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看古人過年的講究,我才發現自己也太無趣了!
小年夜祭完了竈神,對于即将到來的春節,大家有沒有準備好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在為中國人一年中最最最最重要的節日“厲兵秣馬”了吧!(激動的搓手手ing)
崇祯《嘉興縣志》:“……廿四日為小年夜,掃屋塵,用花糖粉團祀竈,曰送竈。”
光緒《容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夜,用饴餹錢楮祀竈神,謂之竈君上天,亦曰祭竈。”
其實呢,由于各地風俗不同,小年夜的具體時間也各不相同,但“祭竈”的傳統倒是一緻的~
有道是“自古人間有閑情”,都說中國是“吃貨”大國,其實呢,我們不但“會吃”還“會玩”,世界上不少遊戲都有中國古人遊藝的影子,數十上百種的遊戲各有特點淵源,而每逢節慶團圓日,正是我們遊藝活動閃亮登場的時間!
所以說啊,過節隻會打麻将、放煙花、看手機?别那麼無趣了!來和小印一起看看這些眼花缭亂的傳統遊戲吧!
酒桌上,玩點啥?
中國人的過節方式,總是少不了一頓宴席。
先秦時期,《詩經》中就有大量描繪宴飲的詩歌,像是《小雅·南有嘉魚》便有“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的句子。禮經之中,《儀禮》有《燕禮》講述宴會賓主之禮、《禮記》有《燕義》論宴飲之意義重大,總之呢,都對宴會觥籌交錯中,達成的信任與和睦表達了美好的期許。
當然啦,先秦古禮繁複,又多賦予政治意味,和今日還是大不相同的。
于是乎,中國的酒桌文化也格外的受到大家的關注。
然而,由于酒桌上之陋習醜聞頻見于新聞,如今”酒桌文化“一詞登場,往往使人聯想的都是些勸酒酗酒的負面形象,更有人以中國”酒桌文化“自古如此,不顧形象、大放厥詞。
古人:我不是,我沒有,别亂說。小印表示,喝酒也是要遵守”基本法“的嘛!
各位看官到這裡也許就要迷惑了,那酒桌上除了喝酒、聊天、講八卦,還能做點什麼呢?
古人:看看我們的宴飲活動,真的是超級豐富的!
是的,就“吃飯”這一事,中國古代着實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遊藝活動。比如,在文人間最有市場的遊戲之一,便是行酒令。
想必大家對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都不陌生吧?《紅樓夢》中就多次生動的演繹了賈府宴席上,寶玉與衆人行酒令的場景。而林黛玉與史湘雲聯句,寫行酒令的盛況,便是“分曹尊一令,射覆聽三宜。骰彩紅成點,傳花鼓濫喧。”
所以說,酒令是什麼呢?又該怎麼行?
其實,嚴格意義上,酒令并不是專指某一種遊戲,而是一類遊戲的統稱。就像上面聯句中所講的那樣,骰子令、射覆、猜枚、擊鼓傳花、投壺雲雲皆是酒令的範疇。
而最早的“酒令”,與宴席上設置的監督參與者不要喝太多,以防失态擾亂禮法的”監“、”史“等令官有關,是一種”喝酒的命令“——令出必行,違令罰酒。如此,在”令官“的調和之下,飲酒的頻率便可收放自如了。
籌令,是最最最常見的一種。古人将飲酒飲酒規則和令詞刻在竹木等材質的令籌上,放在簽筒内。令官先飲酒一杯,宣布行令開始,大家便依次輪流搖抽一支,按照令籌的标注進行回答。
令詞也是種類繁多,像是占花名——每根簽上畫有花草,附一句舊詩,抽到便按照簽上說的進行。捉曹操令也十分有趣。先從制作令籌開始,令籌有十二根,上面分别寫着諸葛亮、曹操、蜀五虎将、魏将五位。參與者為十二人,分别抽一支,作為自己的身份,不能告訴别人。抽到諸葛亮的人開始點曹操,第一次就猜到了,便依諸葛亮的要求”重罰“這位曹操,若是第二次就減輕罰的程度,依次遞減。如果點到的是蜀将,便可使他幫忙指出曹操,如果是魏将,就發令讓蜀将之一與其猜拳,以此類推。
射覆,也是一種酒令遊戲,它的核心就是——”猜“。
這樣看來,其實射覆遊戲,就是圍繞一個大家心底知道的謎底,互相對暗号,對上了,就成了。
麻将”複古“?牌九來湊!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慶餘年》 不知道大家都看了沒?而要說小印覺得十分好笑的片段之一,便是範思轍見誰想和誰推牌九的場景。
小印不禁發問,牌九是什麼?它和麻将,有什麼關系嗎?
關于牌九的來源,要追溯到北宋宣和時期,當時出現了一種稱為”骨牌“的遊戲用具。每副骨牌有32張,分為文子和武子。
成雙的牌是文子,包括天、地、人、鵝三長四短共11種牌,每種兩張,這便有22張牌,另有10隻牌并非成雙的便是武子啦。
雖然聽起來有點雲山霧繞的,但是牌九其實玩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不論是大牌九還是小牌九,重心就是——“比大小”。
最大的牌的組合,叫“至尊寶”,接着是“天牌”、“地牌”、“人牌”、“和牌”、“梅花”、“長三”、“長二”、“虎頭”等等對子,而不能組成對子的雜牌,便更小了。
推牌九的時候,大家輪流坐莊,莊家把牌堆好,投出點數,參與者按次序取牌,分别和莊家比較大小。
小牌九更容易些,每人隻需摸兩張牌比較大小就好了。
同樣用到上面說的骨牌宣和牌,天九則是另一種玩法,雖然也是比較大小,但更為複雜。
參與的人數上,和打麻将一樣,天九是四個人一起。
先擲骰子,依據點數摸牌打牌。除了文武牌的區分,文牌之下,又有大牌、長牌、短牌三種。同一類牌中,大牌可以打小牌,但不同類的牌不能互打,長牌可以打短牌,短牌則依據點數區分大小。
感覺聽起來隐隐約約有些熟悉是不是?好像和我們現在的打撲克很像,都是跟牌,隻是有時并非明面,而是墊在下方牌面朝下,所以不到最後的“結”,誰也無法知曉究竟誰勝誰負。
說完了宣和牌,我們說說默和牌。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來源卻是大不相同!
