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的來曆和傳說?郦道元《水經注》标注“倉颉墓”在山東壽光,還強調“倉颉墓”在山東壽光的說法始于周初熱愛書法的人,當然熱愛文字,我從《水經注》裡知道了倉颉是壽光人,就有了去壽光看看的想法2020年冬天,我去壽光采風,谒拜了倉颉的墓地,加深了對他的了解倉颉,原姓侯岡,名颉上古東夷族部落首領,相傳為黃帝史官倉颉天生睿德,通過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了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颉”黃帝感倉颉賢能,賜一“倉”姓,其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中國文字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标志和靈魂,倉颉作為創制與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自然擁有崇高的曆史地位,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文字的來曆和傳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郦道元《水經注》标注“倉颉墓”在山東壽光,還強調“倉颉墓”在山東壽光的說法始于周初。熱愛書法的人,當然熱愛文字,我從《水經注》裡知道了倉颉是壽光人,就有了去壽光看看的想法。2020年冬天,我去壽光采風,谒拜了倉颉的墓地,加深了對他的了解。倉颉,原姓侯岡,名颉。上古東夷族部落首領,相傳為黃帝史官。倉颉天生睿德,通過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了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颉”。黃帝感倉颉賢能,賜一“倉”姓,其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中國文字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标志和靈魂,倉颉作為創制與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自然擁有崇高的曆史地位。
我常翻閱《說文解字》,有時候一目十行,有時候盯着一個字,想看到這個字的深處、盡處,結果是永遠看不到它的深處和盡處。清人王鳴盛說:“《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為什麼呢?《說文解字》就是說一說文,解一解字,系統分析、講解基本漢字的構形原理和規則。漢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的内容,由此形成文字學、音韻學、訓诂學三個學科。魯迅一語道破:“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看看,中國字真的了不起。它表音,又表義;字義明确,字音響亮,字型優美。它記錄人們的語言,又不追逐随時随地的口音,它對各地的方言土語具有矯正的功能,維護了漢語的規範化。
有了文字,就有語言,有了語言,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著述。從甲骨文到先秦諸子,又到秦漢唐宋,象形的方塊文字,記錄了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明。強悍并富有深刻内涵的文字,從東方走向西方,成為世界矚目的文化存在。
近代中國落伍,自然要找原因,想來想去,把落伍的原因歸罪在漢字上,于是,一批知識分子鼓吹中國文字的拉丁化,向所謂的先進文字看齊。顯然,這是革命的需要,是極端的表白,是經不起推敲的想法。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生命活力強盛。今天,我們閱讀兩千五百年前的典籍,不僅沒有任何語言障礙,還會增加知識,活躍思維,開闊視野。比如“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周易》);“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等等,開卷有益。相比較而言,歐洲差強人意。稍有西方文字知識的人都知道,不管是英語、法語,還是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曆史不會超過一千五百年。這些拼音文字,會因為地域的差異,時間的不同,聲調變化,以至于無法辨别。他們閱讀古籍,需要專業翻譯。《聖經》是希伯來文,而今天通行的不同語言的《聖經》,是從希伯來文,到希臘文,又到阿拉伯文,最後成為拉丁文的普及讀物。歐洲曆史留下的一些文物和碑碣,比如意大利亞平甯山麓,伊特拉斯坎人留下的文字,無法譯成拉丁文,成為難以解釋的古老文字。我沒有貶損歐洲文字的意思,他們對傳統的“不屑”,也許是他們超越自己的原因。我想說的是,中國文字的曆史長度和文化深度,需要重新認識,需要換一個角度理解。近代中國的落後不是漢字的問題,而是思想的問題,體制的問題。随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越來越活躍了,在聯合國使用的文字範圍裡,漢字的精煉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聯合國傳閱的漢語文件與其它語言的文件,不僅篇幅短,看着也美觀。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讓漢字變得更加流暢。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綜合國力提高,語言的影響必然提高。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需要回過頭、低下頭,認認真真地思考中國的文字問題,掂量一下它的分量,領會一下它的魅力。
從小學到大學,不管什麼專業,都需要了解漢字。每一個漢字的字源,默默體現着中國人的生命智慧和審美情趣。二千五百年前,開蒙的學生“先以六書”,首先系統學習構字理據。清末民初,進入學堂的學子最先接觸的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認字,背誦詩詞,逐漸步入中國文化的核心地帶。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知其構形,才能理解字義。中國經典産生于先秦,與漢字構形表意的時代最近,用當時的構形表意的思維去讀當時人所寫的經典文句,事倍功半,水到渠成。遺憾的是,我們在很長的時間沒有興趣去尋找構字理據,總覺得對文字的深入理解是文字學家的事情,因此,我們習慣以現代漢語的字詞知識,來理解古代經典文句,常常是南轅北轍。
走向古文字,了解古文字,掌握古文字,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在消費主義時代,我們沉下心,凝視一下我們熟知未必真知的文字,從《說文解字》入手,我們會在探尋中,看到一個幽深的世界,一個無比寬廣的世界。(張瑞田)
來源: 美術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