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采訪培訓?1.理論概述專訪是主持人(或記者)與專門的采訪對象就一定的主題在特定場景進行談話的一種節目形态專訪是采訪的一個類型采訪本屬于記者的基本功,而當設立了專訪的欄目,且固定人員做專訪并貫穿節目始末時,其采訪人就具有了主持人和記者的兩重身份和兩重功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主持人采訪培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理論概述
專訪是主持人(或記者)與專門的采訪對象就一定的主題在特定場景進行談話的一種節目形态。專訪是采訪的一個類型。采訪本屬于記者的基本功,而當設立了專訪的欄目,且固定人員做專訪并貫穿節目始末時,其采訪人就具有了主持人和記者的兩重身份和兩重功能。
專訪以語言交流為本質特征,是人際傳播與大衆傳播結合的産物,具有人際傳播親切可感、雙向溝通、直接反饋的優勢。廣播和電視的主持人專訪這種節目形态,其采訪過程不經過文字符号的轉化加工,而直播的專訪不同于文字采訪,沒有回旋餘地,沒有補救辦法,不能更改,無法剪接,是真實客觀的談話過程的同步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采訪談話過程即節目本身,專訪“過程”即主持節目、完成節目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主持人在專訪中的交談不同于日常生活的随意閑談,不能松散無序,不可信馬由缰,主持人要胸中有數,能控制訪談的主題、結構、節奏、氣氛、時間。
主持人與訪談對象的談話實際上是說給受衆聽的,所以還必須處處考慮到受衆的需求和接受水平、接受習慣。專訪傳遞的信息無論從廣度、深度上都應大于、高于受衆原有的信息占有,否則專訪就失去了傳播的意義。如何使受衆對專訪産生興趣,引起關注,如何方便受衆對比較深奧的新信息的理解,是主持人在專訪中必須考慮和設法解決的。因此主持人專訪在談話的目的性、有序性、時間性、藝術性上都有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專訪的信源信譽,一方面來自專訪對象,一方面來自主持人。那些思想和知識實力雄厚并且對自己職業角色拿捏得恰到好處的主持人,在專訪中,其品格與素質修養方面的個性魅力不僅能獲得訪談對象的好感,有利于訪談的進行,而且也必然得到受衆的好評,與節目相應生輝,成為提高節目收視率、收聽率的關鍵因素。故此,主持人首先要認真做好專訪準備,獲得專訪資格,查閱資料、外圍采訪,繼而在占有信息的基礎上做“認識”和“研究”的功課,而後要做出專訪的語言設計(提問)和非語言設計(采訪時機、環境等);其次,營造輕松和諧的采訪氣氛,激發采訪對象的談話願望,這當然與采訪對象的性格、心境、接受采訪的态度有關,但好的氣氛主要由主持人來營造;第三,與準備工作同樣重要的還有聆聽藝術,高明的采訪有充分的準備,又不局限于預先準備好的問題,能在認真投人的傾聽當中,随時發現可以深人開掘的問題和新鮮的信息(包括鮮為人知的事實、新的觀念、提法等),使專訪内容有獨到的深入的價值。
專訪分為事實性專訪、意見性專訪和人物專訪。事實性專訪,目的在詳盡了解事實本身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認識事情的本質意義。一方面,主持人作為聽觀衆的代言人,在專訪中提的問題應是受衆最想知道的、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另一方面,主持人作為媒體傳播者,其專訪還應同時起到以正視聽,引導輿論的作用。時效性和說明性是事件性專訪的特點。意見性專訪,就社會關注的某類現象、問題或政策,邀請具有代表性、權威性的人士做大跨度的、深入的采訪。圍繞宏觀的背景、事物的發展變化、事物内部的各種矛盾關系、外部各有關因素的影響、客觀的社會效果和作用,以及前景的預測等等,從不同角度發表意見、表明态度,展開多角度、多側面、多層面的交流和不同觀點的讨論。針對性和權威性是意見性專訪的特點。人物專訪,重在對人物内心世界的關注,其精神品格、人生感悟、取得成就的心路曆程、人物的獨特風貌都将給受衆生動感人的啟迪。敞開心扉、深人動情的談話,一件件具體的事情、感人的細節以及蘊含其中的情操、境界,常令受衆心靈震顫,不期然地得到淨化和升華。人文性和深入性是人物專訪的特點。
2.範例及分析
這裡提供一個意見性專訪和兩個人物專訪的作品。
