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早上看書,看到古人做學問,說要“得意忘形”,心中大是不解。細思之,方才明白。原來古人做學問,以追求境界為最高目标;而境界的理解,便是“意”。因此“得意”,就要抓住精神本質;對于“忘形”,便是放棄外在現象。這便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另解。
現在的人們已經把“得意忘形”的本意給丢棄不用了,成了一個人輕浮、淺薄的代名詞了。從古時到現在的幾千年,一個詞義有了這麼大差别,已經無法探究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了。想起了《菜根譚》裡說的“得意時須早回頭、失意時莫便拂手”,這裡的“意”,雖然還與目标追求相關,但已經遠離了古人的本意。再想起李白所唱“人生得意須盡歡”,更是相去萬裡了。“得意會、忘形體”已經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無處尋找了。
同樣的另一個詞“不求甚解”,也有類似的經曆。
經查字典,“甚”的意思不少,現摘錄如下:
會意。小篆字形,從甘,從匹。甘是快樂,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歡情。本義:異常安樂。
1、甚,尤安樂也。――《說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樂也。’通作耽、湛。《衛風·氓篇》:‘無與士耽。’《小雅·常隸篇》:‘和樂且湛。’皆甚字之本義。從甘匹,會意,昵其匹耦也;甘亦聲”
2、玄甚。――《老子》。注:“謂貪淫聲色。”
3、過分。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欤?――宋·蘇轼《教戰守》
4、厲害,嚴重。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等等。
由上可以知道,“不求甚解”裡的“甚”應該解釋為“過分、嚴重”。意思是說,做學問不要研究太過分,對事物的認識不要太求究原理。這裡面包含着辯證法。太追究原理,易鑽入牛角尖,而難以認識事物的本性。隻要抓住事物的普遍特性,而不必求“過分”解釋。超過了“度”,其“解”将偏離“中庸”。
想起上學時老師經常訓話:學知識不求甚解,這怎麼能成材?于是,“不求甚解”便在心裡留下了不好的認識。為“求甚解”,便苦學、勤練、死背、融通。
其實,上學時的知識都屬于“不甚解”範圍。學校知識是基礎知識,為一個人以後建設知識大樓打基礎;等到基礎打好,才可以根據個人能力與喜好再在某方面“求甚解”,并由此成為專家或者學者。
“得意忘形”與“不求甚解”,古意與現在的意思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随意引用古語典故時,是否認識到我們在曲解古人、在否定古人的勞動成果呢?我手頭沒有成語詞典,無法确定這兩個詞語是否有合理解釋,因此也無法肯定自己的分析。但我知道,數千年之隔,本不容易明白古人,更何況那個時代殘留的隻言片語不能開口說話呢?由此,也就難怪後人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了。
由此更歎服古人,傷懷過去,憂愁現在。我想,如今全球一體化越來越形成共識,英語作為世界語言大行其道時,祖先留給我們豐富的語言文化寶庫,将會如何?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