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18:48:06

蘇轼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不樣樣精通 造詣深厚。蘇轼堪稱空前絕後的一代奇才,蘇轼帶給我們無數的憧憬和享受也,也帶給我們一個大大的困惑。就是這樣一個文學藝術上的天才與全才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從眉山小鎮到名震天下蘇轼到底有着怎樣不為人知的成才秘訣?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1

天賦異禀

蘇轼的身上他能夠成功有它自身的主觀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觀的因素。主觀的因素什麼的?第一聰明,這真沒辦法。問題是我們現在孩子也都挺聰明的,你得聰明到正道上舉個例子:

說是小時候啊蘇轼也是上學的。眉山的時候,有個當地的老師叫劉巨。蘇轼小時候還有其他的一些孩子們,就嘩啦啦的跟着這個劉巨老師去上課。就和我們現在上小學上幼兒園一樣。那時候,蘇轼還很小,大概就是六七歲的樣子。這上課的時候,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因為你将來考科舉是要考詩這些東西嘛。老師上課的時候也得講,讓你寫作文老師自己先得做個示範,寫首詩對不對。劉老師寫了兩句詩這個詩名字叫《鹭鸶詩》鹭鸶就那種水鳥,這詩裡邊有兩句寫的挺好,怎麼說呢?

“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寫的什麼意思呢?冬天的時候這鹭鸶從水裡頭飛起來,打魚的人看到了受了驚吓。這是“漁人忽驚起”這漁人受了驚吓站起身來的時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麼景像?“雪片逐風斜”正是漫天大雪,這個雪片随着風走。一陣風吹過來,本來是風吹雪片的,他說是雪片逐風去。

大家能想到這個場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飄飄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師給你出了個範文,寫了一首詩。

蘇轼舉手發言說:先生的詩寫得确實很好,真不錯。可是我覺得你這個雪片啊,沒有歸宿,随風而去,沒根不好,我看要改他一改。劉老師說:那你打算怎麼改呢?蘇轼說:“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 蒹葭”什麼呢?,“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就是蘆葦。說“雪片落蒹葭”不是很好嗎?茫茫的大雪一片一片的紛紛揚揚地落在那一望無際的蘆葦上,這蘆葦在風中搖曳,雪片也在風中飄撒,彼此呼應豈不更好。

劉老師一聽,你姓蘇轼是吧?你爸叫轼蘇洵我認得。老師說你說得好,我呀當不了你的老師。這當然是劉老師謙虛的話,畢竟還是個小孩兒嘛。但是由這個小例子能看出什麼?蘇轼在很小的時候他的這個詩才,他對于這個事物的描寫的這種能力,這種敏銳的程度就已經很高了。這是天賦英才,沒法子打小就聰明,這說明你要成才底子得好。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2

勇于質疑

他膽子非常大,勇于質疑,就這一點啊,我們現在很多學生都做不到。

小時候,蘇轼他上學的時候正好是宋仁宗慶曆年間,歐陽修那時候參與了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就是變法改革。期間出了幾個很有名的人物,像範仲淹這不用說了,韓琦、富弼還有歐陽修。當時這個變法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叫石介。石介當時為了歌頌這幾個人呢,專門寫了一首詩叫《慶曆聖德詩》。歌頌他們怎麼好怎麼好的,我們就不細說了。這首詩當時流傳很廣,這詩是在京城寫的,你想京城當時在開封,那離眉山十萬八千裡呢,這麼說吧,眉山相對于當時的京城那就是一個小小的小地方,窮鄉僻壤。這詩流傳到那以後,蘇轼的老師,他不是那個劉老師了啊,蘇轼的老師就拿到了這個詩之後就給先生們在傳着看這首詩。蘇轼當時年齡很小,幾歲的孩子,他就在旁邊偷偷地看,老師沒給他看,他偷偷地看。他看的時候他就問老師,他說:“這個詩裡邊的,寫着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啊?”老師一看挺可笑,你問什麼事反正沒你。老師說:“這些人,你沒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沒什麼用,你也不懂。”要是一般的孩子遭了這個搶白之後,那就算了,又不懂,老師說沒用,我是聽話的孩子,我們都是三好學生就不問了,是不是?

