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律政系列劇《庭外》在優酷熱播中,《庭外》全劇由《盲區》《落水者》兩個篇章構成,雙線并行又彼此關聯。日前,《盲區》導演張黎接受媒體采訪表示,這個故事吸引自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時空感的展現,“通過時間來表達人性的多變和多面性。”
創作:不管做什麼題材,都是一個“找鑰匙”的過程
首先開播的《庭外·盲區》篇章講述了法官魯南在短短16個小時内,協助刑偵隊利用視線的“盲區”破獲了兩起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碎屍案和走私案的故事。一樁九年前的碎屍案已經進入死刑複核階段,犯罪嫌疑人田洋卻堅稱是一個名叫李夢琪的女人臨時起意殺人,而當時現場也留下了第三個不明身份者的DNA;另一走私案的關鍵人物陳曼,或許正是改頭換面的李夢琪,兩件關聯緊密的案件浮出水面。
《盲區》最吸引張黎的首先是劇中包含的時空感,劇中通過時間來表達人性的多變、多面性,其中包含現實時間中16小時的時間限制,還有9年前命案的勾連,整篇故事時空的延展性,讓張黎覺得很有意思。
《庭外·盲區》講述了夏雨飾演的法官魯南協助破案的故事。
張黎此前被大家看作是最擅長拍曆史劇的導演,在張黎看來,作為一名成熟導演不應該按照劇情類型來區分,所謂的類型劇實際上是導演個人的喜好,每個人的舒适區不一樣,當導演拿到一個題材,不管是什麼類型,都有一個尋找如何拍攝“找鑰匙”的過程,“相對我個人,從年齡、經曆上說,對于曆史題材‘找鑰匙’的過程要更便捷、舒适一些。”張黎說,當找到鑰匙的時候,人性是共通的,事件特質也是共通的,需要做的隻是用哪一種方式來表達更合适。
結構:《落水者》是主幹,《盲區》是分支
《庭外》中1-6集為A劇《庭外·盲區》,主角是法官魯南(夏雨飾),講述的是他參與的一件複雜離奇的死刑複核案件,時間跨度為16小時;7-20集為B劇《庭外·落水者》,主角是律師喬紹廷(羅晉飾),講述的是他因代理一樁“離奇無屍案”而陷入律海風波的故事。雖然分成兩個篇章,但《庭外》整體的故事是有關聯的,在拍攝中,團隊也有導演在兩個攝制組中間進行銜接,在服裝、道具等方面互相溝通,甚至一些台詞都需要連接。
《庭外·落水者》主演羅晉劇照。
《庭外》中雙單元的故事在同一個時空體系裡面并行叙事,張黎将《落水者》比喻成系列劇《庭外》的主幹,《盲區》則是分支故事。同時他也肯定了編劇指紋在創作上的架構能力,“在劇本階段,他(編劇)就已經完成了支與幹的搭建,我們複盤的時候也讨論過,在《落水者》這個幹上,至少還能生發出兩個大支來。”文學有文學的時空,導演有導演獨特的時空,修辭方法是不一樣的,張黎說,如果作為觀衆,看了這一片段,看着這組鏡頭,覺得不舒服,一定是導演專業性不夠造成的,“鏡頭引力不夠豐富,詞彙量不夠大,修辭沒學好,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導演技術問題。”
“同時空并行叙事”這種設置在張黎看來非但沒有帶來拍攝困難,反之具有挑戰性,是讓自己接下這部作品一個特别大的動力。在張黎看來,同類型作品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與現實的隔離感,而《盲區》從文本上,就更适合真實感強烈的風格。“《盲區》的文本就提供了非常真實關于刑偵、司法的職業氛圍,我們團隊也是一邊看劇本一邊學習,這是作品真實感的基礎。”
《盲區》屬于《庭外》的分支故事。
拍攝:感謝羅晉對自己狠的精神
《庭外》兩個單元故事風格不同,《落水者》更像人物戲,在調查案件的過程中,律師喬紹廷經曆人生高山低谷,最終實現逆風翻盤的成長;《盲區》偏重推理懸疑,故事發生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内,重反轉、謎一樣的人物多。張黎說,《落水者》是偏靜态的,《盲區》是偏動态的,所以有時候要同時在一天之内把一個靜态演員活生生搬到所謂的動态狀态,這是比較艱巨的工作。
《盲區》中有不少激烈的大場面戲份,其中有一場陳曼派人用鋼絲勒喬紹廷脖子的戲,羅晉在這場戲中是真的被勒了,吐舌頭、臉漲得鐵青都不是單純演出來的,張黎說,羅晉的反應非常逼真。同時張黎認為,在不危及演員生命和身體安全的情況下,真勒是應該的,他的青筋、被勒之後的聲帶,包括他眼裡的血絲,都是真實生理的反饋。“感謝羅晉,有這種真實的,對自己狠的精神。”
在《庭外》中,除了夏雨、羅晉兩位主演,其他演員也貢獻了出色的表現。在張黎看來,除了外部形态,比如下雨、泥石流、熱,瀕臨死亡的這種感受以外,演員最重要的展現就是對情感和情緒的真實表達,“可能沒有受什麼皮肉之苦,但是内心在經曆折磨和掙紮,這種感受他們體現得都非常好。”
新京報記者 劉玮
編輯 佟娜
校對 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