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夜裡,長江之上大霧彌漫,敵對雙方都已偃旗息鼓,平日裡充滿戰争氣息的江面因為漫天大霧而顯得異常平靜。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諸葛亮正叫軍士在江面上魚貫而行進入曹軍陣營。曹軍不明就裡,隻能以亂箭齊射,抵擋前來的大軍。等及天明,曹操才知道上當中計了,但亦無可奈何,隻能看着諸葛亮載着箭矢滿載而歸。
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這個故事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還邀請了一人一同前往。與泰然自若的諸葛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人神色慌張、惴惴不安,時刻擔心有生命之虞。直到諸葛亮取回了箭,他緊張的心理才得到緩解,并對諸葛亮的才智欽佩不已。
此人是誰?他便是東吳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魯肅。
魯肅?在小說中似乎并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并且他平庸無奇,隻能算是一個老好人,而且經常被諸葛亮玩弄,然而他自己卻并不知道。不僅如此,他還膽小無能。“單刀赴會”一事最能說明這一點。
原來,劉備曾答應取得川蜀大地之後,便歸還荊州,哪知劉備卻出爾反爾,并不打算歸還荊州。東吳上下絞盡腦汁,卻絲毫沒有辦法。憤慨的孫權訓斥當初提議将荊州借給劉備的魯肅。魯肅感到難堪,于是想到了一個辦法,他邀請關羽過江赴宴,在宴會上魯肅神不知鬼不覺地埋伏下軍士,趁關羽不注意的時候将他殺死。
此時的關羽已經名滿天下,再加上他深知大義所在,于是他大義凜然,義無反顧地赴約。酒席上關羽假裝醉酒,他将周倉手中的刀接過來,又挽住魯肅的手,走到江邊之後,便登上事先準備好的船,揚長而去。此時的魯肅早已被吓得魂飛魄散,六神無主。他的膽小和無能由此可見一斑。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魯肅形象。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畢竟是一部小說,故事中許多人物與真實的曆史大相徑庭,像魯肅,就是一位被嚴重扭曲的人物。
魯肅,字子敬,172年出生在臨淮郡東城縣,其家族是一個士族家庭,不過,年幼的魯肅卻從家庭中得到多大的好處,因為在他年幼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全靠祖母撫養長大。長大後的魯肅長得體貌魁偉,再加上家境殷實,因此魯肅性格豪爽,仗義疏财,喜交天下名士。周瑜曾有一次向魯肅借糧,魯肅爽快地答應将其中的一倉糧食借給周瑜,周瑜大為感動,從此二人成為了刎頸之交。
因為魯肅的名聲,所以不少人都想招募他成為自己的幕僚,例如袁術就曾許諾給魯肅一官半職,但魯肅了解到袁術終非是成就大事之人,于是沒有答應。
所謂“良禽擇木而栖”,當魯肅在找尋用武之地的時候,周瑜勸他跟随自己一起投奔東吳集團,就這樣,魯肅與200年第一次見到了孫權。
此時的孫權血氣方剛,但因為繼承父兄事業,根基未穩,對于謀取天下尚未有更深的認識,魯肅見到孫權之後,就撥雲見日般地為孫權指明了一條道路。魯肅認為,如今天下大亂,人人都渴望建功立業,漢室複興已不大可能,但曹操勢力強大,難以與之抗衡,眼下惟有先守住江東,然後滅掉劉表、黃祖等勢力,然後占據長江地利,最後才能問鼎天下。這一規劃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是等量齊觀。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又準備統一南方,為了抗擊曹操,劉備集團和東吳集團聯合,抵禦共同的敵人。在這個過程中,魯肅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之後他又積極奔走,是孫權計劃的執行者。赤壁之戰前夕,他又幫助周瑜出謀劃策和指揮,赤壁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魯肅的功勞。
210年,周瑜病逝,周瑜臨終前舉薦魯肅代替自己統兵。魯肅不負衆望,他積極治理軍隊,路口的人馬擴至上萬餘。此後,魯肅又跟随孫權征戰,期間多有戰功,例如214年就攻破皖城,并擔任橫江将軍。公元217年,魯肅病逝,時年46歲。
由魯肅的經曆可以看出,魯肅絕非是昏聩無能之輩,他具有高超的眼光,懂得顧全大局,而且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同時他還舉薦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對東吳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才,為何到了《三國演義》中卻成為了一個老好人,甚至是無能之輩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作者取材的局限性,同時與當時人們重視土地有關,人們認為土地不能輕易讓給别人,魯肅建議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這讓人們很難理解,于是人們自然認為魯肅是一個傻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擁劉”的思想傾向。為了擡高劉備集團,自然要貶低其他集團的人物,魯肅與劉備、諸葛亮多有接觸,為了突出二人的形象,自然而然的,魯肅成為了陪襯品,因此,魯肅不堪的形象也在情理之中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