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苦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自不必說,“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等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成為勉勵世人的榜樣。其實,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卻不一定以苦作舟,讀書其樂甚多,關于讀書也有很多趣聞。
隋朝的李密年少時癡迷讀書,留下了“牛角挂書”的故事。有一次,他想去拜訪名士包恺,路途上的光陰不忍荒廢,于是他騎着一頭黃牛,牛角上挂着一卷《漢書》,邊趕路邊讀《項羽傳》,沉浸在書中物我兩忘。恰好尚書令楊素從他身旁路過,問道:“哪裡的書生,竟如此好學?”一老一少于是交談起來,楊素對兒子楊玄感等人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
南宋的陸遊晚年将自己的屋子命名為書巢,他的朋友好奇地問為何取名“書巢”而不是“書院”“書屋”之類呢?陸遊回答他說:“在我的屋裡面,櫃裡放的、桌上擺的、床上堆的,放眼望去都是書。我的飲食起居、喜怒哀樂,沒有一刻不與書共同度過。這裡沒有賓客,也沒有家人,外面刮風下雨,我也充耳不聞。有時候想起身轉轉,周圍都是書,就像堆積的幹樹枝一樣,甚至會走不成路,這不就是我所說的書巢嘛。”然後,陸遊就帶着朋友參觀,他的朋友剛開始沒法進去,進去後又沒法出來,也不禁大笑道:“果然是書巢啊!”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年少時,他的祖父要求他讀《資治通鑒》,并對他說:“現在有的人走馬觀花,隻浏覽一下提要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這是不足取的。”顧炎武謹遵教誨,每天讀完規定的卷數,其次将所讀原文抄寫一遍,這樣《資治通鑒》讀下來,一部書就成了兩部書,再次讀書時做好筆記,随時寫下心得體會。顧炎武“稽古有得,随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既是讀書,又是著書,最終彙編成了一部大書——《日知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出自這部書。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讀書,就是與古人交談,與自己交談,讓心神得到豐盈,讓靈魂得到歸宿,此乃人生至樂也。
◎本文原載于《文摘報》(作者蔡相龍),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