蘇轼沒有,蘇轼的原話是說:“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蘇轼《範文正公文集叙》。說如果這些人都是天人,這天上的人是神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他們都是人,我憑什麼不能知道啊?老師一看說:“是啊他們不是神仙,他們确實是人,你有權利知道”,就全都告訴了他。蘇轼後來回憶說:“那麼小的時候,我就知道當時的朝廷裡邊有範仲淹有歐陽修這些正人君子,他說那時候我就知道。所以後來他到那個京城去趕考,考科舉的時候見到歐陽修。他們之間能結下很深厚的友誼,當然是忘年交了後來歐陽修是他的老師,這一點兒就不奇怪了。”

這說明什麼呢?蘇轼小的時候在學習上主動性非常強,膽子很大,敢于質疑,你想在那個時代,老師跟學生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它不是完全平等的。這能看出他的天性裡邊有一種主動性的這樣一種個性。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3

學習自有主張

咱們說在北宋的時代,其實不光是在北宋,就包括在唐宋時期,四川這個地方是“天府之國”自成一統。他跟中原地區不但距離遠,所以李白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能說明四川和中原地區距離遠交通很不方便。你想蘇洵帶上他的兩個兒子到京城去趕考,這是對他們來講很大的一件事情,那是等于是鄉巴佬進京趕考啊?就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似的。你得見到很多大官,很多大文人。蘇轼雖然當時是個鄉下小子,他還真不怕這個。

他父親帶他們倆先去了成都,當時叫益州。益州的知州叫張方平也是個大文人,見着張方平之後,有一天張方平就問這個蘇洵說:“你們家孩子現在在看些什麼書啊?”蘇洵就照實回答說:“他們打算再看一遍《漢書》”班固的《漢書》。張方平這個人不得了,大家對他不了解。此人記憶超強,從小家裡就窮,買不起書就借書看,隻看一遍,過目不忘,當時就能把書給人還了。張方平聽了以後很不以為然說:“什麼叫再看一遍《漢書》,這玩意看一遍就夠了,是不是,沒必要再看第二遍。”你說老蘇能說什麼呀?老蘇回到家,就告訴他那大兒子蘇轼說:人說了隻看一遍就行了,有點看不起。那意思是說這怎麼還看第二遍。蘇轼說:“你沒告他有人還要看第三遍呢,告訴你《漢書》我都看過三遍了。”我們知道蘇轼看《漢書》是超過三遍的。這并不等于說蘇轼不聰明,而是蘇轼要告訴他說你聰明這不錯,可是我的刻苦也是一種天才,你能刻過我嗎?作為一個少年,當時蘇是還不到20歲,這就說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他是有勇氣的,面對權威的那種不大和諧的那種評價,他也有自己的主張,這個很難啊。

我們現在一般的話你就碰到一個學問家或者碰到一個前輩,問老師應該怎麼讀書啊?怎麼才能學好?他會給你說一說二說三,我們一般都拿一本兒就記下來了。

我們現在就家長帶着孩子是吧?聽了各種各樣數不清的雜七雜八的講座,都說我們能讓孩子學好,拿本兒就記,記完回來就告訴孩子說應該向他怎麼學。蘇轼不弄這個,你看一遍就行,是不是?對不起你說我看兩遍,我還看第三遍,而且我看這三遍是真有效果。所以你注意啊,這個獨立性的思考,不依附于權威的思考,有質疑的勇氣,這是我們以前對蘇轼不了解的地方。我們以前覺得蘇轼很快樂,很淵博,很聰明,過目不忘,錯了,他的刻苦的精神也是異乎尋常的。他聰明,他氣質不同,而且他在學習上有自己的态度。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4

生活環境

蘇轼從小生活的這個環境也是非常好的,什麼樣的環境呢?“雅趣并存”,既很雅緻,同時又很有趣。

我們先說雅的,蘇轼小時候12歲的時候,家裡頭跟他弟弟蘇轍一塊兒玩,在地下挖東西,小孩兒嘛,男孩兒逮什麼挖什麼。挖呀,挖呀,就挖出一塊石頭來,這塊石頭特别的特殊,非常的光滑舒适。蘇轼後來形容說:“像魚的皮膚一樣,非常的滑嫩,而且是青綠色的”。在上邊研墨的時候它非常的吃墨,也就是說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硯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這是上好的硯啊。

兄弟倆把這個挖出來之後給他爸爸,這要是我們現在家人的話,這是幹嘛呢?趕緊還不做點奧數題去,玩什麼石頭。沒有,蘇洵一看這塊石頭說什麼?“此乃天硯也”,什麼叫天硯,那就是老天爺的,這是最高級的硯,上天所賜的天生的一塊好硯。這樣的硯是非常高級的,是有硯之德。但是“于形略不足爾”什麼思,說這長的這形狀了有點差勁,但是已經具備了硯台所應該有的内涵和品質。硯台的内涵和品質什麼?就是默默無聞地為毛筆和墨汁服務,它有潛在之德。後來就把這硯台教給他兩個兒子說:你們好好地使用,這叫“文字之祥”,你們用了這個硯,将來寫文章就會與衆不同。你看人家這童年啊,沒治了,玩一塊石頭都能玩出道德來,這就是小時候的環境。這說明他這個父親蘇洵對他這個教育,是無處不在的。這是雅。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5

