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處帝都,北京美食衆多,各種風味小吃更是令人垂涎欲滴!不管是來北京旅遊的,或是工作在北京、地道的老北京人等,都要利用一切機會品嘗如下24種老北京風味小吃。
豌豆黃、驢打滾、芸豆卷、艾窩窩
驢打滾、芸豆卷、艾窩窩
1.豌豆黃
豌豆黃,為北京春夏時節的一種應季美味。源于民間小吃,後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代宮廷。因頗受慈禧喜愛而出名。按傳統習俗,老北京人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要食用豌豆黃。其分為宮廷和民間兩種。清宮的豌豆黃,是以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将豌豆碾碎、脫皮、洗淨,煮爛過篩成糊,糖炒,凝固後切塊而成。其色香味俱佳,是不可不嘗的美味。
豌豆黃
豌豆黃
2.芸豆卷
芸豆卷是北京民間小吃,同豌豆黃一起流傳入清宮。其卷形似馬蹄,分為甜、鹹兩種:甜的沙涼細糯,鹹的綿軟可口,實為不可多得的美味。相傳一天慈禧在北海靜心齋的院子裡納涼,忽聽牆外傳來一陣敲打銅鑼的叫賣聲。慈禧便問她身邊的侍女,外面是幹什麼的。侍女告訴她是賣芸豆卷的。慈禧便立即叫身邊的宮女給她買一些嘗嘗。當時天氣很焖熱,慈禧品嘗後,感覺清爽适口、香甜細嫩,入口即化。于是就把這個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小吃。
芸豆卷
3.驢打滾
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本是一種滿族八旗子弟喜歡吃的黏食,後成為老少皆宜的大衆小吃。其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非常好看。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形象地描繪了驢打滾的做法:“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制作時,需将黃面團在豆面粉中滾過。這一過程頗似野驢打滾,故名“驢打滾”。據說,驢打滾的來曆與乾隆寵妃香妃有關。
驢打滾
驢打滾
4.綠豆糕
綠豆糕是老北京傳統特色糕點之一,屬消暑小食。炎熱的夏季到來時,用綠豆做成的綠豆糕就成了最好的消夏小吃。綠豆又叫“青小豆”,具有清熱解毒、祛暑止渴、保肝益腎、美膚養顔的功效。用綠豆粉作為主料,配以豌豆粉、桂花和黃砂糖,做出來的綠豆糕細潤緊密、清香綿軟,是深受百姓喜愛的傳統糕點之一。
綠豆糕
5.艾窩窩
艾窩窩,是老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之一。每年農曆春節前後食用。其是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食品。《燕都小食品雜詠》載:“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艾窩窩色澤潔白如霜,質地細膩黏軟,餡心松散香甜;營養豐富,美味可口,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之功效,深為民間百姓喜愛。
艾窩窩
艾窩窩
6.爆肚
爆肚是老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早在乾隆年間就有關于它的記載。在北京,經營爆肚的多是清真餐館和街邊小攤販。清真餐館的爆肚收拾得幹淨,作料也齊全,尤其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爆肚是用鮮牛肚或鮮羊肚通過油爆或水爆的方法做成的。制作時首先需要将“肚”洗淨,再将其切成條狀或塊狀,最後以沸水爆熟。爆肚出鍋後還要加上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調料。爆肚質地鮮嫩,不油不膩,口味香脆。
海碗居爆肚
北平樓爆肚
7.炒肝
炒肝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最初,吃炒肝講究順碗沿抿并搭配着小包子一塊吃,但現在吃炒肝早已沒有了那麼多講究。
炒肝是以豬的肝髒、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制作時須先将豬大腸用堿和醋洗淨,盤成捆用繩紮好後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至筷子能紮透時撈到涼水中洗去腸表皮的油,切成小段備用;再将豬肝洗淨切片備用;将熟豬油倒入炒鍋内,用旺火燒熱放入大料,再依次放入黃醬、姜末、醬油及蒜泥,炒成熟蒜泥備用;将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在一起炖,最後放入豬肝、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等調味料攪勻,待湯沸後,立即用澱粉勾芡,再煮沸即成。炒肝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為必嘗美味!
