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上海知名美院

上海知名美院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1 14:58:59

上海知名美院?1月5日,“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十五年藝術邀請展”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作為學院教育的延伸,“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下簡稱“水墨緣”)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從2004年畢業還想一起“白相”的近20位中國畫家發展至今已有近 70 人,彙集上海水墨畫壇的老中青三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上海知名美院?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上海知名美院(上海美院水墨緣)1

上海知名美院

1月5日,“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十五年藝術邀請展”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作為學院教育的延伸,“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下簡稱“水墨緣”)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從2004年畢業還想一起“白相”的近20位中國畫家發展至今已有近 70 人,彙集上海水墨畫壇的老中青三代。

在“水墨緣”15年的曆程中, “掌門人”、上海美術學院國畫系原系主任張培礎尤為重要,在展覽開幕現場張培礎說:“美院是強大的後盾和精神支柱,是‘水墨緣’絕大部分成員的母校。今天取得的成果是對母校培養的一種回報,也是一次彙報。”

展覽現場

1月的上海稍顯陰冷,但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卻有一種年末家庭團聚的溫暖,構成“團聚大餐”的是 70餘位“水墨緣”成員的近180幅作品,其中包括近三屆入選全國美展的作品38件、以及“水墨緣”成員入選上海美術大展、上海曆史文脈題材、時代風采、中國神話的作品(主題性創作因在中華藝術宮等場館展出、此次展出的多為複制品),還包括一些成員的近期創作。在“水墨緣”成員看來,此次展覽也是面向社會回顧十五年以來曆程的彙報展。

馮遠,《雛鳳新聲》,2013年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為此次展覽題寫展覽名,上海美院發賀信稱:“水墨緣的出現,延續了海派一貫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姿态,堪稱當代上海當代重要的文化事件。值得我們自豪的是,水墨緣正是從我們上海美院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藝術之樹。”

王劼音、丁榮魁、陳谷長、淩啟甯、羅步臻、張培礎、奚阿興,《墨韻(一)》(局部), 2019年

追溯“水墨緣”的曆程,要回到2003年年底,那年張培礎臨近60歲,以研究生課程班和國畫系畢業的學生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辦了一個叫“水墨緣”師生展,展覽大獲好評。正當此時,張培礎卸任了上大美院副院長的職務,學生們希望畢業後可以繼續交流畫畫,在學生的“慫恿”下,張培礎也就放棄了原本退休後自己畫畫的計劃,在家附近租了房子、周末時常和學生們聚在一起寫生模特,也交流各自的近況。但當時并沒有工作室的概念。直至後來再辦展覽,才有了“水墨緣工作室”之名。

2003年,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行的“水墨緣”首次畫展的景象

“水墨緣”成立之初的20餘位成員主要來自上海美院研究生課程班和上海美院國畫系,當時為很多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其中包括季平、白璎、毛冬華、丁蓓莉、邵仄炯等,他們如今都在自己的藝術領域頗有成就。而張培礎也覺得退休後能繼續和學生們在一起,也是榮幸。

2003年,“水墨緣”畫家合影

大約在2005年,王劼音等原本每周在半島版畫工作室的聚會搞創作的版畫家,因為半島工作室暫時的裝修,且得知張培礎有個工作室,于是每周三就聚在“水墨緣”,後來每周三一起“白相相”的是王劼音、丁榮魁、陳谷長、淩啟甯、羅步臻、張培礎、奚阿興七位老藝術家,他們均出生于1941-1944年之間,大多在1960年代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且或是上海美院退休教授、或在退休前在藝術類出版社或設計公司工作,相似的求學和工作經曆也造就了他們不拘于傳統的藝術理念,并有了“水墨緣七老”的稱呼,并兩年一次以“水墨星期三”為名辦展。每周三的“白相相”也讓原本版畫系王劼音、油畫系淩啟甯都玩起了水墨。他們的加入也讓“水墨緣”不再單單是張培礎和他的學生們,而是形成了多個層次的完整體系。