我們不要以為蘇轼從小的時候啊,天天坐那兒讀書,不是,跟他弟弟呀玩的歡實着呢。他們都玩什麼呀?都玩些比較高雅的遊戲。

有一天晚上的時候,跟這個院子裡其他幾個小朋友坐在一塊瞎聊天,聊了一會兒啊,大家就玩這個對句。其中一個甲說:“夜松偃仰如醉”,什麼意思,晚上的時候,你看這個松樹看上去好像是一個人喝醉酒了一樣。說的好,第二位小朋友乙怎麼說呢?“夏雨凄涼如秋”,夏天的時候下一場雨,天氣涼了,秋天到了,這也挺好。第三個是蘇轼,蘇轼說什麼呢?“有客高吟擁鼻”,來了人,這麼好的景緻,這麼好的松樹,這麼好的夜晚,仰起臉來大聲地吟誦着詩,這也好。最後“小蘇”出場了,小蘇比他們都小。當時就吟詩一句,“無人共吃饅頭”。

你看前面還挺雅的,後面雖然有點俗。但是你想,讓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你從小就跟這些小夥伴在一塊對對句,雖然對到最後稍微有點兒扯。但是這是對句呀,看上去是遊戲,實際上是在玩高雅的一種遊戲。這是一種環境的熏陶,他不是刻意的要交給你什麼知識,這些小孩從小在一塊,他接受的這個環境的教育,跟我們現在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6

前輩提攜

還有必不可缺的,蘇轼因為個人的天資高,他始終有貴人相助,這個也非常重要。蘇洵帶着兄弟兩個去拜訪張方平,可張方平說什麼?張方平說:“你找我有什麼用啊?我在文壇上,我在政界我不算什麼,你們應該去找歐陽修啊。歐陽修是大才是文壇的領袖,而且是科舉的首領,他就主持科舉的,你得去找他我來推薦。”

話大家聽着比較正常,大家可能不知道張方平和歐陽修是政敵。歐陽修年參加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張方平是堅決反對的。兩個人就因此結了梁子關系很差,幾乎不往來。可是張方平這人有個好處,他認定蘇轼兄弟包括蘇洵在内是人才,他說我給你推薦,他就寫了一封信,把“三蘇”推薦給歐陽修。歐陽修也很難得見到了“三蘇”是張方平推薦的,并不認為自己跟張方平有過節有就對“三蘇”有什麼成見。恰恰相反,他隻看文章隻看人品,不看誰是推薦者。他說什麼呢?“後來文章當在此”,你們寫的文章這才是未來文章發展的方向。不但積極的推薦“三蘇”,而且在科舉當中對于蘇轼和蘇轍未來的發展都給予了多方的關照,所以說這個貴人相助張方平是個貴人,歐陽修也是貴人。可這倆個人之間是有矛盾的,這說明什麼?說明當時在北宋時期,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主要是給朝廷推薦人才,他們往往可以盡棄前嫌,這就是蘇轼和蘇轍幸運的地方,都趕上一個好的時代。雖然個人之間有意氣之争有政見之争,但是從來不耽擱後進之士。要是沒有這個先決條件,蘇轼能否順利的出仕,能否順利的走上文壇的高峰就很難講了。

一代文豪蘇轼是怎麼成才的(自古英才出少年)7

結語

我們以前了解蘇轼總說博覽群書,不錯博覽群書是很重要,可是博覽群書之後,很多人都成為學問家了,他不一定成為詩人。他就是成為詩人了,他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趣的詩人,他成為有趣的詩人,不一定成為可愛的詩人。蘇轼不但是讓我們感到崇拜,可敬。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很可愛,它除了可愛還很飄逸,他為什麼會很飄逸呢?因為身上有一種神秘的氣息,這種神秘的氣息其實就是詩人的氣質,這就是靈氣。

四川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說它養育了蘇轼,蘇轼自己天資聰穎,毫不為錯。但是他周圍的環境包括我們剛才講到的,貴人的這樣的相助。各方面的元素湊合在一起,使得蘇轼的成長之路不但很順利,而且很健康,不但很健康,而且非常的饒有趣味。

所以蘇轼的成長道路上能夠給我們現在提供很多的借鑒,實際上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講,就是一種非常良好的人文環境。當然啦,在蘇轼以後的成長道路當中,這種人文環境培養出來的很浪漫的,很灑脫的,很飄逸的氣質,也給他帶來很多很多的麻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