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這個事,做好了,誘魚快、發窩快、留魚久,聚魚效果出色,做不好了,也就是在喂魚而已,而且還是無益于釣魚的喂魚,可是問題來了,沒有釣到魚之前,我們也沒辦法确定自己到底是打窩還是喂魚,這不就矛盾了麼?
還真不是,因為打窩這個事,是有講究的,做到位了,誘魚、聚魚、留魚是順理成章,做不到位,或者沒有注意細節,那就是在喂魚,所以我們隻要把該注意的細節都做到位,那自然就是打窩而不是喂魚了,而這些細節,其實一點都不小。
細節一、探底
問十個老鳥,野釣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九個都會告訴你是探底,當然,這裡說的探底并不是将釣點水底的地形尋摸得分毫不差。
但是至少要确定兩個細節,一是鈎餌落點和窩料落點的水底情況,到底是起伏,還是平緩,如果是起伏,落差大約有多少。
二是釣餌落點和窩料落點附近50~80厘米左右的水底地形如何,咋一看這是一個問題,其實不然。
窩料和鈎餌落點的起伏落差太差,前一個細節決定了魚能否能找到窩料,但是未必能找到釣餌,這自然就沒有發窩效果了。
後一個細節則決定了發窩的速度,鈎餌離窩料越近,發窩速度就越快,反之,釣餌距離窩料80厘米開外,就算魚群進窩,而且把窩料吃完了,我們無法察覺。
所以,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打窩之前先探底,打窩效果事半功倍,絕對不是随便說說的,如果不探底,或者探底不細緻,那就是事倍功半了。
細節二、目标魚和窩料的數量
按理說,打窩這事,就是數量換漁獲,雖然具體比例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但是實際情況确實是如此。
但是,既然談到比例了,那麼不同的目标魚,以及不同的垂釣時間,對窩料的數量需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釣鲫魚,窩料打得多了,又做不到窩料集中聚集,散落在外圍的窩料就能讓進窩的魚群吃飽,從漂相上就看不出來發窩迹象。
窩料窩料打得太少,進窩魚幾口就把窩料吃完了,再等也沒有新食物投下來,自然也就散窩了。
其實我們在釣其他目标魚時,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隻要我們不是長時間守釣,那麼必須要注意目标魚和窩料的數量。
短時間出釣,打窩就要少打勤補,長時間時間就要做到大量長時間養窩,6~8小時打一次窩,每次窩料都不要少,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内把窩子養好。
細節三、釣小魚窩釣合一,釣大魚釣點要離窩點遠一些
這個問題其實很少有釣友琢磨,我們窩料打下去之後,體型大的魚和體型小的魚,覓食的行為習慣是不太一樣的。
小魚多是聚衆覓食,或者可以理解為蜂擁而上,食物數量越多,魚群越紮堆,隻有将大堆的食物吃完了,才會遊曳到散落的外圍去覓食。
我們的鈎餌落點,如果離窩子超過40~50厘米,沒有魚口一點都不奇怪,所以釣小魚,我們多建議窩釣合一,鈎餌落點如果能和窩料落點高度合一,魚口想差都難。
但是,水中的大體型魚因為警惕性非常高,遇到了投放的窩料,往往都是從外圍慢慢試探,再三确定沒有危險了,才會慢慢遊曳到窩料最集中的區域進食。
所以我們在釣大魚時,窩料打得離釣位近一些,然後釣餌抛得遠一些,但是相距又不要太遠,盡量控制在80厘米左右,這樣進窩的大魚,路過鈎餌并且給口的概率,就大很多了。
以上這三個細節,也許不能保證漁獲,但是至少不會空軍,讓我們告别喂魚,變成真正的打窩誘魚、聚魚、留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