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型電力系統是什麼樣的?近年來談及雙碳幾乎必然會提到的熱門詞彙——“新型電力系統”,終于有了明确的官方定義和發展圖譜,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未來新型電力系統是什麼樣的?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近年來談及雙碳幾乎必然會提到的熱門詞彙——“新型電力系統”,終于有了明确的官方定義和發展圖譜。
國家能源局官網1月6日發布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征求意見稿)》(下稱《藍皮書》)明确:新型電力系統具備安全高效、清潔低碳、柔性靈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潔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靈活是重要支撐,智慧融合是基礎保障。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标的關鍵載體。
新型電力系統的概念,是在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的,“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這次有關新型電力系統的研究以“藍皮書”的形式發布,而非“通知”或者“規劃”,表明這是官方的一次系統性解讀,旨在全面闡釋新型電力系統的内涵和建設方向。
“這兩年來,傳統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在發電側,極端天氣頻發、燃料價格高企,加劇部分地區電力緊張;在電網側,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構成一定威脅;在用電側,尖峰負荷持續攀升,采取有序用電等行政指令又會對正常的經濟生活造成影響。這些都讓業界對電力系統轉型的投資頗有信心,但是對具體投向哪些領域、分什麼步驟保持觀望。《藍皮書》給出了一個明确的思路。” 王永利說。
從“源網荷”到“源網荷儲”
《藍皮書》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同發展階段特征差異明顯。新型電力系統遵循“三步走”發展路徑,即加速轉型期(當前至2030年)、總體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鞏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進度條”。
其中,儲能被寄予厚望。《藍皮書》稱,要推動解決新能源發電随機性、波動性、季節不均衡性帶來的系統平衡問題,多時間尺度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系統形态逐步由“源網荷”三要素向“源網荷儲”四要素轉變。這意味着,儲能将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基本要素。
而在多條儲能技術路線并存的競争中,長時儲能的地位被進一步強調。《藍皮書》稱,在總體形成期,規模化長時儲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滿足日以上平衡調節需求。以機械儲能、熱儲能、氫能等為代表的10小時以上長時儲能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實現日以上時間尺度的平衡調節,推動局部電網形态向動态平衡過渡。
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環境技術經濟分會理事張建紅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長時儲能具有長周期、大容量的特性,能夠在更長時間維度上調節新能源發電波動,在清潔能源過剩時避免電網擁堵,負荷高峰時增加清潔能源消納。盡管如此,技術短闆和經濟性差仍然制約它的發展。
“以機械儲能路線為例,抽水蓄能是當前最成熟、最經濟的大規模儲能技術,但選址受限、項目開發周期較長。即使通過現貨峰谷套利、用戶側分時價差、輔助服務市場等方式交易,大多儲能項目也難以收回成本。總體而言,目前長時儲能仍處于産業化初期階段。”張建紅說。
隻有走出“賠本賺吆喝”的困境,儲能才能真正獲得良性發展。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表示,實現儲能市場化發展,完善市場規則是基礎,建立合理的成本疏導機制是關鍵。他認為,随着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背景下,共享儲能、雲儲能、聚合儲能等不同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将不斷湧現和實施。
推動分布式電網改造
分布式能源是貫穿去年的熱詞。相對而言,分布式智能電網卻是個比較新穎的概念。
《藍皮書》提出,未來以分布式智能電網為方向的新型配電系統形态逐步成熟,就地就近消納新能源,形成“分布式”與“大電網”兼容并存的電網格局。同時,《藍皮書》特别針對“分布式智能電網”作出解釋:基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方式和消納特性,以實現分布式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和就地消納為目标的智能電網,主要領域在配電網。
王永利告訴記者,過去帶有發電功能的電源隻出現在輸電網,而配電網是沒有電源的(輸電網和配電網通常以電壓110kV為界限區分,前者高後者低)。但是,以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大量出現了,它們通常被鼓勵以“自發自用、餘電上網”的形式參與電力調度。這種不穩定的電源,如涓涓細流彙聚不斷,進入“大電網”以後對系統平穩運行造成很大壓力,也擡高了遠程輸配電的成本。
“從電網全局看,輸電網處于中心樞紐地位,像個大蓄水池,配電網圍繞四周,像無數衆星拱月的小蓄水池。把無源配電網改造成有源配電網,意味着讓原來直接湧入大蓄水池的無數細流,優先進入附近的小蓄水池,誰需要就分配給誰。雖然這勢必需要新增對小蓄水池的改造投資,例如電網的接入設備、用戶側自平衡的感知裝備等,但節約了整體的電力資源調配成本,是很必要的。”王永利說。
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去年國内最大的兩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電網投資已經明顯提速。
國家電網1月4日刊文稱,2022年公司全年電網投資5094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超過1萬億元,充分發揮電網基礎支撐和投資拉動作用。在國網此前公布的預算中,2022年計劃電網投資5012億元,這是國網公司年度電網投資計劃首次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8.84%。可見,實際屬于“超額”完成。
盡管南方電網尚未公布2022年全年的電網投資數額,但在此前公布的預算表中,2022年南方電網固定資産計劃投資高達1250億元,超出往年兩成,增加投資項目除粵港澳大灣區系列重點工程外,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送出配套電網工程和抽水蓄能項目上。
加快推進綠色金融
長期以來,受“發輸配售”各環節的自然壟斷性、資金密集性及産業政策幹預等因素的影響,國有資本在電力行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如何增加社會資本的參與度,響應巨大的投資需求,亟需投融資制度的配合。
《藍皮書》強調,要加快推進綠色金融等融資制度創新。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拓展融資渠道,提供多方位融資途徑。創新金融政策制度,鼓勵發展綠色金融産品,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金融工具支持。
能源金融資深研究人士孫李平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是提高新能源,比如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比例。當前,綠色金融能夠發揮的作用,或者說融資的主要方向是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領域。而在這些新能源發電領域融資方式中,綠色信貸為絕對主角。“綠色信貸的主要作用是擴大技術成熟的新能源的應用規模。然而,除了新能源發電之外,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在‘源網荷儲’的其他三方面也缺一不可。”
孫李平認為,這三方面的技術成熟度不足、風險高,綠色金融體系在這方面的支持體系不完善,需要構建能夠支持能源技術創新的綠色金融體系,特别是股權投資,才能在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方面發揮金融的助推作用。
事實上,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标的轉型金融,是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選擇。2022年11月,G20巴厘島峰會批準了《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其中包括《G20轉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這是繼2016年G20領導人在杭州峰會上就發展綠色金融達成共識後,首次就發展轉型金融形成國際共識。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去年底舉行的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強調,明确界定标準是轉型投資的前提。如果不講清楚什麼叫轉型活動,很可能會出現“假轉型”。此外,由于許多轉型企業往往被資本市場認為是高風險企業,其比“純綠”企業更難獲得私人資本投資。他認為,應該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來激勵私人資本參與轉型投資。具體手段有很多種,比如提供低成本資金、地方政府擔保進行貼息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