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年級上冊的古詩及解釋

二年級上冊的古詩及解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09:55:41

二年級上冊的古詩及解釋?古詩(一)《梅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二年級上冊的古詩及解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二年級上冊的古詩及解釋(二年級上冊全部古詩)1

二年級上冊的古詩及解釋

古詩(一)

《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着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淩寒:冒着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緻,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甯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甯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後,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後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态和艱難處境與傲雪淩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古詩(二)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着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吓。應:回應,答應,理睬。

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别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創作背景

《小兒垂釣》是胡令能到農村去尋找一個朋友,向釣魚兒童問路後所作。

古詩(三)

《登鹳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鹳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裡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古詩(四)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挂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好像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注釋

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

遙看:從遠處看。

挂:懸挂。

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隐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谪仙詞”。“谪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确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創作背景

這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

古詩(五)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迹,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鬥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

獨:獨自。

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隻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間(公元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險惡的環境壓迫,并沒有把他壓垮。他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

古詩(六)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譯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邊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注釋

宿:住,過夜。

危樓:高樓,這裡指山頂的寺廟。危:高。百尺:虛指,不是實數,這裡形容樓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統稱。

語:說話。

恐:唯恐,害怕。驚:驚動。

鑒賞

這是一首紀遊寫景的短詩。詩的内容記錄了李白夜襲寺廟的有趣經曆。全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從頭到尾用“誇張”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寫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古詩(七)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着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隐時現。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裡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隐沒于草叢中的衆多牛羊。

注釋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内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北部。

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随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賞析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創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由于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稱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