炒肝
8.炸灌腸
炸灌腸,也有人叫炒灌腸,是老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進澱粉、碎肉制成的。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煉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灌腸的制作工藝發生了變化。現在,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個長長的澱粉腸。
炸灌腸就是将成型的灌腸切片,在炸至兩面冒泡變脆時,即取出澆上拌好的鹽水蒜汁趁熱吃。灌腸色澤金黃、外脆裡嫩、鮮香适口,蒜香辣味濃郁。
炸灌腸
9.豆汁、焦圈
豆汁是北京地區流行的一種風味小吃,主要流行于冬、春兩季。喝豆汁通常要就着辣鹹菜、蘿蔔幹、芝麻燒餅或焦圈一起享用。這樣吃起來可謂是酸、甜、苦、辣、鹹五味具有;再加上焦圈的香,真是人間極品美味。其以綠豆為原材料,富含豐富的粗纖維、蛋白質、維生素C及糖分,有祛暑除燥、清熱去毒、健脾開胃等功效。
焦圈,北京風味小吃之一。豆汁就焦圈,成為老北京的最愛。其大小如碗口,形似西方的炸面包圈,口感酥脆。當時做焦圈最出名的有邬殿元、王文啟、馬慶才師傅。
豆汁具有色澤灰綠,味道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焦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镯,焦香酥脆,口感極佳。
豆汁、焦圈
豆汁、焦圈
10.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是京津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傳統的冰糖葫蘆用山楂(又稱山裡紅)穿成,後來逐漸出現了用山藥、黑棗、橘子、蘋果、菠蘿、葡萄、草莓等為原料制作的冰糖葫蘆。另外,冰糖葫蘆雖然名字中有“冰糖”二字,但其原料用的卻是普通的綿白糖。将其稱為冰糖葫蘆,主要是因為制成的糖葫蘆在山楂果上覆蓋着一層晶瑩剔透的糖殼,看起來非常像結在果子表面的一層冰的緣故。冰糖葫蘆色澤紅豔、冰脆爽口、甘甜回味。
冰糖葫蘆
11.炸醬面
老北京炸醬面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也是老北京人最愛吃、最常吃的主食。做炸醬面首先就得炸醬。北京人在家做的炸醬講究用六必居的黃醬配天園醬園的甜面醬。肉要選半肥半瘦的五花豬肉,配上蔥、姜、蒜放在油鍋裡咕嘟出香味兒。至于菜碼,老字号飯店裡要根據季節擺上各種菜絲、菜段和豆類,稱為“全面碼兒”。普通家庭裡備的菜碼,黃瓜絲、小水蘿蔔絲、豆芽菜和大蒜必不可少。不同的菜碼和炸醬、調料放在一個個小碟子、小碗裡,煮好的手擀面盛在大碗裡,碟子繞着大碗擺好,就能上桌吃了。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每到夏至這天,老北京人必吃炸醬面。而到了春節,炸醬面配上泡好的臘八醋,那味道就更香啦。
炸醬面
炸醬面
12.肉末燒餅
曾經是清宮中的禦膳,又名“圓夢燒餅”,它象征着夢想成真,并有祝願吃到它的人健康長壽、升官發财的寓意,被譽為北京小吃中的精品,享譽京都數十年。它的做法相當獨特,與一般市面上見到的燒餅做法不一樣,它将發面和好對堿,加一點白糖揉勻,揪成小坯子,然後将坯子用手掌在案闆上壓成圓片,再另用2克左右的面揉一個小面球沾上一點香油,放在圓片中央,把小面球包進去後,用手按成5厘米厚的扁圓形餅,餅上刷上點糖水,粘上芝麻仁的一面朝上,放在餅铛裡用炭火烤熟。放小球的目的是為了在吃的時候能完整地掰開,以利于加炒肉末。
北海公園禦膳房肉末燒餅
頤和園聽鹂館肉末燒餅
13.小窩頭
金黃的窩頭和雪白的饅頭是老北京人餐桌上最重要的兩樣主食。舊社會窮苦人家吃不起白面饅頭,主要就吃棒子面(玉米面)做的窩窩頭,有時還會往棒子面裡摻些野菜一起蒸着吃。“窩窩頭就鹹菜”也能成為一餐。不經過發酵的死面窩頭很不容易蒸熟。但将窩頭做成上小下大、上尖下平的圓錐狀并在底部挖洞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百姓餐桌上擺得是粗糧做成的大窩頭,宮廷禦膳裡也有細面做成的小窩頭。小窩頭用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黃豆面、栗子面混合制作而成,形狀與大窩頭相仿,隻是更加精緻玲珑。小窩頭是甜口的,裡面往往要加大量的白糖、桂花等物,吃起來是面香伴着甜軟。
頤和園聽鹂館小窩頭
14.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小吃,起源于城南的南橫街。相傳因舊時的普通人吃不起肉,所以就用動物的下水來代替,沒想到卻因有着特殊的味道而名揚京城。
鹵煮火燒在北京是一種盡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将火燒和炖好的豬腸、豬肺放在一起煮(有時也用豬腰子)。具體制作過程是這樣的:把處理好的豬小腸和豬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種香料、調料配制的鹵湯煮,八成熟時放入生面火燒、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腸、肺爛熟,火燒煮透又不脫形的時候撈出,小腸切段,肺、火燒、炸豆腐切塊,澆鹵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據口味自行添加。鹵煮火燒,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滿口脂香。
門框胡同百年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
15.褡裢火燒
褡裢火燒是北京常見的一種食品,它不僅曆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故一直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之一。其制作時,要先将和好的面揪成黏劑擀平,裝進用蝦肉、海參、豬肉及各種佐料加好湯拌制的餡兒,折疊成長條;再将其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吃時若配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其味更是獨具特色。
因其制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燒。褡裢火燒色澤金黃,外焦裡嫩,鮮美可口。
褡裢火燒
16.門釘肉餅
門釘肉餅,又叫門丁肉餅,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清真小吃,因其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而且據說門釘肉餅有吉祥的含義。
