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原心論壇
肥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近幾十年來,肥胖人數急劇增加。世衛組織發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萬。然而人們在與肥胖作鬥争的戰役中,似乎總是失敗的。大量的數據提示我們,未來是一個“微胖”的世界。
不過話說回來, 許多的瘦子即便未曾節食,也總長不胖。為了研究這方面的機理,BBC制作了一個叫做《Why Are Thin People Not Fat》的紀錄片,試圖解釋瘦子為什麼吃不胖。
有的人大吃大喝卻擁有苗條身材,另一些人卻是喝涼水都長肉。這其中的奧妙究竟是什麼?你可能猜到了,就是基因決定了你是易胖體質還是易瘦體質,也從某個方面決定了你的飲食喜好。
遠古時代人類學會了狩獵,但是野生動物的脂肪含量隻能滿足一時的需要,單靠野果子也很難獲取到足夠的糖分。結果古人類要不連續幾天撐飽,要不餓得肚皮貼背,處于飽餐和饑餓的周期之中。雖然人類之後學會了農耕,但是天災人禍不斷。5000年的曆史長河之中,能吃飽穿暖的太平盛世加在一起都不足1/5。
人類在饑餓狀态下,每天僅需要1000大卡左右的熱量即可維持生命。在面臨天災之時,瘦子一定是死得最快的那個,而胖子熬過的時間可能長一些。
因此,容易胖的基因—我們稱之為節儉基因(thrifty genotype)在進化史上一定是好的基因。所以換個角度講,其實胖人不該承受過多的污名,因為正是他們的節儉基因才使得他們在饑餓年代能夠存活下去,這在過去可算是優勢呢。
随着文明的發展,豐富的食物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使節約基因出現不适應變化的表現形式,容易發生高血壓、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等。這就好比把沙漠中生活的人,突然被扔到江南水鄉。此外,人體内各種酶的數量和活性直接影響了營養素的吸收。
由基因決定的消化吸收能力越高,也就意味着我們能在更短的時間内消化更多的食物,從而間接使我們吃下更多的食物,也就使我們更容易傾向肥胖。但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總還是有少部分“瘦祖先”頑強地活了下來,吃不胖的瘦子就是那鳳毛麟角的漏網之魚。
一個人在沒有人為幹涉的情況下(非意識地增肥或者減肥),每個人的身體,都會給自己的體重設定一個值(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想要改變這個設定的體重,不論是瘦人想要變胖還是胖人想要變瘦,都會是很痛苦的,因為你的身體會一直嘗試把你帶回這個設定的體重。反過來說如果你人為刻意地增肥或者減肥,雖然一時胖了或者瘦了,但一旦你恢複了原來的飲食,你還會回到你“基因公式”裡所規定的體型。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如果你擁有較高的體重指數(BMI),那麼你機體中或許就有9個基因會讓你增重。
肥胖的父母生下肥胖的子女的機會高達80%,而瘦子父母生下胖子女的機會隻有10%。若父母一胖一瘦,子女肥胖的機會似乎也很高,比如香港已故女藝人“肥肥”(沈殿霞)很胖,她丈夫“秋官”(鄭少秋)卻較瘦,但他們的獨生女兒鄭欣宜的體重達到180斤。
二、吃飽了就不再吃的瘦子關于人們對食物的偏好和飲食習慣,背後有更複雜的原因。除了體型上的胖和瘦,還有一種方式能把世界上的人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吃飽了就一口也不多吃的”,另一種是“吃飽了還能再吃兩口的”。科學家專門針對兒童做了一項調查實驗。他們給幼兒園那些已經吃飽的孩子身旁放上一些小餅幹,看看孩子們會有什麼反應。有些孩子會把小餅幹推開,然後繼續幹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有些小孩,會放下手中的畫筆,開始吃餅幹。
還需要指出,一部分“狂吃不胖”的人,一旦熱量攝入超過了限度,他們就會開始嘔吐。盡管他們也很想吃,但他們的身體會強制不讓他們攝入超過需求太多的熱量。有的瘦子坦言,即使食物再精美再豐盛,一旦吃飽了,就絕對吃不進去第二口。不難看出,這些吃不胖的人他們并沒有太多的需求,更不會吃超過身體所需的食物。
一位食物方面的心理學家Jane研究發現,我們的飲食習慣形成于無意識的幼年時期。如果你在幼童時期就傾向于吃飽了之後還要吃,那你成年了也會做同樣的事情。那麼幼童時期的飲食偏好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是源于家庭成員的耳濡目染還是遺傳?