(1)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2002新聞聊天室》主持人李哲勇和夏童做的意見性專訪--《一個志願者之死引發的思考》,2002年12月15日播出:
主持人哲勇:您好,聽衆朋友,歡迎走進新聞聊天室。12月1号,有一位志願者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的留在了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就是剛剛20歲出頭的四川小夥子馮勇。馮勇是中國第一位在志願服務過程中遇難的民間組織志願者,前幾天我們以此為由頭做了主題為“如何建立志願者的保障機制”的一期《時事對白》節目。節目播出之後,我們得到了一些聽衆的反饋,有的聽衆認為馮勇家境貧寒,卻能舍小家顧大家實在是可敬可佩,也有的聽衆認為馮勇的行為固然高尚,但在情理上是說不過去的:自己家裡拿着低保,一年的收入不過兩三千,爸爸喪失了勞動能力,奶奶還要撿破爛補貼家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要離開家,實在是有些令人費解。
主持人夏童:這樣的反饋我們想包含了這樣一個辯題,那就是志願活動當中能力與熱情哪一個更重要一些,這一個辯題也進一步引發了我們對為什麼要做志願者、志願服務活動如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些問題的思考。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覺得有必要再一次把焦點對準志願者。今天我們的“新聞聊天室”就請來了三位曾經去可可西裡參加保護藏羚羊活動的志願者,他們是楊震、胡佳和黃展蘭,歡迎你們。
主持人哲勇:在節目開始之前,我們先聽一聽志願者馮勇母親的一段話。
(錄音)
哲勇:您知道馮勇到可可西裡是做什麼的,您知道嗎?馮勇母親:做什麼事我不知道,他給我打電話,說是保護野生動物的。
哲勇:您知不知道到可可西裡保護野生動物可能有危險,您知道嗎?
馮勇母親:我不知道有危險,但他願意做我還是支持他的。
哲勇:這次去可可西裡,馮勇是不是自己準備了一些錢?馮勇母親:我給了他一些錢。哲勇:您給了他多少錢?
馮勇母親:他走的時候給了八百塊錢。哲勇:您一家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呢?
馮勇母親:我們一家人收入就是兩三千塊錢,現在等于是吃着低保。
哲勇:是補助啊?馮勇母親:嗯。哲勇:有的人可能會說,馮勇家裡生活并不是很寬裕,在這樣的情況下,馮勇不但幫不上家裡的忙,還要拿錢去做一些公益事業或環保的事,這樣做值嗎?如果有人這樣問您,你會怎麼回答他們?
馮勇母親:我就回答他,我兒馮勇值得,他犧牲得光榮。
夏童:今天上節目之前,我們也把聽衆的反饋做了一個編輯整理,現在我們再聽聽他們的觀點。
聽衆A:這個事件我覺得缺乏周全的考慮和科學性,因為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下,不能夠隻有匹夫之勇,不管是安排的單位,還是參加者,都應該适可而止,考慮好自己的條件以後才能去,尤其可可西裡這個地方幾乎是生命的禁區,所以我們不能夠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去做事情。我想環保志願者或者自然保護的志願者有很多地方都能夠發揮作用。現在有一個非常不好的趨勢---所謂個人英雄主義,有很多大學生都希望到自然保護區去,到西部去,到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做志願者,其實在身邊,在大城市照樣可以做。
聽衆B:我不贊成他這種做法,有追求這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贊揚的。但是如果家裡窮成那個樣子的了,還把僅有的一點錢拿去參加這樣的活動,盡管這個活動是正義的,但是還是應該先保護自己。我覺得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各種公益活動當中去,但是就馮勇這個事件看來,我認為他的做法還是有點欠妥。為什麼?因為他的家庭情況和他自己的處境并不算好,他考沒考慮自己的父母還要生活,考沒考慮過自己今後還要發展。
主持人哲勇:楊震,我們的調查你也聽到了,我知道你曾經去過可可西裡,也曾經去過珠穆朗瑪峰拾垃圾。那麼可能有的人認為做志願者是“有錢,或者有閑”,就是你有閑工夫才去做的事情。剛才那些觀點你也聽到了,對這些觀點你怎麼回應呢?
