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漢字背後都有着豐富的中國文化内涵,等着我們去閱讀、去探尋。
圖〡《雙法字理》,一部講述中國漢字文化根源的科普圖書
今日漢字主角:奂喚換渙煥瘓甪1
“奂”字繁體為“奐”,從古文字形可以看出它是“角”字下面一個表示人的“大”字,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伸開雙臂手捧号角,正在吹号角的樣子。這就是“奂”的造字本義。
圖〡“奂”的字形演變(最後一個為繁體楷書)
加上口字旁,則表示大聲呼喚。
人們吹号角發出巨大的聲音,這個巨大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呢?是氣聚與散的過程。吹氣時,氣流由角的小口進入,再由大口散發,于是“奂”有“聚而散”的意思。
号角聲音的不斷發出,就是聚散的交替進行,也就是不斷換氣吹奏。
漢字中有很多字,本身就有正反、陰陽的意思,如受與授、争與掙、魚與漁等,後再加偏旁以示分别。
“奂”是吹号角之意,所以有召喚之意。一聲集合為聚,兩聲修正為散,即使在早期的戰場上,軍隊的整體行動都以軍号為指導,有集結号、沖鋒号、炊事号等。有一部比較著名 的戰争題材的電影就名為《集結号》。
吹号角的聲音因氣息的長短大小,号聲可長可短、可大可小,進而演繹出高亢激昂,或婉轉悲傷,樂章在高低間輪流變幻,給人一種變幻莫測的美妙感覺,即“美輪美奂”。真沒想到,這個詞意竟是這樣來的~
今天,人們依然有專門的小号獨奏,如《思念曲》《獻花曲》《馬賽曲》等。
2
當“奂”逐漸表示聚散的變幻、交替時,于是另加表示聲音的“口”造了“喚”,指号聲的召喚,人們的呼喚。
人們最初召集在一起是為捕食和交換食物,于是加“手(扌)”造了“換”,表示交換、換取的意思,輪流替換、交換,就是輪換。
“渙”字加了三點水,表示與水有關。水由高處往地處流,不是聚成水池,就是散成水流。且一輪輪圓形的水波紋,不是水面的散開,就是水面聚合。
于是,“水”與“奂”合成“渙” 字,多指“渙散”,畢竟覆水難收。
“煥”字加了火字旁,表示與火焰有關,指火焰由裡往外發出的光茫與熱量,有“煥發”的意思,形容一個人滿面春光就是“容光煥發”。
3
“瘓”字加了病字頭“疒”,表示與病變有關。
一個人本來内有精神外有容光,精神煥發,結果因生病而一蹶不振,神散光失,身體癱軟沒有力氣了,這就是“癱瘓”。
中國文化講究“中庸”,處處體現陰陽,最忌諱因極端而導緻的“物極必反”或“過猶不及”,是以“用當為神”。
一個人精神煥發自然是好,但亢奮過頭之後,就會一蹶不振,便是因“煥發”消耗光了神而内心“癱瘓”了。
所以萬事适可而止,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之間的授受也應是如此。關于“角字家族”,我們就講到這裡。
4
結尾處,再介紹一個“甪”字。
“甪”讀音為“lù”,字形與“角”極為相似,今用于地名,如江蘇蘇州的甪直,浙江海鹽的甪堰。
“甪”是什麼意思呢?角字頭少了一半,就表示尖角不尖、兩角不全,所以上面部分是個殘角的樣子——表示獨角,而它的讀音為“lù”,也與“獨”相近。
甪(lù)在現代《辭海》裡的釋義是:“角”字的變體與異讀。而在明代《字彙》中對“甪”的釋義其一則是:獸名。
在古代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便有一種獨角神獸名為“甪端”,其頭頂端立一隻角,在蘇州甪直就有關于祥瑞“甪端”的傳說,又因本地有一重要口岸為直港,故名“甪直”。
甪端(lù duān)這種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長有一角。據說甪端能夠日行一萬八千裡,通四方語言,而且隻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
這個傳說寄寓了中國民衆心中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今天,那裡還立有一座“甪端”的石雕像,用以守護那片小鎮。
○〢關于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