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西欽州清明節掃墓習俗

廣西欽州清明節掃墓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1:24:00

欽州人把掃墓稱為“拜山”,又稱“挂紙”、“掃山”,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拜山”的時間限于清明前、後各10天,共20天時間。既不能提前,也不可延後。

每逢到“拜山”期間,家家戶戶殺雞宰鵝、煮糯米飯、蒸發饐,準備好紙錢、線香、蠟燭、鞭炮等,一幹人浩浩蕩蕩,前往祖先的墳茔祭拜。墳茔往往分散于各處,有遠有近,遠着竟有數十公裡之遙。

廣西欽州清明節掃墓習俗(話說老欽州一百二十九)1

欽州人“拜山”,有着一套“程序”。先把墳茔周圍的雜草鏟除掉,謂之為祖宗整理門戶;而後用鍬将泥土挖成漏鬥狀,稱為“墳頭髻”,置于墳頂,放上條狀紅紙成十字形,稱為安放“墳頭紙”再用另一塊“墳頭髻”壓住。墳頭紙越多,表示後人越多,所以,人們常常放上很多墳頭紙。主墳、後土、介堆(表示墳茔範圍的小土堆)均需安放,不過,以主墳為主。此後,将線香點燃,插于墳茔之前,意為召喚祖宗的靈魂前來;再把帶來的雞或鵝、發饐、糯米飯(上面放有兩個煮熟的雞蛋)置于“托盤”之上,擺在墳前。三隻茶杯、五隻酒杯排列在祭品前面,先敬茶,後敬酒,然後祭拜。

祭拜的動作,各有各的講究。大部分地方是雙手合攏,十指交叉緊握,高舉至頭頂,然後落下,是為一拜,三至五拜即可。有些地方十分講究,雙膝跪地,三叩九拜。

祭拜,要先祭後土,再祭主墳。後土是主墳後面的小土堆,是土地神,祖宗長眠之地歸其管轄,故需優先祭拜。介堆無需祭拜,放墳頭紙、插線香就可以了。

在通常情況下,小孩先拜,繼而婦女,後到男人。祭拜時,表情嚴肅,不能嘻嘻哈哈、更不能有輕佻動作,以示對祖宗的尊重。但可以訴說心願,比如:“我們來看你了,帶來你喜歡吃的用的穿的,希望祖先保佑子子孫孫平安大吉,事業有成。”然後,燒紙錢,續茶,續酒。祭拜完畢後,向墳茔抛灑血米(用雞或鵝的血染紅的米),最後燃放鞭炮。

那些墳茔先拜,那些後拜,是有一定講究的。清明當天或前後一兩天,祭拜近祖,然後才是老祖山。原因在于老祖的子孫衆多,需要事先聯絡,收“份子錢”買祭品和聚餐費用。解放前,一些大姓擁有“蒸嘗田産”(或稱為“公償田”),這是專門用于祭拜老祖的田産。雖然族長有決定權,但是,族長也明白,大家祭拜近祖完畢後,才能齊心祭遠祖。近祖先祭,遠祖後祭,已經成為習慣。

若老祖山較多且路程較遠,則要分成幾隊人馬分别祭拜。拜完後,肚子也餓了,就在墳前分吃祭品。若有陌生人經過,也會邀請他們同吃,不分彼此。如果是小孩,則分一些糯米飯、發饐給他們。回來後,俏皮者往往笑嘻嘻地說:“我們見到老祖公了。你看,祖公把東西吃完了”。祭拜完畢後,合族聚餐。

廣西欽州清明節掃墓習俗(話說老欽州一百二十九)2

俏皮話說得雖然輕松,清明“拜山”還是很辛苦的,時常爬山過坳,如果體質不好,真是有點吃不消。為了防止後人偷懶,古人編排了“風水”、“祖宗保佑”等說法,還有編成故事的:有個窮人在“拜山”回家途中,遇見一個坐在墳茔旁的老人。

老人反複不斷地說幾句順口溜:

“清明到,清明到,人人歡喜就(客家話:隻有)捱(我)叫(哭),兒孫無滴(不知)去傩的(何處去),肚子饑得難抵(受)了”。

窮人心地好,把“拜山”用的糯米飯拿出來,準備送給老人吃。一擡頭,老人卻不見了。窮人略想一想,明白了,當即隆重地祭拜了這個墳茔。過後,窮人的家裡,養豬快大,養雞快長,種稻豐收……總之,萬事順心順意,東成西就,買田購屋,不幾年竟成為富翁。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那“老人”的後代聽說後,終于不再懶惰,年年都去“拜山”了。

這是故事,不必當真。清明拜山的真谛在于紀念祖宗,懷念祖先的奮鬥精神,感謝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基業,追尋我們的根。從更大的層面上看,有利于社會穩定,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為愛國主義精神打下基礎。畢竟,一個不愛家愛族的人,是不能強求他愛國的。

廣西欽州清明節掃墓習俗(話說老欽州一百二十九)3

解放後,欽州市各級幹部、軍人、學校師生,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都前去祭掃革命烈士紀念碑(墓),敬獻花圈,重溫入黨誓詞,聆聽先輩講述烈士的英勇鬥争事迹,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黃 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