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新聞把魚叔直接看得噴飯。
有人計劃拍攝新版《哈利·波特》。
但,是「政治正确」版。
新版将啟用大量變性人和跨性别演員,并且限制白人出演部分角色。
其中,哈利的父親詹姆·波特,必須由非白人演員飾演。
母親莉莉·波特,則想要一個性别不明、跨性别者出演。
另外,小天狼星布萊克、盧平和小矮星彼得,也都規定了演員身份要求。
此新聞一出,社交平台上一片罵聲。
粉絲們全都一臉懵逼。
不過,魚叔查了一下,這個新聞可能并不嚴謹。
外網原文中的「美國制片人」實際是一個叫Megan McKelli的tik tok短視頻博主,兼哈利波特粉絲。
她要拍的是一個哈利波特同人短劇。
不過博主說自己是很認真的,目前正在全網選角,而且表示已經做好了因為沒有授權而吃官司的準備。
顯然,這是為了反對羅琳之前質疑跨性别人士的言論而做出的反擊。
無論這版《哈利波特》能否拍出來,這個荒誕奇聞都折射出了當下好萊塢的最大亂象:
愈發極端的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本身初衷是好的。
它的目标是呼籲大家關注少數族裔、LGBTQ等弱勢群體,避免出現一些冒犯和歧視。
提倡的是一種「平等」「包容」「多元化」的社會文化。
在好萊塢,它集中反映在提升非白人演員的出演比例,同工同酬,提升對少數族裔、性少數群體的題材關注等。
過去,黑人往往隻能在好萊塢電影裡出演一些小配角,很難有機會成為大明星。
想要成為一名掌控全局的導演,更是少之又少。
唯一特殊的例子,恐怕隻有導演斯派克·李。
黑人導演少,就意味着拍攝的黑人題材少。
繼而黑人演員擔綱主角的機會少,拿到奧斯卡獎,成為大明星的機會也就微乎其微。
在2000年以前,奧斯卡隻出了一位黑人影帝,西德尼·波蒂埃。
他在1964年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憑借影片《野百合》奪得了最佳男主角獎。
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黑人演員哈蒂·麥克丹尼爾憑借《亂世佳人》拿到最佳女配角獎。
直到進入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黑人影星開始陸續成為頒獎禮的常客。
最精彩的一回當屬2002年。
影帝影後分别被丹澤爾·華盛頓和哈莉·貝瑞包攬。
此後,傑米·福克斯、摩根·弗裡曼、福裡斯特·惠特克、奧克塔維亞·斯賓塞、露皮塔·尼永奧等黑人演員,紛紛憑借優秀的作品捧得小金人。
除了能夠在奧斯卡上捧起獎杯,黑人演員還漸漸擁有了極大的市場影響。
最具代表的,便是「史皇」威爾·史密斯。
當年的他,人氣之高,票房号召力之強,幾乎不亞于其他頂級白人明星。
就拿讓他聲名鵲起的《絕地戰警》來說。
成本隻有2300萬美元,卻能橫掃全球票房1億4000萬美元。
這幾年,黑人新星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冒出。
特别是湧現出了不少優秀的黑人導演。
前有來自英國的史蒂夫·麥奎因。
2014年憑借導演的《為奴十二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後有巴裡·詹金斯。
2017年憑借《月光男孩》,成功赢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到了2018年,喬丹·皮爾自編自導的《逃出絕命鎮》大放異彩。
成功拿下最佳編劇獎。
在政治正确的風潮之下,不止是黑人的地位提升了,其他少數族裔也得到了更多機會。
比如韓國影片《寄生蟲》。
憑借全亞洲陣容,橫掃2020年奧斯卡獎,甚至破紀錄地拿下了最佳影片。
去年,韓裔演員尹汝貞也憑借《米納裡》赢得最佳女配角獎。
還有華裔導演,也順利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除此之外,女性電影、性少數群體電影等都在好萊塢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伴随着政治正确的浪潮,電影題材的确是朝着更加包容、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在這些時刻,「政治正确」還是個美好的詞彙。
但與此同時,這種對于平等、包容的呼籲和提倡,漸漸變成了一種強制。
2020年,奧斯卡就将「申報最佳影片必須包括少數族裔」變成一種明文規定。
即使初衷是好的,但這種強制性規定,也讓人感覺不舒服。
而事實上,在此之前,「政治正确」就已經開始變了味。
奧斯卡無形間對黑人為主角的電影,有些過于寬容。
比如跟《綠皮書》同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黑豹》。
該片本質上跟其他漫威流水線作品,并沒有太多區别。
但憑借「黑人超級英雄」這個完美契合「政治正确」的大噱頭,破紀錄地成為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超級英雄電影。
這不禁讓人疑惑,這認可的是它的藝術價值,還是其「政治正确」?
