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味精和雞精,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們可以“提鮮”。鮮味是食品的一種複雜而醇美的感覺,是體現菜肴風味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滋味。鮮味是蛋白質的信号,鮮的物質在肌肉、細胞、蛋白質裡邊,含蛋白質多的食物通常會給人們帶來鮮味,比如肉、肉湯、魚、魚湯、蝦蟹類、蛤蜊等等,都有很多鮮味成分滲出,這些鮮味成分往往不是一種物質,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機酸等等都有。鮮味通常不能作為菜肴的獨立滋味。在應用過程中,鮮味一般在有鹹味的基礎上,方可呈現最佳效果,鹹可增鮮,酸可減鮮,甜鮮混合,而形成複合的美味。
味精和雞精都有提鮮的作用,那大家了解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國标《味精》(GB2720-2015)對味精的定義為以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玉米、糖蜜等糖質)為原料,經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等)發酵、抽取、中和、結晶、分離、幹燥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鮮味的白色結晶或粉末狀調味品。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味精還有加鹽味精(在味精基礎上定量添加精制鹽)和增鮮味精(在味精基礎上定量添加核苷酸二鈉等增味劑)。國标《味精》要求味精、加鹽味精、增鮮味精的谷氨酸鈉(以幹基計)分别為≥99.0%、≥80.0%、≥97.0%。
雞精目前無國标,行标《雞精調味料》(SB/T 10371-2003)對雞精調味料的定義為以味精、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混合、幹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雞精是在味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鮮味調味品。行标《雞精調味料》要求谷氨酸鈉≥35.0%、呈味核苷酸二鈉≥1.10%、氯化物(以NaCl計)≤40.0%、總氮(以 N計)≥3.00%,其他氮(來源為谷氨酸鈉和呈味核苷酸二鈉)≥0.20%。
由此可見,味精成分比較單一,主要提供鮮味;雞精則是在味精基礎上增加其他呈味劑得到的調味料,風味更加豐富。
味精和雞精該如何正确使用呢?
味精和雞精基本上家家戶戶的廚房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和方法。味精和雞精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120℃以上的溫度會使谷氨酸鈉失水變成焦谷氨酸鈉,産生緻癌物質,所以做飯時不宜過早放入,要在将出鍋吋放入。另,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産物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适量減少雞精的攝入。
從發展趨勢看,雞精産品的發展趨向于少添加味精,少用鹽,少用添加劑,更多的采用雞肉,雞骨、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降解物等生物食品原料來提升雞精的口感和鮮味性能。另外加入藥食同源的材料,開發出具有保健功能的雞精産品,也是雞精産品的一個發展路徑。
不過,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均為人工調味劑,其實原汁原味更能凸顯食材自身的特色滋味!
參考文獻
[1]姚饒饒,黃振徐,趙培培.雞精加工工藝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2021(13):43-45.
[2]馬善恒,方方.從化學的角度看味精和雞精[J].中學生數理化(八年級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2017(Z1):8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