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沒有經曆過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評價。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矛盾根源,就是在于很多人習慣性的拿外相的片面去判斷事情的整個真相。
當你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僅憑一個人呈現在外的片面信息就輕易判定本質,這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種殘忍。
不管在任何狀态下,一個人、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完全把本質展示在外面,而且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信息差,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哪怕你是帶着心去感悟的,也未必是事情的本質,因為你的“心”也是由眼睛、耳朵攝取信息,更何況在組織信息的過程中,還摻雜着主觀情緒。
在魯迅的《阿q正傳》之中,阿q因為被誣陷搶劫了趙家,所以被抓去槍斃了,當槍斃完之後,未莊的人總在議論,統一口徑都是說阿q壞,因為被槍斃就是證據。
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的,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
對于人性來說,他們有時是因為沒有察覺到事情的本質,輕易的拿表象去判斷内在,但是在更多時候,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去探尋本質。
總之,對他們來說,隻要能夠抓住表象去指責一個人,滿足自己内心的優越感,在自己茶餘飯後能夠找到與人聊天的談資,這就夠了。
佛家有這樣一個故事:
婆羅門的教徒們都說大梵天王是世間之父,是造萬物的主人。
這個時候下面有一個弟子就不服氣的說:“我也能造萬物。”
這個弟子其實很愚笨,卻自以為很聰明,還跑到大梵天王面前說:“我也想造萬物。”
大梵天王回答說:“你不要有這個想法了,你是不能造萬物的。”
弟子不聽大梵天王的話,就動手造萬物了,大梵天王見了這個弟子所造的物,就對他說:“你造的這個東西頭太大,脖子太小,手做的太大,胳膊太小,腳做的太小,腳後跟做的太大,就像個惡鬼一樣。”
在這個故事中,大梵天王被稱為“世間之父”,也就是“造物主”的意思,他其中的一個弟子不服氣,覺得自己也可以去造萬物,結果造出來的“物”極其不平衡,不僅毫無美感而言,甚至連正常都算不上,實在是令人可笑。
如同世俗之人常犯的錯誤一樣,一個人看到一件事情的片面,就以片面判定本質,不僅讓自己犯了愚蠢的錯誤,也給别人帶來痛苦的結果。
02、一個人生,哪怕是一件事情,所顯露的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本質,當你拿着一個片面的東西去定論本質的時候,這也是人性之中的愚昧。
就好像生活中常有人說:“别人能做的事情,為什麼我不能做。”
這句話雖然充滿鬥志,但是存在錯誤的因果問題,别人能做是因為别人具備了相應的條件,你隻是具備了和别人相等的作為“人”的條件,除了這一個條件滿足之外,其他的條件都不存在,那麼你憑什麼可以做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呢。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與語大理矣。”
北海神說:“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說大海的事情,因為他被井底這個狹小的空間所局限了;不能和隻活在夏天的蟲談論冬天的冰,因為夏天的蟲被時間所局限了;不可以和孤陋寡聞的鄉下人談論大道,因為他被所受的教育局限了。現在你擺脫了河流的局限,看到了大海,于是認識到你的鄙陋,可以和你談論大道了。
人由見識決定認知,當一個人見識的不夠全面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淺薄的判斷,這就是悲劇根源。
所以,當一個人沒有全面客觀的去審視一個事物,也就是沒有經曆過一個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的評價,因為片刻的認識,隻會将你帶向淺薄的深淵。
千萬不要被片刻的、一時之間的小範圍信息所局限。
在沒有了解客觀的情況下,要麼閉嘴,要麼繼續了解實質再去發言,這樣才能不被人性的卑劣所禁锢,更避免了因為自己的愚蠢而傷害了他人。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