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煙火裡的微光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同樣的事情或困境時,有的人能想到辦法,突破困境,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也一樣的努力了,卻事與願唯,結果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一種是我們原地踏步的努力,一種是改變思維後的努力。不言而喻,後者更接近幸福。
古羅馬皇帝馬克.奧勒留有句名言:“幸福的生活所需不多,它存在你自身,在于你的思維。”
而主張幸福主義的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也說:“思維改變,行動就會随之改變,行動改變,習慣就會随之改變,習慣改變,人格就會随之改變;人格改變,命運就會随之改變。”
由此可見,要想擁有幸福的生活,改變思維方式才是正确的進階之路。而豆瓣評分9.1,根據真實人物改編成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講述的是黑人克裡斯,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艱難環境下,為了生存,他經曆了種種磨難和考驗,在這過程中,克裡斯沒有消極、悲觀、抱怨、指責、憤恨,而是根據自身情況不斷的改變思維來适應生活砸向他的種種意外狀況,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改變,迎來了幸福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勵志片中,體會并思考它帶給我們關于改變思維,從而獲取幸福的故事吧。
一、 改變思維:重新掌控命運的力量
托爾斯泰說:“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
影片中,克裡斯和妻子琳達就是鮮明的對比,他倆從結婚到分手,克裡斯一直在努力并不斷的調整改變自己,去克服困難。影片中說,為了生計克裡斯嘗試過很多工作,而妻子琳達從來沒有想過改變自己的思維,怎樣去破除命運的咒語,而是在悲觀的等待克裡斯,想他取得成功,自己就不用那麼辛苦工作。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時候,也會像琳達般,總是期望他人改變,期望他人适應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去改變。這種僵化的思維會阻止我們進步和成長。要知道,即使環境相同,思維方式不同也會影響人生的不同。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争吵當中,他們的媽媽經常遍體鱗傷。老大想: 媽媽太可憐了!我以後要對老婆好點。老二想:結婚太沒有意思,我長大了一定不結婚!老三想:原來,老公是可以這樣打老婆的啊!
看到了沒?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事情發生或處于同樣的困境中,能改變思維的人,就能去尋求突破或解決問題,反之 ,我們隻有在原地踏步,再把它稱之為,命運。
可是真正的命運是怎樣的?影片中的克裡斯,從小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他從小就發誓将來要做一個稱職的好爸爸,他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離婚時,克裡斯不管處境如何艱難,他都要争取孩子的撫養權并最終成功的把孩子留在身邊。
他沒有沿襲所謂的命運,沒有因生活困頓便對孩子不管不顧,沒有覺得跟妻子離婚了,孩子就可以不管了,相反,他給了孩子他能力範圍内最好的照顧和最深切的愛意。當他說在他很大的時候才看到自己的爸爸,那一刻,在他意識覺醒的那一刻,他想的是改變思維,是從自我做起,而不是去抱怨和複制原生家庭的傷害。
時下很流行“原生家庭”這個詞,仿佛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甩鍋給原生家庭。我們工作不順利了,是原生家庭害的,因為家裡沒有培養自己的能力;我們親密關系出問題了,是原生家庭害的,因為父母沒有給自己樹立相親相愛的榜樣;我們人際關系不好了,也是原生家庭害的,因為父母沒有教會我們為人處事之道。總之,隻要不順了,有問題了,統統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我們大多數人,卻從不思考自己的問題,誠然,有些養育者因為自身的局限,會對他們的子女輕則打罵,重則家暴、虐待、侵害,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些打擊和傷害,可是如果我們能看到養育者的局限,并放下對創傷的執念,從改變自我做起,我們的命運才能真正被改寫。
二、 改變思維:抓住機會,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克裡斯為了得到證券公司實習生的職位,專程去“偶遇”經理托斯特爾,以便向他推銷自己。當在路口兩人遇見,打了招呼後,托斯特爾就說自己很忙,要趕去諾亞谷,克裡斯急忙說自己順路,能否搭個便車。
就這樣,上了車後,他抓住機會向托斯特爾展示自己,可當時托斯特爾手中在不停地擺弄着一個魔方,怎麼也弄不好它,心煩意亂的,估計也沒心情聽克裡斯在說些什麼,克裡斯見此情形,停下推銷自己,轉而對托斯特爾說他能做好這個魔方。
托斯特爾一臉的不相信,說沒有人能做到,沒有人能拼得出來,克裡斯一直在說自己可以的。托斯特爾半信半疑的把魔方遞給了克裡斯,克裡斯接過魔方後,一過轉着,一邊繼續和托斯特爾交談,最後,他把拼好的魔方交給托斯特爾時,這位證券經理看他的眼神已經有所不同。
