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三寶”:麥魚、秋石、小花茶
文|開明
“麥魚”——俗名小“鳳凰魚”,僅主産桐城市嬉子湖流域,栖遊沙礫、亂石、湖草、蟲雜的溪流、河床之中,喜覓小蟲、魚秧、水藻啄食,形體、着色、大小均似金色麥粒,最大不過厘米。渾身多布點狀灰黑或金黃色的紋斑,通體晶瑩剔透,煞為可愛。又因産于每年的桃花雨後、麥信風起的桐城春夏之交,故名,為當地土特産奇珍其一。
其内髒少有雜質,新鮮出網後,隻稍微“感一下”(這裡“感”字即桐城方言對普通話“撿”字的讀法,即清理、整理去除雜質、次品之意),去除相混的泥沙、水草,用水淘沖幾下,即可用以潽蛋(湯)、下面、做湯等用。奇珍味美,堪比銀魚,而口感比銀魚筋道、帶有麥香。若曬幹後再佐以大醬、辣椒,制成醬羹上桌,則為上等的佐飯尤物,最為開胃,也耐儲存。
卻因其産量微弱,成熟期與捕撈期瞬息即過。“物以稀為貴”,市場難得一見,整理曬幹後,為饋親送友的上選佳品。
“秋石”——又名“盆秋石”或“秋石丹”,全國唯桐城獨家生産,曆史悠久,逾千年曆史。為防暑、高溫良藥,特别為心髒病者、中暑脫水者的急救首選,可去暑解熱。對于患有腎病、糖尿病、高血壓、水腫、心髒病等和産婦等忌食多鹽者,用此作代鹽品最佳。
清乾隆秀才、桐城著名民間詩人姚興泉于其《龍眠雜憶》即詠“桐城好,緻遠亦非悭,蜜漬金絲原是棗,煉成秋石即名丹,隻作土議看。”“桐城秋石”工藝獨特、質量上乘名揚海内外,尤其華僑和外國友人的青睐。
秋石以食鹽為主原料精制而成,經“燒鹽”、“熬霜”、“鍛霜”數道工序,高溫煉制成為杯狀白色結晶體,味鹹。其主要成分即氯化鈉,略含微量硫酸鹽、鉀、鈣及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本草綱目》及國家藥典都明确記載,秋石藥用功能為:滋陰降火、明目清心、清熱血、強筋骨、補虛利尿。對忌鹽者,可作替代品食用,對高溫作業及盛夏酷暑則有強心安神、去暑解熱之效;并可用于治療骨蒸勞熱、咽喉腫痛、虛損痰火等症。
“桐城小花”——卻“桐城小花”茶,屬蘭花茶皖西品系,為“雨前茶”。 即于每年谷雨前采摘龍眠山的楊頭嶺、椒園等一帶深山茶園的一芽二、三葉,肥碩、勻稱、含茸樣的上等芽尖,經手工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複烘、剔揀等繁重工序精制而成,其品每五百克約含芽頭近萬。質量上乘的“桐城小花”茶個個條索舒展如蘭,葉槍齊整悅目,色澤明翠喜人。沖沏後更其雀舌翻騰,蘭香醇美,味甘綿厚。《桐城風物記》言其“品不減龍井”,所言不虛。“桐城小花”論品相與香味,可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共四級不等,其中特級在明清和現代,均作為貢品和國禮呈京。桐城清代一代詩人姚興泉在《龍眠雜憶》欣唱:“桐城好,谷雨試新铛,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清代極重飲茶之源與水,故有“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之選。(來源:桐城政府網市民論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