楊震:我認為做一個環保志願者,尤其是去西部,自然條件非常艱苦、惡劣的環境當中去,首先我們自身的身體條件是最起碼的基本因素,一定要保證。第二,确實我們到了那麼惡劣的環境下,我們自身的這些裝備,最起碼像保暖這些裝備一定不能馬虎,一馬虎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像我們所了解到的,在零下三四十度那種狀态,還要在野外過夜,那是很危險的。
主持人哲勇:黃展蘭,一個女孩子去這麼一個惡劣的自然環境參加這麼一個比較高尚的活動非常值得敬佩,你也去過可可西裡,那麼你對剛才這些人的觀點,你的看法是什麼?
黃展蘭:我挺同意某一個人的觀點,也就是你得先看自己的能力能去哪兒,根據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不能說一腔熱情去做什麼事。因為很多時候我覺得人必須得先保證自己的安全,你保證自己的安全,也不會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在保證自己安全之下,再去做一些保護動物,或者保護環境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哲勇:胡佳,我知道你有一個網站,這些網站也有一些志願者,你本人也是因為做志願者,而且參與環境保護而為人所知,那麼你對咱們在“新聞聊天室”裡兩位嘉賓的觀點,以及剛才我們播放的那些人的觀點,你的觀點是什麼?
胡佳:我想這裡特别的一點,馮勇他犧牲是在民間環保組織的志願者體系内,民間環保組織他們手中的社會資源是最少的,實際上他們本身也是一個弱勢群體。這些人本身力量就很微薄,還要冒着風險做這些事,所以我想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更多的關注。另外一點,我們知道馮勇犧牲是一個綜合性的原因。第一他自己大意了,第二我們也應該知道他去那兒選的那輛車車況很差:拼裝的北京吉普。為什麼他開這種車?就是因為綠色江河資源是很少的。還有一點,馮勇自己并不是愚勇,或者選拔他的時候是一個錯誤,他本身是武警戰士出身的,在新疆曾經當過三年的兵,他也很适應高原的氣候。但他穿得太單薄了,而且因為車陷住了,他沒有考慮周全。
主持人夏童:咱們既然談到了這一席話之後,有兩個概念是不是能夠把它确定一下,一個就是對馮勇本身是否具備這個條件去那裡,和到那裡之後是否具備足夠的條件開始他們那天的活動,我覺得這兩點是不是應該更加明确。你們剛才談的比較多的可能就是他不應該那麼盲目的,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在那麼低溫的情況下去工作。你們能不能進一步闡述一下,他本人是否具備做一個志願者的标準?
黃展蘭:我覺得做志願者是不分貧窮或者富有的,其實從身邊做起,你得知道自己擁有多大的條件,才能去做多大的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不是說,你沒有錢你就不能做了,你可以從身邊做起,到處都有保護環境的,到處都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你沒有錢你可以從身邊做起,不一定要跑到這麼遠的地方。我覺得對自己能力的認清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哲勇:其實我們談到的這些問題也涉及到我們下一個層次要談到的,就是志願活動中能力與熱情哪一個更重要。北京國際志願人員協會的秘書長劉軍對這方面很有研究,但是因為他今天要參加一個志願的活動,所以不能來。但在這之前我已經給他做了一個錄音,我們先聽一聽他的錄音,再進行我們的探讨。
(錄音)
哲勇:我曾經在一個辯論賽場看到這麼一個辯題:志願活動中能力與熱情誰更重要,你怎麼去看待這一個辯題?
