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民俗風情圖譜之泰山拴娃娃:遍山古樹系紅繩 千年民俗為傳承
咱老百姓有句老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因為有了這句老話,于是衍生出來一個非常特别的民俗,叫求子,也叫拴娃娃。泰山求子風俗由來已久,是泰山信仰民俗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民俗事象。祈子者多至于碧霞祠及鬥母宮諸廟,自神案上選取一泥娃娃,由道士取紅頭繩拴其頸上,交求子之人攜歸。其俗不獨行之民間,仕宦亦多遵信者。雖然,拴娃娃的習俗起源于何時還無從考證,但是如今,拴娃娃習俗連同那滿山遍野的紅繩,早已成為泰山的一景。
尤其是人到中年,還沒有孩子,于是來泰山,拜一下泰山老奶奶,求個孩子,這已經成為泰山信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民俗現象。拴娃娃這種習俗,影響很大,範圍很廣,那麼,這種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到泰山上求子,也被稱作拴娃娃,比較有名氣的地方主要有三處:山頂碧霞祠送子娘娘殿,山下的鬥母宮和王母池。除了這三個地方以外,泰山上幾乎凡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都有求子或送子的職能。泰山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和王母娘娘的神案上,常年擺放着許多可愛的泥娃娃,這都是為來求子的人準備的。
泰山求子這一民俗現象,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與碧霞元君作為生育神的功能密切相關,也與泰山雄踞東方,主萬物先生的觀念有深層的聯系。相關資料顯示,人們向碧霞元君求子的文字記錄是從明代中期開始的。前段時間,泰山研究專家們在靈岩寺大雄寶殿的北牆上,發現了一則記述明代萬曆年間求子還願習俗的珍貴碑刻資料,叫《萬曆四十三年東昌府聊城縣求子還願記事題名碑》,根據石碑上的文字,可以知道明朝中期,到泰山求子已經是民間非常流行的習俗。
最近,在清代文學家梁恭辰的《北東園筆錄續編》中,也發現了一段有關拴娃娃習俗的記錄。書中這樣記錄着:乾隆年間山東直隸總督梁肯堂的兒子年過四十,仍沒有孩子,于是來到泰山碧霞祠中求子許願,不久就得了一個兒子,于是,梁肯堂讓兒子将從泰山求回來的泥娃娃供奉到家族祠堂,而且每年還要到泰山還願。這段文字中記錄的泰山拴娃娃的習俗,與靈岩寺碑刻記錄的那段大緻相同,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拴娃娃這一習俗在當時,已經成為泰山信仰習俗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民俗現象,發展到今天,這種習俗仍傳承不斷,所不同的是,現在來到泰山上求子的人,在拴娃娃以後,還要在樹上拴一個紅布條,名為“拴子”,雖然,拴娃娃的習俗起源于何時還無從考證,但是如今,拴娃娃習俗連同那滿山遍野的紅繩,早已成為泰山的一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