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正逢上元佳節,一位姑娘有一段樂曲念念不忘......一位小夥出現,大聲唱......姑娘非常高興,忙問他的本領,年輕人想了想,他說,
“我最熟悉琵琶、古筝、笛子、二胡、中阮和古琴。”
“還有沒有......”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宮商角徵羽。”
今年的元宵節,自得琴社推出了大唐古樂電音版《達拉崩吧》,以元宵佳節為主題填詞,邀請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和歌手鞠紅川帶來用“國樂、花腔、流行”演繹的生動對話,不但帶大家重回盛唐燈月交輝的上元之夜,還把國樂元素融入其中,細數古典樂器,讓觀衆上了一波民樂小課堂。
在微信視頻号上,該視頻的播放量超300萬。網友們紛紛評論:“創意棒!”、“這波穿越好贊!”僅僅是元宵節當晚,就有無數人的朋友圈被這條視頻刷屏。
事實上,這并不是自得琴社的作品第一次出圈刷屏。2019年,自得琴社改編了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主題曲,創作了《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這部作品就曾創下過全網播放量超800萬的“戰績”。
古色古香的畫面、考究的傳統服飾、多個民族樂器合奏,經典音樂IP巧妙改編,在多種要素的加持下,自得琴社的古風音樂視頻創作逐漸得到了不少觀衆的青睐。
近日,晨報記者專訪自得琴社創始人之一朱裡钺,聽他講述自得琴社以及這些視頻作品的出圈之路。
一條視頻的誕生《達拉崩吧》原本是b站up主ilem創作的歌曲,講述的是一位勇者智鬥惡龍的故事,歌手周深曾用不同的聲音演繹過作品中的少年、國王、巨龍、小女孩等角色,網絡傳播度極高,頗受觀衆好評。
這一次自得琴社特地為迎接元宵佳節,用這首歌曲進行改編,将故事背景定在上元佳節,借用一位青年和一位姑娘的對話,把原作中十分考驗歌手台詞功底的歌詞“達拉崩吧斑得貝迪蔔多比魯翁”改為“琵琶、古筝、笛子、二胡、中阮和古琴”。
細數中國傳統樂器、還把傳統樂譜知識融入其中,這樣的改編方式赢得了很多觀衆的喜愛。
回顧整個創作過程,朱裡钺向記者坦言:“團隊經曆了很多跌宕起伏,克服了不少困難,十分不易。”
由于制作程序的紛繁複雜,即使工作人員把效率拉滿,整部作品從最初的選曲到實地錄制到剪輯包裝完成,也需要耗時一個月。
而且,錄制時恰逢農曆新年,演唱者除了歌唱風格和技法要符合人物之外,還必須滿足“在上海過年,可以現場錄制”的要求,這使得選角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但最終,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仍然找到了合适的人選。
吳碧霞和鞠紅川用過硬的演唱功底和完全在線的活潑演技征服了觀衆,刷屏的評論裡,很多人都驚呼:“他們搭檔的表演竟然毫不違和!”
每一套服飾都有參考文獻
自得琴社的視頻,不論演奏者還是歌唱演員,都會身着符合視頻主題的傳統服飾。在自得琴社改編的電音版《達拉崩吧》中,由于背景定在大唐盛世,演員們的服裝也參考了當時的真實曆史資料,一針一線都十分考究。
比如鞠紅川飾演的青年男子,頭戴幞頭,身穿錦緣圓領袍,外罩錦緣半臂暗花對襟圓領袍,下着绔褲,腳穿皮靴,就是參考了虞弘墓石刻、敦煌壁畫及三彩俑中的胡人形象,這也是北朝至盛唐較為流行的男裝款式之一。
而吳碧霞飾演的姑娘,梳叢髻,戴花钗、步搖,上着朱色大袖衫,下束團花長裙,足穿翹頭履,身繞帔子的盛裝形象,則是參考了敦煌壁畫、絹畫中供養人的形象及同時期出土的絲織物(绫、绮、絹、紗)複原而成的。
