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列子的重要成就

列子的重要成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6 22:25:51

列子的重要成就(人生有四大變化)1

前面談了那麼多有機體的“入機”和“出機”,它們之間的因果變化講起來也很單純,那就是有因必有果,萬化不離宗。

就好像“有形必有影”(形影不離),“有聲必有響”(聲指所發出的音聲,響指回聲)一樣,所以“形動則影随,聲出則響應”,我們常說的“影響”一詞,就是指要先有“形聲”的因,才會造成“影響”的果。

《黃帝書》上說:“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也是說明由形體生影子,由聲音産生反響,由“無”的變動而産生“有”,那麼“無”就成了天地的本源,形體和聲音也是萬物存在的原因。

萬物的形體,不論大小長短,外形上看起來有很大的差别,但最後都要歸于無形的,所以天地的久暫和我雖不相同,最後也和我一樣都會結束的。

世界上人們所說的開始或終了,說穿了隻是一種聚散而已,當聚集的時候,可以看到形體的存在,這就是“開始”;當形體消散以後,變得一無所存,那就是“終了”。

然而,聚集時必須以實質的形體為根本,而離散時也要以實質的形體為标準,否則隻以外在的多少來衡量,是無法真正分辨出它是“聚集”還是“離散”,當然也無法知道它是“開始”還是“終了”,于是“聚集”和“離散”就相為終始,最後給人的感覺是“無終無始”。

這樣說來,天地間的道,無所謂開始,也無所謂結束了,因為開始時一無所有,結束也無窮期,所以,目前可知的生命最後又将歸于空無,目前有形的本體,大限到時也會化為烏有。

我們前面說“不生”并不是本來就沒有生命,我們所說的“無形”也不是本來就沒有形體,而是說生命是由“有生”返于無生,由“有形”變于無形,這樣存亡往複變化不一,并不是始終不變。

生命有它的終結是合乎自然道理的,糟的是到了要終止時卻不能終止,要出生時卻不能出生,那就違背了終始之道了。

所以說,要來的終要來的,擋也擋不住,要去的終會去的,拉也拉不回,如果有人不自知,想違背這自然天數想求長生不死,那是最迷妄最無聊的事。

人的精神是由天所分化的,人的骨骸是由地所分化的,屬于天所分化的,自然像天一樣清輕而離散,屬于地所分化的,自然也像地一樣濁重而聚集。

如果精神與骨骸不能合一,天分的歸于天,地分的歸于地,各反其本,各歸其真,這就不是人,而叫作“鬼”了。

“鬼,歸也。”

王充《論衡• 論死》說:“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風俗通》上也說:“死者澌也,鬼者歸也,精神消滅,骨肉歸土也。”

這樣說來,死隻是歸回到渺茫的太虛之域,也就是所謂“歸其真宅”,因為人生隻是天地一逆旅,百代一過客!而人汲汲營營忙碌一輩子,最後還是要回到他的“真宅”——墳墓裡啊!

原 文 (列子·天瑞)

《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終進乎?不知也。道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有生則複于不生,有形則複于無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無形者,非本無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畫其終,惑于數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如果把人從生到死,分成四個部分,這四個時期,就有四種大變化:嬰孩,少壯,老耄,死亡。

嬰孩時,血氣初成,專志凝神,調和天機,所以外物無法影響他的血氣,道德禮教無法左右他的心志,他所表現的是一片赤子情懷,純任自然。

少壯時,血氣飄逸,欲念雜起,顧慮煩多,所以血氣常因外物而浮蕩不定,心志也常受道德禮法所左右,赤子時的純厚道德早已衰歇,所表現的是一片競争的機心,沖突不已。

到了老耄年齡,血氣已衰,那時的欲念和思慮,比起壯年稍微緩和,世俗的道德禮法也對他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沒有競争的雄心,周遭的環境無法影響他的心志了,這時的心境雖不如嬰兒時那麼純任自然,但也比少壯期真純多了。

至于死亡變鬼時,一切歸于靜止,變成一無所知的鬼,那時生命好像又回複到原始的虛無狀态。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拿孔子所提出來的三大戒來作個比較。

他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從列子的四變和孔子的三戒,很清楚的可以看出道家(列子)是浪漫的,所強調的是血氣的盈虛、心志的聚散;而儒家(孔子)是執著的,所強調的是血氣的影響、人事的轉變。

所以儒家以為君子一生曆程有戒色、戒鬥、戒得,而道家卻認為不論血氣心志,最後都歸于死滅澌盡。

原 文 (列子·天瑞)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将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于少壯,閑矣。其在死亡也,則之于息焉,反其極矣。

-end-

選摘自《列子:禦風而行的哲思》羅肇錦 編撰,九州出版社

列子的重要成就(人生有四大變化)2

内容簡介:

《列子》以寓言、神話、故事、散文等形式,揭示精微的哲理。“與時推移,應物變化”的道理,極端快樂的現實主義、本真的人性展示,活生生的現實與似真亦幻的泡影,對生命的達觀、磊落充盈于字裡行間。

本書是改寫本,可以看到那個遙遠時代人們的生命觀,正是今天的人們所傾慕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