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中,狀語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而在文言文中,狀語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之後。這種語法現象的句子稱為狀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類 型 |
典 例 | |
有标志後置 |
用“于”字構成介賓短語後置 |
①月出于東山之上(《赤壁賦》) 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
用“以”字構成介賓短語後置 |
①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②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 |
用“乎”字構成介賓短語後置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 |
無标志後置 |
狗吠深巷中(《歸園田居·其一》) |
[通法點撥]
判定技法 |
“兩步驟”判定: 第一步,看标志找出介賓短語。 即根據句子常出現的介詞“于”“以”“乎”迅速找出句中的介賓短語。 第二步,析語法确定狀語後置。 找出句子的主幹,确定謂語動詞,如将它後面的介賓短語或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挪到其前,而句子意義不變,則确定該句為狀語後置句式。 |
翻譯技法 |
将後置的介賓短語或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調整到謂語動詞之前,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翻譯。 |
[特别提示] 文言文中,謂語動詞後的介賓短語有的是狀語後置,有的則為補語,來補充謂語動詞的情态。
簡明的區分方法為:将介賓短語挪到謂語動詞之前而句子文理暢通,這說明該介賓短語本該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起修飾限制作用,則該介賓短語為後置的狀語;将介賓短語挪到謂語動詞之前,如出現文理不暢的情形,說明該介賓短語本就是起補充作用的補語,而非後置的狀語。如:“月出于東山之上”調整為“月于東山之上出”(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文理通暢,為狀語後置;“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财貨(貪圖錢财)”調整為“沛公居山東時,于财貨貪(對錢财貪圖)”,文理不暢,是為補語,非狀語後置。
[即時體驗]
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是狀語後置的一項是( )
A.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
B.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C.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寡人之于國也》)
D.将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解析:選C C項,“于”意為“到”,“于河東”充當補語。A項,“急于星火”為狀語後置,應是“于星火急”。B項,“醒能述以文者”為狀語後置,應是“醒能以文述者”。D項,“戰河北”“戰河南”為狀語後置,應是“(于)河北戰,(于)河南戰”。
12.翻譯下面語段中畫線部分并指明其中特殊句式的特點。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越石父賢,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骖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有删節)
(1)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
句式特點:
譯文:
(2)吾聞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句式特點:
譯文:
參考答案:(1)(句式特點)“重于齊”為狀語後置,應為“于齊重”。
(譯文)侍奉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因為節儉,身體力行,在齊國被人尊重。
(2)(句式特點)“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為狀語後置,應是“于不知己诎而于知己信”。
(譯文)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得到尊重。
參考譯文:
晏嬰字平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萊地夷維人。侍奉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因為節儉,身體力行,在齊國被人尊重。他擔任齊國宰相之後,吃飯每頓不超過兩種肉,姬妾不穿絲織物。他在朝廷上,國君跟他說話,他就直言回答;國君沒有跟他說話,他就直道而行。國家有道,就服從命令去做事;國家無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連續三朝在諸侯中聞名。越石父是賢人,不幸被抓進牢獄。晏子出門,在路上遇見了他,當即解下馬車左邊的馬将他贖了,載回來。(到了家,)晏子沒有跟越石父告辭,就走進門去。過了很長時間他才出來,越石父提出要與晏子絕交。晏子大驚,整頓衣冠,表示道歉,說:“我雖不仁,不過剛把你從災難中救出來,為什麼你這麼快就提出絕交呢?”越石父說:“不對。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得到尊重。剛才我在牢獄中,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我。您已經了解我把我贖出來,這就是知己;是知己卻還對我這樣沒有禮貌,因此不如在牢獄之中。”于是,晏子請他進去,奉為上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