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誰要還不會念叨一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念過幾年書的?至于那"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更是為賦新詞時候的必備金句。
你看,明明我們骨子裡那麼喜歡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畫風,可偏偏吃的越來越重口味,文章也越來越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不是還有"語言的陌生化理論"嗎?
排比、誇張、比喻;做比較、列數字、擺道理,都是油鹽醬醋,一道道佐料下去,文章自然增添許多色香味。
《天淨沙 秋思》這首小令,是菜品裡的清蒸豆腐、畫作中的簡單素描,可偏偏從意境到語言,都堪稱封神之作。
沒有一個 "思"字,卻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譽為"秋思之祖"。
秋秋收冬藏,當心神也從紛繁的大千世界收攝回自身的時候,客居他鄉的孤獨感總會更加強烈。
再說那最圓最亮最美的月亮,也在秋天誕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同此心。時光流走了千百年,皓月當空,不會作詩的我們,仍會拿起手機,連線給最思念的親人。
然後朋友圈裡配圖說話:
再說那登高懷遠的專屬節日——重陽佳節,也在秋天誕生。
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奕同此心。拿起手機,連個線,然後朋友圈繼續配圖說話:
相信我,每一句都會為你的人設加分。
秋思秋風蕭瑟,草木搖落,加上那月圓之夜和登高之節,肅殺之秋最易引起人的思鄉懷友之情。所以,"悲秋"和"秋思"是古往今來人類的大主題,文學界的素材庫。
秋日勿獨處,隻身莫登台。否則,定然不是做客他鄉那麼簡單。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人生本如寄啊!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慶餘年》裡,範閑就是憑借千古七律第一——杜甫《登高》一詩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迅速走紅。
你們品,你們細細品。這些史前文明的人們,也無一例外地折服于"秋"帶來的人類共同的情懷。
秋風起,雁南歸,觸歸思。範仲淹戍邊督戰的時候,看到"塞下秋來風景異",擋不住秋思裹挾,濁酒一杯,老淚縱橫。
漁家傲 秋思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即使洛陽城裡的遊子,也被乍起的秋風吹皺了心池,惹起秋思。
張籍把滿腔思鄉之情傾瀉于筆端,寫信給遠方的家人。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可是千言萬語,心意萬重。即使寫完了,還患得患失,又怕想說的沒說到,又怕說得不明白,頗有一番給小情人寫情書的複雜心境。
"說不盡"的"意萬重",寫情入微,含蓄不盡。
秋思之祖到了元朝的馬緻遠這兒,"秋思之祖"《天淨沙 秋思》一出,以上都被秒殺。
天淨沙 秋思
馬緻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幾句白描,"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道是古道,風是西風,活物是昏鴉和瘦馬,簡短,通俗,卻似有魔力,讓人見字就立馬深陷其中,仿佛陷入無邊無際的悲涼和孤獨。
生氣靈動的小橋、流水、人家,無非是給記憶的鈎子加碼,隻身天涯,思鄉之情撲面而來。
無奈夕陽下,人在天涯,斷腸傷神,黯然銷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