“水墨緣七老”在與張培礎合作的作品前,左起:陳谷長、丁榮魁、羅步臻、王劼音、淩啟甯、奚阿興、張培礎

2008年,“水墨緣五周年”大展在莫幹山路50号舉行,當時展覽除雲集“水墨緣七老”、邀請了方增先、施大畏、韓碩、張培成等海上中國畫名家參展外,俞曉夫、周長江等油畫家也以水墨作品參與其中,此時 2004年剛從上海美院畢業不久“水墨緣”的年輕藝術家們當時也在社會上嶄露頭角。

“水墨緣”畫家在工作室寫生

在五周年展覽中,不僅有“油畫家‘墨戲’刺激國畫家”的評論,更是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了一次與老藝術家一起展覽、交流的機會。

“當時汪大偉院長說,你們的工作室這麼好,而且裡面基本上都是上大美院的教授和畢業的學生,為什麼不叫‘上大美院水墨緣工作室’,而且你們工作室能把畢業的,在不同地方工作的學生,組織工作室,并時常交流辦展,是學院做不了的。” 張培礎回憶說。

汪大偉,《蒼茫大地》, 2019年

也因此自2008年開始“水墨緣”正式命名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上海美術學院成為了強大依托和後盾,也成為了“水墨緣”成員共同的出身之地,凝聚了全體畫家核心的精神力量。當然其中看得見的變化是,資金從過去自己籌措,變為每年年初向學院申請經費預算。此後一年四期的《水墨緣》雜志,成為了有刊号的出版物;辦展覽也不用通過私人關系找免費場地了,各種活動也都均有序開展。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墨緣”的年展,這個每年歲末迎新時舉行的年度活動,一直是“水墨緣”畫家與前輩畫家和不同領域的畫家以水墨為媒介,交流藝術展覽。“我們不評選,但大家都會拿出好作品,因為作品不好坍台的。”畫家季平說。

毛冬華,《多雲轉晴》,2009年

2013年12月,“水墨緣十周年”展在上海油雕院美術館舉行,那一年張培礎70歲,退休的十年,在潛移默化中也将上海美院國畫系畢業的不同屆次畢業的學生、研究生、部分退休老師凝成了一個整體,繼續組織并參與了美術界的各種活動和交流。“水墨緣”雖為閑散的組織,但其平台也凝聚和延續了成員們水墨藝術上的理想和追求。

白璎 ,《喜樂融舞》, 2019年

如今,“水墨緣”邁入了第16年,回憶2003年參與首屆“水墨緣”展的畫家們,當時或美院國畫系畢業、或研究生班畢業,如今他們或從青年踏入中年、抑或中年進入老年的時段,其中大部分畫家在上海有了一席之地,水墨緣十五年的經曆已成為他們藝術生命中繞不開的精采時刻。從入門到站穩,從青澀到成熟,從沉穩到蒼勁,老中青畫家在“水墨緣”、也在各自的藝術人生曆程中留下自己穩健的腳印。

據統計,目前“水墨緣”畫家共70餘人,均積極和參加國内上海各項專題的創作活動。如上海曆史文脈題材,時代風采,中國神話及上海美術大展,各類主題紀念畫展,也有三五成群的自組聯展。僅以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為例,近三屆共 22人入選作品 38 件,其他全國美展 20 餘幅。

吳松君,《暖天下》,2014年

在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唐勇力看來,十五年來,水墨緣的藝術活動逐步成為學院教學的延續和有力補充,為中國畫系的教學提供了可貴的範本和借鑒,為有志于國畫創作的廣大青年教師和優秀學生提供了可能的平台,成為他們從學校真正踏入專業領域的橋梁。

範奕彬,《數碼時代》,2019年

放眼全國,“水墨緣”這種模式也堪稱首創,并難以複制。在此前的布展現場澎湃新聞記者看到,開創者75歲的張培礎及學生季平、毛冬華、熊毅、鄭慶谷、何振華等積極參與布展和協調工作,薛俊華更是從“水墨緣”成立之初就義務為“水墨緣”雜志、畫冊和展覽做設計,他們甘于付出、不求名利的精神和強大的行動力也讓令人欽佩。十五年來,“水墨緣”開枝散葉,以其影響力反哺美院教育,也成為了上海特别的城市文化品牌。

魏志善,《陽春三月》,2009年

注:上海美術學院原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展覽将持續至1月11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