默和牌屬于“馬吊牌”系統,若是上溯,則可到一種稱為“葉子戲”的遊戲。
葉子戲的起源,那可是百花齊放,或有人說與漢代行軍消遣有關,也有人說其實唐代的酒牌才是它的誕生地。當然啦,不論緣起如何,葉子戲在唐五代時期,是相當的興盛了!無論男女老少,宮廷深院還是街巷鄉裡,這種畫着人物,寫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還有神仙鬼怪的典故的漂亮畫片,可謂“歲歲長相見“了!
”葉子戲“在當時有多Fashion?看看南唐後主李煜的妃子小周後吧,她最主要的作品,便是講述”葉子戲“玩法的《擊蒙小葉子格》了!
明朝天啟年間,葉子戲演化成了馬吊牌,出現在大衆的視野裡。馬吊牌講究“運智用巧”,馮夢龍作《牌經十三篇》道“凡牌在人手……可欲擒而故縱者餌也……藏盈而出虛者……棄少而用多者……”如此雲雲,對打馬吊的技巧娓娓道來。小印表示,“不務正業”的如此認真,講真令人拜服!
到了清代,馬吊牌的一支簡化成了牌面隻有”萬子“”索子“”文錢“三門,這便是默和牌。清中後期,”看竹“出現了。
為什麼是”看竹“?這便不得不提王羲之癡迷竹子,以至于發出“何可一日無此君”的感歎。清末之人癡迷“打麻将”有如王羲之之愛竹,于是,有了這般雅号。
麻将也好,牌九也罷,其實都是中國傳統遊戲中的牌戲,雖然并非同源,但都在機緣巧合之下漂流到海外,前者有日本麻将、美國查理士頓麻将、菲律賓麻将等等流派,後者則随着意大利傳教士多米諾去往米蘭,成為了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多米諾骨牌”。
花草百物,趣味幾多!
食用須知:本部分較适用于假期期間的南方朋友與立春過後的北方夥伴。
中國古人對自然風物有着天然的親近感。從前,天氣轉暖的時節,人們便成群結隊的去往郊外,開始了名為踏青的活動。譬如說唐代吧,因為自上至下對于花的熱愛,春遊活動最盛大的,就是賞花。
春暖花開之際,唐人們便攜酒跨馬、輾轉于花圃園林之間,若颠若狂。“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盛況如此,一舉促成了花市的誕生。
沉醉自然的詩意中,在對美景百物的追逐中,“鬥百草”、“鬥花”、“鬥茶”等諸多遊戲産生了。
在古代,“鬥百草”原多是女子孩童之遊戲,也有成年男子同玩。白居易《觀兒戲》作“拂塵複鬥草,盡日樂嬉嬉。”這是孩童作“鬥草戲”。
李清照《浣溪沙》有“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正是室外女子笑語晏晏,鬥草取樂的景象。
“鬥草”可分為武鬥和文鬥兩種。
“武鬥”的方法就很簡潔明了啦,兩人分别持一根草,兩手拽住一根草的兩端,兩根草相交,進行拉扯,先斷者輸。
可見,“武鬥”鬥的是草的拉力與韌性,可以随時開張。
“文鬥”就有更多名堂了。比如說,可以鬥采集花草的數量,收集越多、門類越全,越好,品種奇特,名稱好聽,越佳。
什麼叫名稱好聽呢?古人雲:“以吉祥而少見者勝。”
像是有草名為“遠志”,有草名為“忘憂”,人生在世,誰能無憂?若可忘憂,自然是美事,于是略勝一籌。
另一種常見的“文鬥”,又稱為“口鬥”,主要是對花草的名字。
這些花草既可以是實際采摘的,也可以是憑空來源自腦中的知識儲備,亦虛亦實。
“口鬥”怎麼鬥?
參加遊戲的一方先說一種花草的名稱,對方就像對對子似的,以另一花草的名稱相對。
小印出“君子竹”,看官可對“美人蕉”。小印出“狗尾草”,那便可對“雞冠花”。小印出“觀音柳”,答者将言“羅漢松”。
如此講究對仗,一直對下去,直到對方答不上來為止。
“鬥花”也與“鬥百草”類似,講求的是花之品性,花之奇與花之多。
《開元天寶遺事》就記載了長安王士安鬥花的故事,書中講:“長安王士安,春時鬥花,戴插以奇花者為勝,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備春時之鬥也。”着實“備戰”充分。
除了上面的這些遊戲,傳統遊藝活動中,古人仿佛秉着萬物皆可拿來一鬥的理念(?),還有“鬥雞”、“鬥蟋蟀”、“鬥香”等等,前兩者在培養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後者則頗有詩意栖居的意味。
看到這裡,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和小印一樣,想要get古人同款遊戲活動了呢?
(圖片來源印客美學及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