劉軍:我個人覺得志願服務光有熱情是不夠的,一定要有能力,能力非常重要。我們國家很多志願服務活動隻注重轟動的效果,不注重實際的效果。包括我們很多的青年志願者,他們很多方面隻有熱情,很多方面能力是不夠的,所以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的志願者來講,一定要具有專業性,專業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專業性,光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因為你光有熱情的話,你在提供這些服務的時候,可能會不是當地所需要的一種服務,所以我覺得專業性非常重要,專業性一定要符合當地的需要,你這樣提供的一些志願服務活動才能跟這種需求接軌。
哲勇: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咱們中國的志願者和外國的志願者橫向的一個比較,有什麼異同呢?
劉軍:我覺得外國的志願者相對比較規範化,國際上的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時間比較早,國際志願者組織因為他們比較專業化,他們選的一些志願人員也相對比較專業,很多都是一個專業的人士到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志願服務。從組織結構來講,從對志願人員的培訓、建設方面,他能夠達到一定的專業化,包括他派出之前的一些培訓,使他們對他們将來服務地點的狀況有很深入的了解,這樣他們去服務以後,相對這種适應性就強一些。而且其它的保證,比如人生的保障、醫療的保障都是能跟上去的。
哲勇:回顧志願者行動走過的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現在還需要去完善的有哪些方面?劉軍:因為現在中國的志願服務活動比較年輕,開展時間也不長,所以首先我們怎麼樣能夠确定志願服務組織也好,或者個人的法律地位的問題,就是法規的建立,能夠保證他們的權益的問題,讓社會公衆能夠了解支持這種志願服務,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們國家對志願服務的管理也應該制定出相關的政策,這樣的話,志願服務機構也有一個專業化的問題,另外志願人員也有專業化的問題。我覺得今後中國志願服務活動目前正在蓬勃的開展,越是這種情況,越需要大家冷靜下來,從法律法規方面,從志願服務的管理方面,志願人員的專業化方面,可能都要思考一下,都要做很多的工作。
主持人哲勇:剛才劉軍秘書長談到了志願服務的管理化和專業化的問題,那麼胡佳,你在網站上應該看到過網友對志願管理專業化這方面的言論。你聽到的是什麼?
胡佳:他們很多也是舉國外的例子,像美中友好志願者那些人在采取志願服務以前有長達11個星期的培訓,而且給每個人都配備了各種各樣的防護保障,比如一氧化碳報警器、煙霧報警器、淨化水的這種設備,甚至每個人都有一個軟梯,用來防火用的軟梯,最高能夠到五層樓,發生火災的時候,他都能夠下去。在那裡邊都有專門的醫務顧問,還有安全保障方面的顧問,當志願者産生任何這方面需求的時候,就有人會配合他。這個首先要依托一種很完善的體系。另一方面還要有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在這方面我們确實剛起步,無論在這兩個領域的哪個方面。
主持人哲勇:我知道楊震你的裝備很不錯,因為在出發之前,我曾看了一下。你們在可可西裡的時候,據我了解也曾經遭遇了危險,但是你們安全的回來了,你覺得這裡頭是什麼因素起了作用?
