者手提鳥籠悠閑自得,中西文化在這裡和睦相處,融為一體,共同描繪着津門特有的閑逸與悠然。
同時,天津文人墨客,學者畫家衆多,自古文人愛鳥,文人的介入也為津門鳥文化增添了幾分文人氣。
天津是一個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個低調而閑适的城市,天津鳥友有着與全國鳥友一樣的熱情,他們愛鳥,賞鳥,形成了天津衛濃郁的鳥文化。
【圖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版權歸屬原作者,并緻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