門釘肉餅的做法和一般的餡餅區别不大,隻是餡餅是扁的,而門釘肉餅則是高約3厘米,直徑5厘米的圓柱體。餡傳統上是牛肉大蔥。其選擇牛肉的上腦和鮮嫩肥瘦相間的部位剁成餡,調以香油、洋蔥、鮮姜、花椒等輔料拌制,用精白面粉和成松軟面皮,包成像宮廷紅門上的門釘形狀,直徑4厘米,厚2厘米,放在铛中煎烙成熟,可算得上皮薄餡足的一種美食。由于門釘肉餅油很大,而且牛油很容易凝固,因此講究趁熱吃口感好。但是趁熱吃小心燙嘴。吃時最好淋上一些醋,既能去除油膩的感覺,又能帶來更好的口感。門釘肉餅外焦裡嫩,清香潤口,咬一口鮮湯四溢,風味獨到。
門釘肉餅
17.糖卷果
糖卷果是老北京點心中的名品,是從回族流傳出的清真點心,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另外,它也是一道藥膳。其主料為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富含蛋白質、纖維素和維生素,且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等功效。
糖卷果
18.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又叫姜汁排叉,不僅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從其名就可知道,姜絲排叉原料中一定有姜,其名也因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
制作姜絲排叉時用鮮姜去皮剁成細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面成團,揉至勁道有力。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排叉條,将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将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姜絲熬開後撈出姜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入糖、桂花,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絲熬出的桂花饴糖中過蜜即可。姜絲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
姜絲排叉
19.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其主要以砂糖和面粉制成,是一種清真食品。有詩雲:“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蜜麻花不是擰出來的,而是先在面塊中間開一個小口,再将面塊的一邊翻向另一邊,形成一個類似人耳的形狀,“糖耳朵”的俗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糖耳朵
20.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 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精選原料,貨真價實,深受中外顧客的青睐。
相傳遠在明朝的崇祯年間,有個叫劉大順的回民,從南京随糧船沿南北大運河來到了古鎮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東的通州區。劉大順看到通州鎮水陸通達,商賈雲集,是個落腳謀生的好地方,于是便在鎮上開了個小店,取名叫“大順齋”,專制作銷售糖火燒。至清乾隆年間,大順齋糖火燒就已經遠近聞名。為保持傳統特色,選料制作相當講究,制作的師傅們堅持面要用純淨的标準粉,油要用通州的小磨香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産的甜桂花,再如必不可缺的紅糖和芝麻醬,也是專購一地,絕不含糊。糖火燒色澤淺褐、香甜味厚、綿軟不黏、香酥可口。
糖火燒
21.茶湯
茶湯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相傳源于明代,因用水沖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如今,茶湯主要有山東茶湯和北京茶湯兩種。其中,北京茶湯更具傳統風味。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的佳句。可見,茶湯在北京人生活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茶湯的原料是蒸熟的糜子面,賣時再以滾水沏成糊狀,加上紅糖、白糖、桂花等佐料,吃起來香甜可口,給人以親切之感。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細膩耐品。
制作茶湯原料及用具
海碗居茶湯
22.面茶
面茶是一種流行于京津地區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其不是茶湯,是将小米面煮成糊狀,盛到碗中,然後在它的表面淋上芝麻醬制作而成的。喝面茶時,碗裡的面茶和芝麻醬一起流入口中,既有麻醬又有面茶味道,實為人間美味。
北京面茶(李記)制作工具(1899年,李記面茶的創始人李真開始在石景山區模式口一帶走街串巷經營面茶生意)
回民小吃攤——面茶
23.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的一種清真小吃,很受百姓歡迎。馓子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其制作方法為:用面粉加發酵面和水揉在一起,成面團,加糖、蜂蜜,搓成股擰成麻花形或馓子形,入油鍋用七成熟熱油炸透炸熟撈出即成。馓子麻花顔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有人形容說其“嚼着驚動十裡人”。
馓子麻花
24.薩其馬
薩其馬,北京著名京式糕點之一,原是滿族的一種食物,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清王朝建立後,滿族民衆入關,滿漢雜居,這種食品也逐漸被漢族民衆所接受和喜愛。其在過去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
制作薩其馬時,面粉要加入雞蛋制成面條狀再油炸,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制成糖漿後與炸好的面條混合,同時加入葡萄幹等幹果。待涼幹後切塊即成。薩其馬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
薩其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