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讓鹽堿地變成良田?圖集 新華社長春10月11日電(記者李雙溪)在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龍沼村,一邊是白花花的鹽堿地,一邊是金黃色的稻田,農戶李國笑逐顔開經過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組織的測産,今年他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水稻,最高畝産659.7公斤,比其他鹽堿地田高50%,相當于成熟水田的産量,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科技如何讓鹽堿地變成良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圖集
新華社長春10月11日電(記者李雙溪)在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龍沼村,一邊是白花花的鹽堿地,一邊是金黃色的稻田,農戶李國笑逐顔開。經過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組織的測産,今年他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水稻,最高畝産659.7公斤,比其他鹽堿地田高50%,相當于成熟水田的産量。
近年來,吉林西部通過土地整理和農業科技推廣,使昔日鹽堿灘成為藏糧的寶地。李國介紹,今年3月,他承包了143公頃鹽堿地種植水稻,其中有36公頃使用了新型土壤調理劑,長出的水稻比其他水稻植株高出一截,産量也更高。“這種調理劑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平衡土壤酸堿度。”李國說。
據大安市自然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金有介紹,測産的地塊是大安市自然資源局2017年組織實施的大安市龍沼鎮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項目當年改良獲得成功,但在第二年發包後,種植戶沒有按要求進行田間管理,出現了返堿現象,造成一些地塊減産甚至絕收。
鹽堿地實現高産得益于農業科技的應用。2020年初,全國勞動模範宋福如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利用有機矽調理劑進行鹽堿地改良試驗。“我們提供了返堿較嚴重的三個田塊,pH值平均在9以上,面積約500畝。”李金有說,試驗田實現了平均畝産650多公斤,pH值已經降至7.5左右。
大安市目前有13萬多公頃未利用地,其中絕大多數為鹽堿地。近年來,大安市實施了國家重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總投資18億元,新增耕地70.27萬畝。通過土地整治,開發水稻種植面積1.4萬公頃,年産水稻5000萬公斤以上。
除了在工程項目上治理鹽堿地,大安市還積極引進科研團隊。近年來,引進了10餘家擁有土壤改良技術的企業和科研院所,成功研發了以藥治堿、以肥調堿等多項專利和實用技術,促進了鹽堿地的開發與利用。
現場參與測産的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榮表示,通過持續長期治理和改造,我國黃淮海、東北等地區的中、低鹽堿度鹽堿地被大面積改造為良田,有些已達到噸糧田水平。
責任編輯: 薛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