這一刻,一直在為自己創造機會的克裡斯離成功又進了一步。反觀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問題和責任都推給環境,推給他人,推給所謂的命運。從克裡斯身上,我們應該懂得:命運隻有把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真正的命運。環境創造人,人也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創造環境。
那些不能改變自己,又不去創造條件的,隻能被環境淘汰。高爾斯華綏筆下《品質》中的老鞋匠雖然擁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藝,卻不願改變自己,緻使無法跟上機器化的時代,他堅持手工制好每雙鞋,卻最終餓死在自己的鞋鋪中。可見,改變思維,順應時代的潮流,方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方能不被環境所淘汰。
反觀我們自身,我們身處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好時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如果我們思維僵化,不去改變自己,不去抓住機會和創造機會,我們就會因循守舊,沒有創新,自己也沒有進步,那何談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無論我們今天是在從事多麼普通的工作,也不管我們的職業是多麼的平凡,這都沒關系。隻要我們能改變思維,跳出僵化,勇于創新,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爾.鮑溫說:“我們靈魂的欲望就是成長,因此它提供機會給我們,但機會的名字叫做改變,為的是我們可以抓住它。”
三、 改變思維:降低期望值,循序漸近,重新培養好習慣
影片中,當克裡斯終于克服重重困難,面試成功後,他才得知實習期間是沒有薪水的,這個消息對于生活困頓,急需資金解決吃住行問題的克裡斯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是選擇抓住這難得的機會無薪實習,還是放棄機會,随便找個工作先糊口再說?
這事情,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如何抉擇?克裡斯給出了他的答案,他思考了一個晚上,最後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在實習期間,他不喝水,以避免上廁所,他抓緊一切時間打電話向顧客推銷理财産品,下班後,他又去推銷自己的測骨密度的醫療器械,以期賣出一台換一個月的生活費。
從克裡斯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在做決擇前,是衡量了自身的情況和長遠的發展,繼而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隻要這個工作,這個職業,前景是開闊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就選擇沉下心來學習,積累,沉澱。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的從小事做起,循序漸近,重新培養好的習慣。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卓有成效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反複實踐。”我們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或職業的時候,總想着一進單位就應該是高薪,不然就是埋沒了自己的才能,有多少人是困在眼高手低,困在想一飛沖天,困在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上?克裡斯教會我們:降低期望值,再循序漸近培養好習慣。
如何培養好習慣,有兩點建議:
1、給自己定低一點的目标
相信我們都有各種願望:想要六級考試到500分,想要考上研究生,想要瘦到90斤,想要找到好的工作,想要約喜歡的人出來吃飯,想要年終拿到很高的績效獎金……
都是一些很細微卻很美好的願望,但到最後,我們往往會發現,這些看起來并不艱難的事情,都沒有做到。原因很簡單,目标太高,堅持不下來。
那我們就要适當給自己定低一點的目标,我們能不能先把六級考到300分,然後查疑補漏,再繼續進步。以此類推,不管是減肥還是儲蓄,我們在起步的時候,給自己設定低一點的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标,反而不會因為感覺目标太遙遠更容易放棄。
2、 從小事做起,循序漸進
英國詩人德萊頓說:“首先,我們培養習慣;後來,習慣塑造我們。”
我們都清楚,一口氣是吃不成胖子的。想要取得好的成績,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們必須培養好的習慣,習慣改變了,命運也會随之改變。
好習慣的培養,就是從一件件的小事情做起。比如說我們每天讀一點書,十頁就好;每天鍛煉身體,不管是跑步還是瑜伽,每天半小時就好;每天零散的時間用來看社交網絡和娛樂信息,而完整的時候用來學習和提高自己。
時間久了,不僅能夠學習改變很多,生活還充實了不少,再不會像以前一樣,上班偷偷刷抖音,上課偷偷看微博,正經活兒沒看,正經課沒上,最後反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彌補,事倍功半。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克裡斯教會我們,不管生活當中,我們遇到了什麼困難,經曆了什麼事情,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我們都要為自己的命運尋找一個出口,而這個出口就是改變思維,尋求突破和創新,也培養訓練良好的習慣,這樣,我們才能成長,才能進步,才能重新改寫命運。
(全文完)
作者簡介:煙火裡的微光,喜歡分享小确幸,專注心理和情感,希望一起成長。
原創作品,歡迎轉評贊,盜用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