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骀蕩,陌上花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不僅是一個節日,還是一個節氣,而作為一個節氣,自然是有“三候”的,那麼清明三候分别指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看完以下内容你就知道了!
我國古代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除了在曆法方面有所創造外,另一個重要的标志便是與節氣相關聯的物候觀;而古代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分為三候,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鸠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于桑,也就是說每隔5天是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清明三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鹌;三候虹始見;而一候:桐始華,說的是清明時節萬物複蘇,百花争相開放,桐樹的花盡吐芳華,一派生機勃發的春景沖擊着人們的視覺。
其次,二候田鼠化為鹌。鹌,是指鹌鹑類的小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而三候:虹始見,說的就是紛紛的細雨如期而來潤育着萬物,雨後天空彩虹如五彩的飄帶栩栩而生動;這樣整個理解下來的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其實也就是說天氣越來越熱了,天氣開始清朗,草木開始繁茂,是時候種植作物了。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古人的清明三候,讓人們正确了解和認知了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讓人受益匪淺。這是除了踏青、美食、祭祀之外,清明節的又一大特色。最後,清明後的下一個節氣是谷雨,谷雨的三候分别是:一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鸠拂其羽,飛而兩翼相排,農急時也;三候,戴勝降于桑,織網之鳥,陣于桑以示蠶婦也,故曰女功興而戴鳴。以上是小編介紹的全部内容,若您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讨論,點贊和轉發,感謝大家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