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

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1 09:23:08

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與人溝通的3大禁忌)1

不可自以為是,不可強詞奪理,不可截人話路,更不可妄論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達理。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300字,深度閱讀需7分鐘,受益終生|

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與人溝通的3大禁忌)2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少不了與人溝通。

很多人說,溝通就是要多說話,要能言善辯。

其實,真正的溝通,不隻是多說話那麼簡單,還要會說,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場合不能說,這裡面有一整套的方法論。

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與人溝通的3個禁忌。

當你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最好不要違反,才能收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1

不要違反對方的言默之道

每一個人都有其言默之道,了解對方的言默原則,才能夠有效地适應對方的溝通方式,以期雙方互相配合,順暢溝通。

一般來說,中國人不随便開口是一種謹言慎行的修養。

但是,對于值得信任的人或大家的公共利益,我們也會抱着“雖然冒險,也責無旁貸”的決心,打破沉默而有所建言。

我們的态度既不是說,也不是不說,而是把說與不說合在一起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說不說不成問題,怎麼說才要緊”。

因此說與不說,形成個人的一套言默之道。依據對方的言默之道來進行溝通,應該有助于溝而能通。

一般人的錯覺是:必須多說、多問才能有效溝通。

自以為了解對方,或者以為對方不說話便是默認。

其實,對方不說話,并不表示沒有意見,或者贊成我們的想法。

不說話很可能包含很多不明白表示出來的意思,諸如不敢說、不願意說、一時不知道怎樣說才好、暫時不想表示以及需要多一些時間考慮等。

這些都必須用心判斷,以免産生誤解。

對方不說話,我們也不必一直說。雙方都保持沉默,自然有突破的時機;若是真的沒有,不妨下次再說。

中國人是關懷導向的民族,不方便一開口就談工作,用關心他來尊重他,順着他的言默之道來溝通,最為有效。

違反對方的言默之道,往往言多必失,必須慎防。

溝通的時候,除了語言文字之外,還加上某些身體語言,才能構成完整的信息。

不說話的時候,是為默。默,也是一種溝通。

沉默不語的時候,身體語言正在進行非語言溝通。

孔子說:“沒有察看别人的臉色就說話,好像瞎子一樣。”

便是提醒我們,要多多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 因為“行動比嘴巴說的聲音更大”,可惜我們時常忽略掉了。

聽錯話是一回事,會錯意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常常是耳朵聽錯了,尤其是對方的鄉音太重、說話速度太快,或者咬字發音不清楚,甚至匆促之中說錯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太強,老是依自己的意思來聽出有利于自己的話語。

後者則由于身體語言的判斷錯誤,産生不一樣的體會,以緻聽是聽對了,卻會錯了意,也等于沒有聽對。

溝通時眼睛看着對方,一方面表示尊重,一方面也是注意他的姿态、表情,配合着耳朵所聽到的,才能體會真正的用意。

2

交淺不要言深

交淺不言深是曆代相傳的溝通禁忌之一。

由于交淺不能言深,所以我們常常說一些表面話、義氣話、高遠話、淺近話和實在話。

溝通時,中國人很喜歡估量彼此的交情來衡量自己的談話方式,以免觸犯交淺不言深的禁忌。

交情不夠深厚時——

如果說表面話,對方會認為你的話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說義氣話,對方會認為你氣焰萬丈、目空一切;

說高遠話,對方會認為你荒誕不經、不近人情;

說淺近話,對方又認為你陋俗不堪、毫無學問;

說實在話,對方也認為你分析不精、觀察不明。

這些心理反應,究其原因,無非是交情不深。

交情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多說一些親切的表面話,多數人較易接受。

直來直去的義氣話盡量少說,以免對方惱羞成怒;引經據典的高遠話易落入空談;家常瑣事的淺近話頗為俗氣;簡單扼要的實在話樸實無華,可時常應用。

交情夠的人,通常說話比較方便。

因為對方不容易産生懷疑,即使說錯了,對方也認為這是無心的,比較容易諒解。

再嚴重的事情,說一句“開玩笑的”,對方也就不再追究。

可是交情不夠的時候,恐怕就沒有這麼簡單。

對方警覺性很高,一句話聽不進去,就會産生“這位仁兄是來幹什麼的”感覺,愈看愈不對勁,愈聽愈不是味道。

明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引起一場嚴重的誤會。

最好自己衡量彼此的交情,适可而止,千萬不可造次。

中國人見面三分情,但是僅憑這三分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喜歡在溝通之前多方打聽,有什麼人情關系可以當成助力?有哪些相關事宜可以提供協助?

然後才見機行事,适當加以運用,使得原來隻有三分情的,增加了好幾分,從而彼此好說話。

3

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溝通不暢的原因在輕視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亦即偏愛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

有些人開口就說:“不是這樣!”“你說的根本不是事實!”

或者是:“亂講,誰會相信這種鬼話!”這樣能溝通嗎?準備吵架還差不多。

所以,中國人常說:“心意不通,言辭必窮。”正是此理。

真正的溝通是雙方心中有了情意,然後有話好講,因而彼此溝而能通。

所以以情為先,也就是承認對方有五分理,才最容易溝通。

做賊也有三分理,雖然不及五分,卻也不是全無理由。

我們抱着“你有五分理,我也有五分理”的心态,從同情對方的立場出發。

先說他對,再拿出信息、資料,讓他自行評價、分析,雙方在很有面子的情況下,通常比較容易自行調整。

不可自以為是,不可強詞奪理,不可截人話路,更不可妄論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達理。

讓對方自己改變,遠比我們想盡辦法要改變對方容易得多。

我們越想改變對方,對方往往更加堅持,我們不要這樣想,事實上也不應該這樣做。

我們以尊重對方的心情,隻提供信息,讓對方自行裁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中國人最高的智慧表現在“以不變應萬變”,亦即以“不變”的原則來因應“萬變”的現象。

溝通時“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便是最好的一種應用。

遇事溝通的時候,先想“不說”,不是先想“說”。

因為一想“說”就很難控制,終緻“亂說”一場。如果“不說”便能夠溝通,那不說有什麼不好?可見說了反而敗事,也未可知。

若是不說不行,非說不可,那就進一步想“如何說才合理”,這樣才是“謀定而後動”,比較容易立于不敗之地。

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與人溝通的3大禁忌)3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