除了兩位主演之外,所有演奏者的服飾設計也皆有出處。發型是梳烏蠻髻還是堕馬髻、腰系革帶還是蹀躞帶,均參考了《宮樂圖》、敦煌壁畫、西安博物院館藏陶俑等史料。
傳統音樂的古為今用
2014年,朱裡钺和唐彬、蔡珊一起創建自得琴社的時候,這裡還隻是一間承接古琴教學的工作坊。
創始人團隊裡除了蔡珊是科班出身的古琴演奏者之外,IT理工男朱裡钺和廣告攝影出身的唐彬都隻是熱愛并學習古琴很久的斜杠青年。
他們把琴社的名字定為“自得”,也隻是憑着對古老樂器和音樂的熱愛,想要做一些回歸本心的事。
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古琴學習者演奏習慣不規範,對傳統音樂也沒有系統的認知,為此特地拍攝了微電影《古琴診所》,諷刺了學琴亂象。
朱裡钺在片中還跨界飾演了一名診斷“琴病”的神醫,為那些分不清“古琴和古筝”、把“阮籍”誤讀成“魏晉”的古琴愛好者“醫治”。
後來,《古琴診所》的微電影視頻并沒有持續更新下去,朱裡钺說,“一方面,内容相對專業且受衆範圍有限,很容易變成古琴圈自己的自娛自樂,無法推廣相關文化。另一方面,相比于吐槽行業亂象,倒不如從自己做起,做出更多美的作品來影響大家。”
于是,2016年起,自得琴社開啟了古琴改編音樂的新嘗試,最初的畫面還隻是演奏者在簡單的背景前一襲白衣飄飄欲仙,後來的視頻逐漸統一風格,變成橫軸的卷軸式滾動畫面,仿佛一個可以移動的清明上河圖,逐漸走進大衆視野。
這些年裡,團隊成員也從創始團隊的三人擴大到了三十多人,其中有十幾位是全職工作者。團隊成員大多是80、90後,其中也有很多和朱裡钺、唐彬一樣,專業五花八門但熱愛傳統音樂的斜杠青年。
他們用民樂演繹電影《哈利波特》主題曲《海德薇主題》,将琵琶的人工泛音與古琴的天然泛音混合起來,營造出魔幻色彩;
六一兒童節的時候,他們用古琴、琵琶、古筝和竹笛改編了遊戲《憤怒的小鳥》主題曲,令網友大呼“爺青回”;
除了改編經典IP,他們也緻力于原創音樂,參考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由楊蔭浏譯譜版的《霓裳中序第一》等史料,結合南唐李煜和大周後的相關故事情節,想象推敲唐代的法曲作品《霓裳羽衣曲》的樣貌,改衍制作出了一部《霓裳驚夢》。
自得琴社曾在《霓裳驚夢》的視頻介紹裡這樣評價道:這是古時傑作的吉光片羽和新時代語彙在碰撞交融後的重生。
朱裡钺說,自得琴社就像在古代文化基因裡尋找破碎的DNA殘片,用現代化的拼接方式拼接成一個全新的作品。
很多有關古老聲音或者樂器的史料都不複存在了,甚至當一個樂器都失傳之後,我們就算找到古譜也很難演奏出原汁原味的古音。自得琴社并非隻尋求複原古音,也并非隻尋求流量和話題,我們希望用最合适的方式把古老的器樂和現代的流行元素結合起來,讓晦澀難懂的古音重新被年輕人關注和喜愛,煥發活力。
線上出圈,線下破圈除了線上視頻火遍全網之外,自得琴社的線下演出也頗受好評。
從2020年開始,自得琴社就開始舉辦專場音樂會并在全國巡演。
今年截至6月,自得琴社已經計劃安排了七、八場線下演出,覆蓋上海、南京、杭州、青島、西安等地。
5月27、28兩天,自得琴社将在上海宛平劇院與申城觀衆見面,除了原有的唐代主題巡演曲目《折柳陽關》、《幽蘭》等,這次還會在現場加入新的作品。
朱裡钺說,自得琴社的巡回演出更像是和觀衆的見面會。他曾聽到家長“希望琴社多做視頻,想給孩子看看”的希冀,也聽到過外國網友“雖然不知道是在說什麼,但是我很喜歡。”這樣的可愛評價。
于是,回饋觀衆們長久以來的關注、拉近傳統樂器和觀衆的距離,成了自得琴社巡回演出承載的意義。
八音和暢,霓裳遍徹。承淑古志,以出新聲。自得琴社正在用最年輕的方式,将最古老的聲音帶到現代,過程時有艱辛,但所幸那份曾經因熱愛古琴而聚的心志,至今仍未改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