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公在市場買一個瓠瓜,雖然我們都是農村走出來的,但誰都不曾見過甚至吃過這個東西。據說這是葫蘆的變種,包餡、炖湯均可以食用。
我們選擇的吃法是包餃子。我一直都很喜歡角瓜、黃瓜這類蔬菜包餃子,營養豐富,味道清新。
這個瓠瓜雖然沒吃過,但看起來清新翠綠,感覺不錯。瓠瓜擦絲、用鹽拿水,然後簡單剁一剁就可以,操作簡單,再配上一半瘦肉,營養豐富。
包餃子我們駕輕就熟,很快就完成了所有的操作。這次選擇了蒸餃,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後,我們就開始品嘗今天的作品。
一口下來,我感覺味道有些苦,和老公交流,他也有同感。我們從來沒吃過瓠瓜,想必它就是這個味道吧。我倆還打趣地說“苦瓜也苦,咱還能生吃呢,苦味的菜說不定都會有解毒功效。”
一頓瓠瓜餃子就這樣成為我們周六下午的餐食(周末我倆兩頓飯,所以晚飯比較早,一般是下午三點左右就開飯)。
晚上我們戶外運動三個小時,期間沒有出現任何不适,運動完回家後我們又吃了哈密瓜。
半夜我和老公均有腹瀉症狀出現,他起來兩次,我到天亮一共三次。當時我就想或許是哈密瓜有問題,因為我們最後吃的東西就是哈密瓜,所以哈密瓜成了重點懷疑對象。
第二天早上我們都吃了止瀉藥,我不再敢吃哈密瓜,老公還是繼續吃了,他說他要看看是不是哈密瓜的原因。
周日白天我倆都不再腹瀉。下午準備繼續吃昨天包的瓠瓜餡兒餃子,昨天是蒸餃,這次我做了鍋烙。
飯前我對昨天腹瀉的事情始終疑惑不解,排查昨天吃的東西,隻有瓠瓜和哈密瓜值得懷疑。而哈密瓜看起來很新鮮,不是熟透變質的那種。
難道是瓠瓜有問題?這次餃子熟了,我沒有立即吃,首先百度一下,看看網上是怎麼說的,結果一查,發現原來罪魁禍首就是這個瓠瓜。
度娘說:瓠瓜分為甜瓠瓜和苦瓠瓜,甜的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豐富。而苦瓠瓜含有一種植物毒素,叫做堿糖甙毒素,即便加熱,這種毒素也不容易被破壞,誤食後會引起食物中毒。
誤食苦瓠瓜數小時後,輕度患者會出現口幹頭昏,惡心乏力,嗜睡的症狀;重度中毒表現為嘔吐,惡心,腹痛,腹瀉脫水;嚴重的會危及生命。
我和老公雖然沒有前面所說的輕症,也沒有後面所說的重症,但腹瀉症狀都出現了,可能是我們吃的量不算大,加上晚上爬山出汗代謝掉一部分毒素,晚上隻表現出一般的腹瀉,及時用藥就被制止住了。
還好第二天我做的鍋烙還沒吃就想到求證一下,果然網上關于誤食瓠瓜中毒的現象很多,重症患者的都去了醫院搶救。
真是後怕,我和老公非常感慨,這要是我倆中毒嚴重,後果不堪設想。索性吃得不多,并且及時發現了問題所在。
接下來就是糾正錯誤:把做好的鍋烙和冰凍的生餃全部丢進垃圾桶。
這次中毒事件給我們的警示:
以後沒有吃過的東西還是謹慎,至少先要百度查一查。因為像瓠瓜這種東西,甜的和苦的,從外觀上根本沒法鑒别,隻有嘗到了才知道。不要輕信賣菜的,一方面,賣菜的也不一定知道是苦是甜,即便知道,有的人也不會告訴你,所以自己小心才是關鍵。
有了我們的經曆和教訓,建議大家盡量對瓠瓜敬而遠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