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網劇真相提前看

網劇真相提前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01:20:32

你能想象你12歲時候幻想的王子,有一天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一邊給你洗腳,一邊含情脈脈地說,“我為愛你而生”嗎?最近走紅的黑馬網劇《我的巴比倫戀人》,說的就是女主陳美如在少女時期創作的、以自己為女主角的“瑪麗蘇”小說角色成真的故事。從電視劇到現實,觀衆常常會追的“瑪麗蘇”故事,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迷上了“瑪麗蘇”,家長又該怎樣科學應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網劇真相提前看(網事黑馬網劇引發)1

中二網劇引發讨論:

愛上“瑪麗蘇”,有錯嗎?

對鳳小嶽、蔔冠今、許玮甯等該劇主演,以及導演周楠,觀衆并不熟悉。點開《我的巴比倫戀人》來看,台詞雷人、服化道奇異,但這并不妨礙該劇成為黑馬網劇。雜糅奇幻、愛情、甜寵、喜劇等多重元素的小成本網劇《我的巴比倫戀人》憑借“中二”氣質意外受到網友追捧,拿到豆瓣7.6分。有人評價,這是一部夢幻中透着清奇、清奇中又透着寫實、寫實中又透着反思的愛情偶像劇。

24歲的陳美如和其閨蜜、發小,一起經曆了二次元人物複活、古今穿越的奇遇。“我,甘願成為你的手下敗将”“我給你的愛,無人能比,足以點亮你的生命”“陳美如,我是你的王子”,被這頂級瑪麗蘇情節酸倒牙的同時,網友也紛紛感慨,“明明那麼傻,我卻看得樂在其中”。

細品之下,腦洞大開之中别有深意。《我的巴比倫戀人》之所以“上頭”,跟這部劇用荒誕的方式探讨了一個生活中的冷知識有關:瑪麗蘇有錯嗎?當12歲的陳美如以自己為主角,寫下一本“深情王子愛上我”的言情小說,怎麼也想不到24歲時會願望成真,在生日當天和小說中的男主角——慕容傑倫相遇。但青春期幻想的瑪麗蘇故事照進成年人的現實,卻變得不合時宜,尬到腳趾摳地。

現在的陳美如是一名性格冷淡、年輕老成的網絡鑒黃師。正因為12歲錯把言情小說當成作業交了,遭到班主任的嚴厲批評,自此美如因為寫“小黃文”日記成為全鎮笑柄,過着自我壓抑的生活。

有人說,這部劇在喜劇的外殼和雷劇的噱頭下,擁有“悲劇的内核”。這也給大家帶來思考:瑪麗蘇對女性來說,意味着什麼?是滿足虛榮心和自戀的方式,是不敢回頭面對的羞恥體驗,還是一場珍貴的心理冒險?

人們為什麼愛看“瑪麗蘇”?

為現實焦慮提供心理補償

所謂瑪麗蘇,泛指虛構出的一個真實劇情中沒有的主角,此主角往往較“完美”,與真實劇情中的人氣角色關系複雜,往往受到主角的關注。在保拉·史密斯1973年創作的惡搞小說《星際迷航傳奇》裡,“瑪麗蘇”這個名詞,就用來諷刺一些女性作者自我代入角色的行為——将女主角描寫成完美的、受所有男性角色深愛的女性。寫作和閱讀這類小說的女性,通常被簡單诟病為自戀人格。

網絡文學對于瑪麗蘇角色的塑造保持着很大熱情,記者了解到,由于存在大量讀者群,不僅少女年輕愛做夢,随着網絡小說被翻拍成為電視劇,也吸引了更廣泛群體的追捧。“瑪麗蘇”寫手們通過沉溺在自己的“完美世界”中,借此來擺脫自己在現實世界的不得志,也是一種對現實外界焦慮的心理補償。

其實文學和影視作品,也為大家提供了逃脫和治愈自我的方式。阿瑟·阿薩·伯傑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裡說:“我們讀書、觀劇,也是為了從日常生存中逃脫出來,去通過他人間接地生活——去冒險,去會見各種有趣的人,去獲得将會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的洞察力。”

在電視劇《我的巴比倫戀人》裡,24歲女主打開心扉并不容易,随着劇情的推進,美如的創傷被自己創作出來的角色一點點治愈,她變得活潑自信,願意接受愛、回報愛。

青春期的孩子中了“瑪麗蘇”的毒,

家長如何避免像劇中那樣處理?

“劇中女主因為周圍人的嘲諷而努力去掩蓋内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逼迫自己活在别人認為對的當下。這是一種自我安慰型的心理反應。女主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心理刺激,從而開啟潛意識中的自我保護機制。她需要不斷地去安撫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從而擺脫現實中的傷痕。”采訪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南京市中小學注冊心理教師韓甯告訴記者,回到現實中看我們每一個人,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個“瑪麗蘇夢”,都會去尋找一種安慰自己的方式。而這些方式能刺激我們的身體分泌多巴胺或者内啡肽,在短時間内帶來愉悅感。瑪麗蘇其實是由我們心理需求所産生的正常心理活動,我們沒有必要去恐懼它。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正确面對它。

采訪中,韓甯告訴記者,每個人對生長環境和生存環境産生的認知不同,激發的自我保護意識的結果也會不同。當女生在心理和生理發育的階段遭受刺激,這個階段她的人格還不夠健全,也不夠完善,其激發出來的自我保護表現中,典型的有:拒絕社交,妄想,情感不協調等。究其成因隻是因為曾經發生過的某一件事情,激發了個體的自我保護意識,并将這種意識根植于自己的認知當中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格,最終對人格、心理産生影響。

比如,很多人在看小說的時候,随着劇情的發展逐漸被帶入,把自己想象成書中的主角。這是典型的情感遷移,這樣的情感遷移适當的話就是正面的,具有積極作用的,能夠自我安撫。過度則被稱為自我妄想,讓人越來越“不食人間煙火”。

“如果發展為在清醒狀态下,長時間、頻繁地去想象自己是另外一個人,并逐漸進行情感遷移,最終認定自己就是想象的那個人。在心理學上,我們會把這一類現象稱之為精神分裂。”韓甯說,分裂出來的這個人,實際上一直承擔着安撫自己的角色。“有些患者甚至可能會妄想出多個具有不同能力的自己,來滿足自己不同的心理需求。可是想象出來的人物,畢竟是想象出來的,它不具有實際的社會功能,這個時候會産生強烈的現實沖突從而導緻産生新的心理問題如自閉,抑郁等。”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現的瑪麗蘇幻想,韓甯認為,首先,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要理解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他們有時候會不清楚該從哪些途徑正确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知識,認識他們想認識的事情。所以,家長們、老師們,能夠寬容地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們,與他們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不要總想着淩駕在孩子們之上,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方式來指點他們。這樣的指點,在孩子們看來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對話,會讓他們産生強烈的心理抵觸情緒,他們要麼選擇“在沉默中消亡”,要麼選擇“奮起反抗”。不要害怕孩子們獲得某些知識,隻要能正确引導,孩子們會形成正确的認知,并能夠明确畫出相應的紅線,從而形成完整的人格體系。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