人類發現造成肥胖的基因标記有97個,其中有一類讓我們吃的更多。這類基因有些會影響下丘腦的進食系統,控制我們的食欲,如典型的FTO和OB基因等等。FTO的發現源于2007年英國科學家對2型糖尿病相關基因的搜索,但研究人員很快便意識到,它所扮演的真正角色與肥胖症直接相關。
研究人員對大約39000人進行了采樣分析,斷定攜帶一種FTO變異的兩個副本的人,其體重增加了約3公斤,這是關于一種常見肥胖症基因的第一個清晰例證。在非饑餓時繼續進食的兒童,擁有這種基因的幾率也很高。所以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抵禦摩登美食确實要容易得多。
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在實驗室小鼠體内發現,與對照組的小鼠相比,下丘腦中FTO減少60%的小鼠往往會拒絕進食。這意味着,FTO在食欲的控制中可能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并沒有就此結束,FTO如何改變體重以及是否真的通過食欲起作用都是科學家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所以結論是,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抵禦摩登美食确實要容易得多。對于大部分瘦子來說,他們無需克制就能夠做到隻有在饑餓時才吃東西。也就是說,瘦子其實是食欲不大的一類人。
而對于單純依靠節食減肥瘦下來的人,即使已經攝吃了足夠的食物,身體還是會繼續發出“我很餓”的信号,讓人接着吃。因此他們就算減肥成功,還是很容易反彈回原來的體重。
那麼,是不是說有這個FTO基因就不能減肥了呢?我們的體重40%-70%是與基因有直接關系的。這起碼說明,對于體重我們仍然有30%-60%的“控制權”。
打個簡單的比方,基因讓人體在低運動量的時候降低新陳代謝當量,從而減少能量消耗。如果我們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這個基因标記就不會導緻肥胖。面對基因,人類并非毫無勝算。
馬裡蘭大學的索倫•斯尼特克說:“當我們研究最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阿米什人時,突然就覺得基因沒有産生影響。”研究成果将刊登在《内科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信奉舊教的阿米什人通常不開車,居所也不用電。斯尼特克說,這些人分别從事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704名志願者攜帶加速度計裝置,跟蹤記錄一周的運動情況。然後,研究人員對比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 I,結果發現運動量少且攜帶FTO基因的人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在積極鍛煉的人當中,FTO基因對體重沒有影響。也就是說“那些攜帶肥胖風險FTO基因型的人減肥治療的反應同樣出色。”
三、瘦子攝入的卡路裡去哪兒了?有時候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吃同樣的東西,有些人能幹吃不胖,而有些人卻瘋狂長肉?可能很多人都以為産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每個人消化吸收食物能力是不同,吃不胖的瘦子大多消化不好。
可是,告訴各位,不論你是胖子還是瘦子,每個人的食物能量的消化吸收率是幾乎相差無幾的。如果瘦子攝入的卡路裡沒有變成脂肪組織的話,熱量到底去哪兒了呢?
還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瘦子暴飲之後若能夠長胖,是會繼續胖下去還是恢複原來的飲食之後會瘦回來呢?BBC還真就這麼做了。他們找來了10個“易瘦體質”的志願者,要求他們每天暴飲暴食,每日攝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兩三倍)。
四周(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測試結果揭曉,雖然大家都長胖了,但所有人的體重都沒有達到超重15%的标準。體重增加最多的是一位名叫Thomas Hanpton的小夥子,增加了大約6.5KG,是原體重的9.5%;另一位名叫Martin Wong,他隻增加了4.5KG,是原體重的8%。
在實驗結束一個月之後,志願者們都神奇的瘦回了原來的體重。而且他們并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減肥,或者減少自己的卡路裡攝入。這是為什麼呢?
與肥胖相關的一些基因影響了我們的新陳代謝,比如FTO基因變異可以抑制新陳代謝。它們原本是非常好的基因,可以讓我們在沒有體力勞動的時候降低身體的消耗,從而儲存下更多的脂肪。隻是在人們普遍運動不足的今天,這一類基因就直接促成了人類的肥胖。
為什麼瘦子盡管吃得多,體重卻增加很少。其中一種解釋是,他們可以通過提高基礎代謝率來消耗這些熱量,從而阻止其轉化為脂肪。基礎代謝率是機體在非活動狀态下,維持正常生存和大腦存活的最低熱量。
專家認為,這是因為有些人天生便與衆不同。他們吃得多,反而代謝率會大大提高。即使吃得再多,都會被身體快速代謝,從而便不會有脂肪囤積。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浪費糧食?其實不存在吃得多的瘦子。瘦子攝入熱量一般不會高,隻是有些瘦子在吃飯時會給人一種胃口比較好的印象而已。
但是,即使是瘦子,也不要得意的太早,因為脂肪細胞還是會生長的,不過當它們生長到一個極點的時候,便會停止生長。壞消息就是,一旦脂肪細胞增多了,他們就會永遠留在那裡。相當難去除。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增肥容易,減肥難”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