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18個數字(字母)組合在一起,那麼你知道你的這18個數字(字母)是怎麼來的嗎?究竟有啥意思?
1、身份證上的數字到底啥意思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身份證上的數字構成。現在的身份證上一共有18位數字,前17位是數字本體碼,最後1位是校驗碼。而前17位中,又分為3層,分别是地址碼、出生日期碼和順序碼。
分解起來是這樣的:
地址碼是國家統一規定的行政區劃代碼,一共有六位數字,還是分為三層。第1、2位代表省級,第3、4位代表市級,第5、6位代表縣級。
出生日期碼沒有什麼好說的,啥時候出生就填啥。
順序碼的意思是在地址碼的地區内,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所編的順序号。這順序不是按照出生先後的順序決定的,而是按照上戶口的順序生成的。
而且,順序碼還有個小心機是,能夠分别男女性别。因為順序碼的偶數是女生,奇數是男生。
校驗碼是根據前面十七位數字碼,按照 ISO 7064:1983,MOD 11-2系統計算,作為尾号的校驗碼,是由号碼編制單位按統一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會出現X。
但如果尾号是10,那麼就得用X來代替,因為如果用10做尾号,那麼此人的身份證就變成了19位,而19位的号碼違反了國家标準,并且我國的計算機應用系統也不承認19位的身份證号碼。Ⅹ是羅馬數字的10,用X來代替10,可以保證公民的身份證符合國家标準。
計算方法:
(1)将前面的身份證号碼17位數分别乘以不同的系數。從第一位到第十七位的系數分别為:7 9 10 5 8 4 2 1 6 3 7 9 10 5 8 4 2 ;
(2)将這17位數字和系數相乘的結果相加;
(3)用加出來和除以11,看餘數是多少;
(4)餘數隻可能有0 1 2 3 4 5 6 7 8 9 10這11個數字。其分别對應的最後一位身份證的号碼為1 0 X 9 8 7 6 5 4 3 2;
(5)通過上面得知如果餘數是2,就會在身份證的第18位數字上出現羅馬數字的X。如果餘數是10,身份證的最後一位号碼就是2。
所以隻要有一張身份證,加上了解行政區劃代碼的話,就基本上能知道一個人到底是男的女的哪個省哪個村哪年哪月生的。就算不知道6位行政區劃代碼,隻看前2位,也能知道是哪個省的人沒跑了。
不過,為啥身份證裡的第1位不是每一個省一個号?大區又是個啥?為什麼隻有重慶的代碼是50?
2、按照大行政區制定的行政區劃代碼
這事兒還得從建國初的大行政區制度說起。大行政區制度是把全國劃分為若幹行政區域,代表中央領導數省的制度。
學術界對大區制度形成的原因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是從戰時的各大戰略區發展而來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因為解放區的解放時間不一、地區差異大,所以根據各解放區的不同情況建立的。
無論是哪種原因,大區制度都隻是建國初為了便于管理、穩定社會的一種過渡制度。1949年,中央根據解放戰争中各個野戰軍的作戰區域和解放的領土劃定了華東、東北、中南、西北、西南 5 大行政區,還設立了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管理各省。
1952年,又撤掉各行政區人民政府和軍政委員會,分别在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西南、華東設置了6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員會,所以全國變為了6個大行政區。
後來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再加上出了“五馬進京”、“高饒事件”的事兒後,大區制度在1954年被撤銷。
雖然大區制度早在1954年就被撤銷了,但它對今天而言,留下的是行政區劃代碼的編制規則。
行政區劃代碼是國家行政機關的識别符号,就是一看代碼就知道是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它的制定主要是方便管理和相關部門工作,比如身份證的數字、人口普查等。
1980年,國家标準局頒布實施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 2260-1980),各省份的第一位代碼就是按照大區制度設立的:
198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 2260-1980)
六大區之外,也給台灣省單獨設置了代碼71,實質上和六大區并列成為7區(概念上的)。
而在身份證制度開始實施以後,直至1995年,都沒有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的代碼,重慶的代碼用的也是四川省的51。
199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 2260—1995)
直到1997年重慶重新成為直轄市、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9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1999)就把這些變化加了進去:在西南區為重慶單獨設代碼。
因為是直轄市,照地位來說應該排在第一,而51又被四川省占了,所以重慶的行政區劃代碼前兩位幹脆變成了50,成為了目前的行政區劃代碼中,唯一一個有“0”的。
國家也為港澳兩個特别行政區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數字8,和其他六大區、台灣省并列成為8大區(概念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 2260—199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