而這一切,還隻是「政治正确」矯枉過正的剛剛開始。
當人們發現「政治正确」的不對勁,是從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選角開始的。
2018年,超英電影《黑豹》票房大爆,一度成為現象級影片。
這個事件在我們這裡可能并不讓人在意。
但在美國,卻引發了一串連鎖效應。
資本仿佛嗅到了一個新的财富秘密。
在這之後,讓非白人擔綱主角可能并非是為了倡導多元化,而是引發争議,制造熱度。
最典型的,就是真人版《小美人魚》。
颠覆性地讓非裔演員出演這個經典角色。
這個大膽的決定,讓人質疑迪士尼矯枉過正。
其中魚叔印象最深的是那句:
「如果想要體現多元化,為什麼要去改經典角色而不是創造新的黑人角色?」
迪士尼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變本加厲。
繼續讓非白人演員「反串」經典白人角色。
遭殃的不僅是迪士尼童話,還有各種曆史題材。
2020年第一火爆的劇集《布裡奇頓》,就引發了不小争議。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9世紀的英國,此時的上流社會顯然不可能出現黑人或是黃種人。
但本劇毫不顧忌地加入了大量少數族裔演員。
并讓一位非裔演員飾演一位公爵,讓無數白人女性圍着他團團轉。
不過,這個故事畢竟是虛構的。
觀衆也不太在意合理性,反而越看越上頭。
但去年,另一部《安妮博林》則慘遭群嘲。
主角安妮·博林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英國王後,但飾演她的卻是一名黑人演員,這讓幾乎所有觀衆都感到違和。
最後落了個IMDb最低分,1.1。
更誇張的,出現在音樂劇《漢密爾頓》。
華盛頓、傑佛遜、漢密爾頓等美國開國元勳,全都替換成了非裔、拉丁裔。
之前有人爆料,下一任007未必是白人男性。
換言之可能是女性 ,可能是黑人,也可能是跨性别。
更可怕的是,這場風波不僅面向未來的作品。
過去的經典電影也面臨着被挖墳、批判的命運。
去年,美國爆發了曠日持久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
「政治正确」的風潮也在此愈發激烈。
期間,HBO Max宣布下架《亂世佳人》。
原因是影片被質疑,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
隻過了一天,這部曾拿下10項奧斯卡大獎的經典電影就從HBO Max上消失了。
盡管沒過多久,影片添加了注釋後重新上線。
但HBO Max又發表聲明,承認了電影中有種族偏見,表示繼續放映這部電影有損價值觀。
沒過多久,同樣的命運也發生在了其他影視作品身上。
比如《老友記》的制片人考夫曼就為節目中都是白人而道歉。
「未能在節目中充分考慮種族多元化。」
還有《黃金女郎》《廢柴聯盟》《辦公室》等美劇都被陸續下架。
原因就是這些作品中有着涉嫌「種族歧視」的場景或台詞。
最離譜的還得是《辛普森一家》。
該劇制片人發表公開聲明表示:
「再也不會讓白人演員為非白人角色配音。」
搞笑的是,這部劇中的大多數角色都是黃色。
經典劇集都逃不掉,更别說那些「超級IP」了。
早在「BLM」開始前,美國國民IP《星球大戰》就遭到過攻擊。
直言《星戰》主創幾乎都是白人男性,沒有黑人導演,也沒有黑人編劇。
總之,極度「不正确」。
眼看一場初衷美好的呼籲,逐漸走上一場混亂的大批鬥。
越來越魔怔,越來越瘋狂。
這一幕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政治正确」矯枉過正最可怕的地方在于:
它漸漸開始不允許有「不正确」的聲音,不允許一丁點探讨的空間。
像J·K·羅琳因為一些不被認同的看法,就被抵制,封殺,除名。
而出演過《敢死隊》的黑人演員泰瑞·克魯斯也曾發聲:
「在打倒白人至上主義的同時,就會出現黑人至上主義。明明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這番話指出了好萊塢的亂象,也點明了「BLM」的初衷。
隻可惜,這番話反倒引來無數人的攻擊,甚至被稱作「黑皮白心」。
理性發聲,反而成為大家的新靶子,被網暴,被封殺。
連表達的自由都失去了,這并非是當初我們所期望那個包容、多元化的社會環境。
很多明星,也都處于一種左右為難、謹小慎微的狀态。
2018年,斯嘉麗·約翰遜打算出演一部以跨性别者為主角的電影《摩擦和拖拽》。
不料,這個項目招來大量反對的聲音。
許多美國網友認為,這個角色應該交給真正的跨性别演員來出演。
而不少跨性别演員也表示強烈抗議。
最終,導緻寡姐辭演,這個項目也被擱置。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寡姐第一次因為角色而被指責。
早在2017年的《攻殼機動隊》中,就因為出演亞裔女主而遭到攻擊。
被認為是好萊塢「洗白」的一大代表。
後來,有媒體采訪斯嘉麗約翰遜,她對此表示:
「我覺得藝術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作為一名演員,我應該被允許扮演任何人,或是任何樹,或是任何動物。因為這就是我的職業,這就是我的職業要求。」
斯嘉麗所說的,無疑可以代表大多數演員的心聲。
但也有與之相對的。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就表示自己當初出演《丹麥女孩》是個錯誤,放在今天自己絕對不會接下這個角色。
片中,他飾演的是世界上首批接受變性手術的人之一。
憑借這個角色,他獲得了奧斯卡影帝提名。
而時隔多年卻突然站出來後悔參演,這個行為難免讓人覺得諷刺。
電影本身就應當海納百川,包容一切,用不受限制的題材創造豐富、有趣的故事。
為少數、弱勢群體争取平等的機會,這樣的初衷是好的,代表了人們追求一個多元化社會的美好願望。
但一味地冠以「正确」之名,其結果便隻是從一種一元化,推向另一種一元化。
「政治正确」漸漸被當成了口号,做成了噱頭,捧成了流量秘密。
而最初的真誠,則早已被各種洶湧的封殺熱潮,埋在了地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