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濕地公約》第14屆締約方大會主會場活動在湖北省武漢市拉開序幕。數據表明,近十年來,青海累計投入各類濕地保護資金11.78億元,開展濕地保護與恢複項目224項,一批退化濕地得到修複,濕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增強,為築牢“中華水塔”奠定基礎。
青海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面積大,分布的濕地類型有沼澤草地、内陸灘塗、沼澤地、森林沼澤四大濕地類型。目前,全省建有3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濕地型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濕地公園、32處省級重要濕地,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濕地型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國家濕地公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地體系。豐富的資源、多樣的類型,強大的生态功能,使青海濕地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生态調節區。特别是三江源區域,每年為下遊提供近600億立方米的活水,有力支撐了中下遊地區經濟發展。
從2014年起,青海啟動實施重要濕地監測評估工作,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開展系統監測評估。2018年,青海在西北五省區率先啟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項目,基本摸清全省泥炭沼澤面積和儲量。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濕地生态管護員制度,平均按2000公頃濕地設置1名管護崗位,三江源綜合試驗區22市縣設置963名濕地管護員。
近十年來,青海濕地保護以自然恢複為主、人工修複為輔,采取地形地貌修複、自然岸線維護、河湖水系連通、植被恢複、野生動物栖息地恢複等措施,覆蓋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柴達木盆地、河湟流域等五大生态闆塊。通過劃建濕地公園等搶救性保護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全省過半的濕地面積被列入保護範圍。
目前,青海省濕地面積510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1.86%,濕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一,濕地保護率達64.32%,成為世界影響力最大的生态調節區。相比國内其他地區,青海獨特的生态環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大面積濕地生态系統;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承擔着維護國家乃至北半球生态安全的使命,事關國家生态安全與長遠發展。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趙俊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