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語文文言文句式總結

初中語文文言文句式總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2 10:14:59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語文文言文句式總結(初中語文文言文七種常見特殊句型詳解)1

1

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所得出的一種句型,指用名詞做謂語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斷動詞“是”,但翻譯時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指示代詞,常用做判斷句的主語。

1.是知也。 (《(論語)十則》)

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做主語。知:通:智”,聰明智慧。名詞活用為動詞,做謂語。

2.是進亦憂,退亦憂。 (《嶽陽樓記》)

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指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做主語。

3.是可謂善學者矣。(《送東陽馬生序》)

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指代“馬生”,做主語。“謂”做主語。

(二) “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三)“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吾聞二世少于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将軍王凝之妻也。

(五)“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1.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2.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六)“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1.對子罵父,則是無禮。(《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3.正是江南好風景。(《江南逢李龜年》)

4.日暮鄉關何處是? (《黃鶴樓》)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銘》

7.最是一年春好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0.落紅不是無情物。 (《己亥雜詩》)

(七)“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1.非人哉!(《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2.非天質之卑。 (《送東陽馬生序》)

(八) “……,……也”。

1.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師表》)

5.夫戰,勇氣也。 (《曹刿論戰》)

6.夫大國,難測也。 (《曹刿論戰》)

7.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

(十) “……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記》)

2.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3.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4.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記》)

5.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醉翁亭記》)

6.蒼顔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

7.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8.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十一)“……者,……”。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石。 (《馬說》)

(十二)“……,……”。1.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鄒忌諷齊王納谏》)(十三)“……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2

被動句

(一)沒有标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誠”即“被……所感動”,這裡指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

(二)有标志詞語。

1.“為”表被動。

2.“為……所……”。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滿井遊記》)“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這裡指山巒被晴天的雪所洗浴。“為”即“被”。

3.“于”表被動。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舉于……”即“在……被舉薦”。

3

省略句

(一)省略主語。

1.承前省。主語在前面已經出現過,為避免重複省略主語,譯時要補上。

⑴(《兩小兒辯日》)木蘭無長兄,(木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⑵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

⑶(桃花源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⑷(餘)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⑸(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⑹(溪水)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記》)

“乃”前面省略了主語“起義軍”,譯時要補上。

⑴(一個人的想法)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征”前面省略了主語“一個人的想法”,譯時要補上。

⑵過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後(友)乃至。 (《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語“友”;譯時要補上。

⑶(曹刿)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曹刿論戰})“下視”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魯師)遂逐齊師。 ((曹刿論戰》)“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

⑷期年之後,(群臣吏民)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谏))“雖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語“群臣吏民”,譯時要補上。

2.蒙後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在野”“在宇”“在戶”前都蒙後省略了主語“蟋蟀”,譯時要補上。

3.對話省。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曹刿論戰》)“對曰”前省略了主語“曹刿”;“忠之屬”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語“此”或“是”。

(二)省略謂語。

再而衰。再(鼓)而(氣)衰。省略的“鼓”就是謂語。

(三)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帶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論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論戰》)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戰則請從。” (《曹刿論戰》)

(2)為。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歎惋。(《桃花源記》)

(3)與。

念無與(之)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夜遊》)

旦日,客從外來,與(之)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谏》

省略動詞賓語。

(1)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已經出現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問(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四)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1.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記》)

“一”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裡,高萬仞…… (《愚公移山》)

“二”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3.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個)子負二(座)山,一(座)厝朔東,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詞“個”“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五)省略介詞。

1.省略“于”。

(1)在。

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坐(于)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動。(《小石潭記》)

餘立侍(于)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記》)。

(2) 從。

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給。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輸》)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論戰》)

(4)到。

能謗議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谏》)

(5)表被動。

帝感(于)其誠。 (《愚公移山》)

(6)對于。

(7)向。

然足下蔔之(于)鬼乎!(《陳涉世家》)

(8)比,引出比較的對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2.省略“自”,可譯為“從”。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

4

謂語前置

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遊山西村》)“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你太不聰明了”。

3.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如鳴佩環”是“如佩環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脆聲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

5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嶽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

何以戰? (《曹刿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麼”。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麼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

2.謂賓倒裝。何有于我哉? (《{論語)十則》“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松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隻是賓語前置的标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标志。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标志。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

(五)其他,表強調。

1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譯為“大雁離開衡陽”。

6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内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 後置定語 者”。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鸢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鸢”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鸢鳥”。

3.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 “中心詞 之 後置定語 者”。1.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 (《愛蓮說》)“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隐逸氣質的花”。2.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馬之千裡者”是“千裡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裡馬”。(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傷仲永》)“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後置。

7

介賓結構後置

(一) 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于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于我”後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洩出于兩峰之間”是“于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于兩峰之間”後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

4.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試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于昔日”後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

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于藏書之家”是“于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于藏書之家”後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

7.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學于太學”是“于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太學”後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

(二) 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1.屠懼,投以骨。 (《狼》)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後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是“以讨賊興複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讨賊興複之效”後置。

(三)其他。1.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傷仲永》)“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後置。譯為“從揚州回來”。

(四)“何……為”相當子“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

(五)何以……。何以戰? (《曹刿論戰》)

(六)“何……之……”相當于“怎麼……這麼……”。

(七)……孰與……。原本的格式是“……與……孰……”相當于“……與……相比,……”。1.“……孰與……”。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孰與城北徐公美”即“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與……孰……”。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谏》)“吾與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