楊震:像馮勇發生的這種狀況,我們在可可西裡可以說發生過多次,像他那種在雪地陷車,還有冰河裡邊陷車這種情況我們都遇到過。但是畢竟當時我們組織巡山的時候是兩台車子,像馮勇是一台車子。兩台車子這是我們上野外巡山的時候的必備條件,隻有這種情況下,你才能産生自救。再一個像我們帶的保暖的東西,如一些棉被還是很多的,衣服大家穿得非常充足。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司機的經驗,像我在可可西裡呆了一個月,可以說天天出去巡山都要坐北京吉普,車況也不是很好。我在北京自己開車已經有七年的時間了,但是我在那裡一個月我沒有摸過一次方向盤,我沒有這個經驗,我就不能去做這件事。如果說做不好的話,反過來會給大家制造一些麻煩。
主持人哲勇:如果說在保障機制這方面做的再完善一些,這樣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楊震:完全可以避免的。
主持人哲勇:黃展蘭,咱們再把話題引入下一個層次,你曾經在接受我采訪時說,假如你到可可西裡,或者是條件惡劣的這樣一個環境下,遇到了不測,你不會向組織者索要賠償,或者尋求法律上的援助。
黃展蘭:因為我個人認為,這是我自己的決定,我自願去參加這個組織、這個活動,所以我覺得如果有什麼事,其實我去的時候我會給自己買保險。像我們管理局本來資金也不足,如果出了什麼事,是我們志願者的問題,或者天氣不可抗拒的,我就不會去索賠這樣的。
主持人哲勇:但有一個學者認為你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他是誰呢?他就是北大志願服務與福利研究中心的主任丁遠竹,他是我國比較早研究志願服務的學者,他寫了一本名為《志願精神在中國》的書,你們讀過沒有?
衆:沒有。
主持人哲勇:好,今天我們就聽一聽他是怎麼解讀志願精神的。
(錄音)
哲勇:您曾經寫過一本書是《志願精神在中國》,有一些事例是這樣的,有些志願者好心,結果熱心遭遇冷臉,好事難做,1996年實施扶貧接力計劃,有的志願者就遭遇了尴尬,某東部沿海城市到西南地區支教的青年,回來以後就發現沒有工作了,如果你想去做這樣的支教工作,單位就說,對不起,在你回來之後,我們不會給你任何的保障,如果這樣你還要去,你就去好了。
丁遠竹:實際上志願者的尴尬不僅來自原來的工作單位,還來自社會對他的認知。比如我們1999 年在做調研的時候就發現很多志願者提供服務的時候,服務方本身就對他們有所戒備,比如社區服務志願者進入社區以後,想給老人提供幫助,可惜老人對他們不是特别了解,就拒絕了。問原因是什麼原因?就說,這些人到我們家來幹什麼,也許感覺不安全。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社會對于志願者的認知還沒有達到一個程度。
哲勇:另一個角度,很多人認為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是有動機的,現在這個動機可能是以經濟杠杆去衡量這個事情,你在不索取經濟回報的情況下,這麼做,你是可疑的。
丁遠竹:12月5号是國際志願者日,我們在北京大學做了一個論壇,有一位志願者講得非常好,這個志願者很聰明,也很年輕,他也有很高的學曆,他講了一個他自己的親身經曆“我去找一個地方做志願者,人家就覺得我這個人精神不正常,我有這麼高的學曆怎麼不去掙錢,去做志願者?”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覺得這是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問題。
哲勇:有人認為既然是志願者,那麼後果自負,概不負責,我采訪過一些志願者,志願者也認為我在志願服務過程中,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他不會向組織志願活動的有關部門索要賠償,尋求法律上的支持,您對這樣一種觀點,您是怎麼評價、您怎麼看?
丁遠竹:這麼說不對,一個方面看志願者當時跟志願組織之間怎麼達到一個默契,如果志願者跟志願組織說,我後果自負,你不要對我負任何責任,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這隻是說明了志願者和志願組織之間的關系,或者說他們之間的一個默契。反過來說,志願組織是一個具有法律地位的組織,那麼他不僅要對組織本身、志願者負責,他可能要對社會負責,那就是說從嚴格的法律角度來說,我想不允許一個志願組織和志願者之間簽訂這樣的協議。所以這個事我覺得志願活動不是志願者和志願組織之間的私事,而是一個社會行為。所以它不僅要得到志願組織和志願者之間的相互承諾,而且志願組織要對這個社會和對整個法律有一個承諾。但問題在于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法律,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哲勇:您預見一下,它會在多長的一段時間裡頭得到解決?
