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大道生出了宇宙萬物,萬事萬物都遵循着大道的一個規律去發展。大道消除萬事萬物的時候,滋潤着萬物,卻沒有向萬物索取,這是一種大道的智慧。萬物生長都是符合了一個自然的規律,這樣的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一種随和低調謙遜的狀态。
《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意思就是說,道是永遠不做作的,他是無所不能的。如果我們能順從自然大道,就會無災無害,甚至會永垂不朽。違背了大道的規律就會受到懲罰,對于整個生态環境來說,道德經中就認為那些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的人,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破壞了生态平衡,這樣就是違背了大道的發展規律。
而對于為人處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人生中,随着内心的私欲妄為,也是違背了大道規律的一種狀态。所以說道德經中就提倡了無為而治這樣一個理念。
老子強調的,無論是治國還是為人之道,都是在于無為而治。無為,是用一種淳樸的狀态發揮事物本來的自由自在,發揮他們自然的狀态。這都是無為的内涵,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靜,樸,無欲都是無為。
《菜根譚》中,所說這樣一句話: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大自然的氣候是變化多端的,溫暖的時候,萬物生長寒冷的時候,萬物就失去了生機。做人的道理也跟大自然一樣,一個性情高冷冷漠的人,他得到的福分都是淡泊的。而那些性情溫和随和之人又樂于幫助人的人,他們得到的回報還很多,福報也很長久。
這裡所說的,也是從大自然的一個狀态,引申到為人處事的智慧當中。大自然的狀态例如毀林開荒,違背了大自然萬物的生長,破壞了生态平衡,最後遭殃的還是自己。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多端,溫暖的時候生長,冷清的時候退卻,這樣也是一種自然智慧。
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大家都懂。當一個人性情高冷冷漠的時候,他就會給自己帶來災禍。一個太過于高傲之人,他沒有什麼好的人緣。而一個性情溫和的人,他們待人處事的時候,對于做人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态,而是謙和低調,這樣的人人緣很好,所收到的福報也很多。
就好像和《道德經》中的智慧一樣,闡述的也是一個人用一種謙虛真樸的狀态來為人處事,便是一種最好的狀态。這是符合了大道的規律,就好像水的狀态一樣低調,滋潤了萬物而沒有向萬物索取,他們便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無為狀态。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樣的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