丁遠竹:我想很快,有三五年。因為現在很多志願組織、志願者、志願組織的領導者都在積極做這方面的工作。呼籲盡快在全國對志願活動立法。
哲勇:您長時間跟志願者接觸,并對志願者這個群體有深入的研究,那麼,如果讓您用一句話概括對志願者的認識,對志願精神的認識,您會選擇用哪句來概括?
丁遠竹:志願精神是永恒的,志願精神是無價的。
主持人夏童:剛才聽了嘉賓的話之後,我想至少聽衆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現在志願的行動不是一個個人的行為,它是屬于一種社會的行為。在現在我們的社會對志願活動認識得并不是那麼深刻,而且在我們志願服務的一些相關制度也并不是特别完備的情況下,根據你們的實際體驗,你們覺得應該在目前情況下,我們怎麼去體現志願精神和去付出一些志願行動?
胡佳:首先志願精神彌足珍貴,我想應該從以下三個角度談,第一個是志願者個人,這個激情是非常美的,但是,他有激情有熱情的同時,要加強自己的能力,一定要有把握。第二方面是指這個志願者組織,他們要加強志願者能力建設,要給他們一個培養。還有很重要的要給他們設備上的保障,比如說通訊、交通,還有各方面的。第三就是社會,這個社會應該成為志願者最強大的後盾,應該給這些志願者--已經給社會奉獻過他的熱情、他的才能的志願者,應該給予其認可和肯定。
楊震:我覺得咱們志願者活動,甭管是民間環保組織搞的,還是官方機構搞的,他都應該協調作戰,不要脫節,不要脫鈎。同時,我覺得作為志願者的熱情是可贊的,勇氣可嘉,但是要冷靜思考,量力而行。
黃展蘭:我的觀點是,我覺得這次事件很可能是一個機會,讓民間組織和官方組織能坐下來談一談,看有沒有機會一起資源共享,為可可西裡做更多的事。
主持人哲勇:八年前青年志願者行動在全國風起雲湧,八年後他們共計向社會提供了8000多萬人次,超過41億小時的志願服務。我記得有一位志願者說,真正的志願者是把志願服務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志願的精神已經浸入了他們的血脈。好,非常感謝三位嘉賓走進我們的《新聞聊天室》。
3、具體做法和要求
專訪能力的訓練重點在3個方面:一是采訪前的準備功夫;二是采訪談話和諧氣氛的營造;三是采訪過程的把握與控制。
鑒于在校生做事實性、意見性專訪在時機、選題、人選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屆時教學安排又不等人,故此,專訪的練習以入物專訪為主。一般可于開課前布置學生在寒暑假利用家鄉的便利條件嘗試做一次人物專訪。要求先自學專業教材第六章第二節“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專訪”(212~233頁)、完成兩種形式的作業:①專訪錄音(剪輯後15分鐘);②人物專訪文稿(1500字)。開學後小組進行專訪作業彙報與聽評,重點檢查采訪前準備:要求有選擇該人物的理由。(含簡曆、業績、特點、表現特點的言或行的細節、性格、表達狀況)采訪目的、采訪重點、問題設計、聯系途徑等,同時彙報采訪後的反思。
專訪大課後,每人做一次廣播專訪練習,事實性、意見性、人物專訪均可。事實性、意見性專訪必須查閱有關背景、具體政策等資料,了解相關的社會現實及反映,考慮受衆的信息需求,據此确定采訪目的及問題設計。小組課的彙報與聽評,要求提問有序、具體明确;訪談内容有信息量、詳略得當、可聽性強;注意訪談中内容、情緒、節奏的把握。再做一次電視人物專訪練習與講評。預先聯系好可屆時到演播室的專訪對象,可兩人共同采訪,錄制時間30分鐘;有條件的同時可課下完成電視專訪作業,課上展示與講評。講評除了注重專訪的基本要求外,還要注意雙方的反應、特别是采訪者提問的态度語氣、傾聽狀态與實效、表情身姿等細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